文-周蕓吉 王艷霞
編者按:十年磨一劍,“貴州綠茶”強勢出擊,鑄就了黔茶大區域品牌強大的力量,繪就了一幅百姓富、生態美、企業強的美麗畫卷。
在2015年中國(貴州)國際茶文化節暨茶產業博覽會上,陳敏爾同志指出,“綠色是多彩貴州的主色,茶葉是綠色貴州的珍寶。貴州牢牢守住發展和生態兩條底線,堅持把茶產業作為綠色產業、富民產業、朝陽產業來重點打造,走出了一條茶產業后發趕超、跨越發展的新路子。要讓做茶的人更富有,讓喝茶的人更健康,讓賞茶的人更快樂,讓貴茶香滿人間!”
貴州茶文化歷史悠久,古茶樹眾多,石阡、金沙等地所產的茶葉曾經被定為貢茶。但由于歷史發展和自然條件等原因,優質的貴州茶“養在深閨”,沒有完全走出大山。新中國成立后,貴州茶業逐步發展,都勻毛尖被作為貴州各族人民獻給領袖的禮物,受到了主席的稱贊,并親自命名,提倡多種高山茶。在2014年“兩會”期間,習近平總書記高度評價了貴州茶葉,并鼓勵貴州大力發展茶產業。
近年來,在省委、省政府的大力倡導和扶持下,茶產業作為貴州脫貧攻堅重點產業、保護環境重要舉措、農業致富重要推手,產業規模不斷擴大。由自然種植到規模化種植,由自產自銷到全國銷售并走向海外,由傳統加工到新技術加工,知名度、美譽度、市場占有率不斷提高,廣大茶農從中得到了實惠,茶企得到了發展,貴州茶界大力加強品牌建設的努力功不可沒。
為壯大貴州茶葉品牌,貴州茶界人士積極協作,諸如貴州省茶文化研究會、貴州省茶業協會、貴州省綠茶品牌發展促進會、貴州省茶館業協會等行業協會蓬勃興起,為貴州茶葉品牌的發展奠定了堅實的基礎。各級黨委、政府加大對茶產業的扶持力度,大大提振了茶農的信心。在得天獨厚的地理環境條件下,各茶區加大了資金和科技的投入,走出了“公司+農戶”等一系列發展路子。并在省相關部門和機構的組織下,加強與省外茶區、茶企的交流合作,積極參加各地推介活動,借助品牌的力量,為貴州茶葉影響力的提升注入了源源不斷的動力。
一系列的組合拳,使貴州茶葉由“養在深閨”不斷走向市場,走進消費者,走進千家萬戶。如今在茶界有這樣一說,“東有龍井,西有鳳岡”,盡管鳳岡只是貴州的一個茶區,但從中可以窺見貴州茶葉品牌走向市場之一斑。7個區域公共品牌和“貴州綠茶”大區域品牌的取得,是對貴州茶葉品牌建設成績最好的證明,是貴州經濟社會發展成就的一個側面,也是貴州后發趕超精神的一個重要標志。貴州茶葉品牌力量的積蓄,是先天的優勢的發力,更是貴州茶葉走向全國、走向世界的基礎。

貴州茶海美景
2016年12月,對于貴州茶人而言,是極其不平凡的一個月?!百F州綠茶”作為貴州大區域品牌獲得農業部農產品地理標志,為“貴州綠茶”做大做強、走向世界奠定了堅實的基礎,讓貴州茶香滿人間的這一愿景正在實現。 貴州省農委、省茶辦常務副主任胡繼承表示,感謝農業部和專家組對貴州綠茶的支持,我們將保護好、使用好、維護好貴州綠茶農產品地理標志。
從上世紀30年代“中央實驗茶場”試制的湄潭綠茶,到解放后的黔綠?!百F州綠茶”在發展中逐步形成了自己的大區域品牌概念。2007年,貴州明確了以發展“綠茶為主體,其他茶種為輔助”的茶產業發展方向?!百F州綠茶·秀甲天下”,這個人們曾經陌生的概念,已變成國內外消費者的共識。經過數年的堅持和耕耘,“貴州綠茶”為省級品牌標識,區域地理品牌為基礎,企業商標為主體的“大品牌、大產區”概念,已在全省茶區的各級黨委政府、主管部門和茶企形成共識。
貴州省綠茶品牌發展促進會秘書長徐嘉民說,“貴州綠茶”作為全國第一個獲得農業部農產品地理標志的茶業大區域品牌,為貴州做強茶原料品牌和走大市場提供了空間,有利于促進貴州茶產業提升市場競爭力和進入國際市場。
茶產業是貴州的特色產業,也是支柱產業和富民產業。2015年,貴州省全面實施茶產業提升三年行動計劃,著力打造茶產業的核心競爭力,加快推進茶產業轉型升級,茶產業發展邁上了快速提高產業化水平、做大做強的新階段。全省茶園面積689.2萬畝,約占全國茶園總面積的16.8%,居全國第一位,全年茶葉產量22.4萬噸,占全國茶葉總產量的10.7%,總產值214.8億元,綜合產值404.9億元,全省有135萬戶農民種茶,茶農人均茶葉年收入近1000元。

“絲綢之路·黔茶飄香”西安站推介活動
茶產業走出了一條后發趕超、增比進位、跨越發展的成功道路,為貴州茶業發展迎來了春天,插上了騰飛的翅膀,成長為貴州五張名片之一。
自貴州茶產業發展“三年行動計劃”實施以來,全省各地各部門在茶葉基地培育、產品加工、品牌打造、市場開拓、質量監管等重點環節集中發力,產業支撐保障體系逐步健全,產業發展方式從規模數量增長型向質量效益型進一步轉變。通過聚焦重點品牌推動產業鏈整合、瞄準目標市場加快銷售渠道建設、實施新標準提高產品競爭力、抓綠色防控嚴守質量安全、大力招商引資推動產業融合發展,促進以“三綠一紅”品牌為代表的貴州茶知名度和影響力不斷提升,使貴州茶走出去的步伐更加堅實,產品性價比不斷提高,產業競爭力不斷增強,基地規?;?、標準化、生態化、集約化水平進一步提升,進一步奠定了貴州作為中國茶葉原料中心、加工中心的地位。
數年的積淀,各茶區的發展成果令人欣喜,奠定了“貴州綠茶”在全國的核心競爭力。7個區域品牌得到了消費者的認可,市場影響力逐步提升。特別是市場上出現假冒貴州綠茶的種種現象,迫使貴州茶統籌打造一個大區域品牌,以此來夯實基礎,進一步提升貴州茶的產地優勢、品質特色、人文歷史、產業發展、品牌宣傳。
經過多年的努力,2016年12月初,農業部農產品地理標志評審專家組對“貴州綠茶”申報農產品地標進行了最后的審定,并一致認為“貴州綠茶”具備大區域品牌優勢,符合各項審定程序。農業部監管局標準處處長董洪巖認為,“貴州綠茶”作為大區域品牌成功申報農產品地標,為做強原料品牌和走向大市場提供了空間,有利于促進貴州茶產業提升市場競爭力和進入國際市場。此次審定,是農業部對支持省級大區域品牌化、規?;?、產業化、產品化、標準化的一次嘗試和創新,開創了省級茶葉區域農產品地理標志產品保護的先河。
在區域地理標志品牌的促進下,貴州企業品牌快速成長。蘭馨茶業、栗香茶業、貴州貴茶、貴天下茶業等一批品牌企業迅速成長為貴州茶產業的標桿企業,并躍升為國家級龍頭企業。
守正出奇,和而不同。
貴州,并不是中國唯一的產茶地區。但貴州卻擁有諸多先天的優勢,在發展茶產業這條道路上,高標準謀劃,大手筆、大思路,致力于做中國第一產茶大省。
早在唐代,茶圣陸羽就以贊賞的口吻記載了貴州的茶葉。歷史上著名的茶馬古道,與貴州有著千絲萬縷的聯系。在貴州境內發現的世界上最早的茶籽化石,可以證明貴州是中國茶葉的原生地、原產地。同時,貴州超過千年的古茶樹大量存在,超過500、300年的古茶樹更是不計其數,氣候條件、自然條件、經濟條件是古代先人留給我們的一筆巨大財富的一部分。
“天無三日晴,地無三里平?!边@句話,是前人對貴州生活的寫照。而如今,正是有這樣獨特的產地環境,讓貴州人告別了“人無三分銀”的窘境。地處北緯24°37′—29°13′之間的貴州,全年太陽輻射充裕,季節分配比較均勻,是全國唯一兼具低緯度、高海拔、寡日照、多云霧的省份。冬無嚴寒、夏無酷暑、空氣濕度大、漫射光較多、垂直差異明顯的立體氣候特征, 符合茶樹喜溫、喜濕、喜漫射光的生長要求。
獨一無二的產地環境,使得貴州絕大部分茶園建園都在生態環境良好、生態植被豐富的山坡地上,形成了茶中有林、林中有茶、茶林相間的茶園格局。部分地區二月初茶園就可開采,由于升溫緩慢,茶葉持嫩性好、采摘期長,春茶原料采摘普遍至5月中旬。進入秋季,氣溫回涼如春,秋茶原料幼嫩、優質。特別是近年來,貴州大力推動茶葉清潔化生產,做老百姓愿意喝、喝得起、買得到的產品,做干凈人、做干凈茶、掙干凈錢成為貴州茶界的共識。

“綠葉”變“黃金”
貴州綠茶的加工工藝經過歷史的沉淀,形成了烏江以南以“都勻毛尖”卷曲形茶為代表;烏江以北以“湄潭翠芽”扁形茶為代表的兩大傳統工藝;以新生代“綠寶石”顆粒形為代表的工藝覆蓋了全省。如今,以翡翠綠、嫩栗香、濃爽味為特征的“貴州綠茶”逐漸得到了市場的認可。
在茶葉安全方面,貴州下足了功夫。自2014年開始,茶葉質量安全云在全省60家企業率先建立了可追溯監控系統,力爭通過兩年時間,在我省市級以上企業建立可追溯監控系統,以期實現全覆蓋。實現“貴州綠茶”地理標志使用追溯系統全程監管,提高“貴州綠茶”公信度和核心競爭力。
“世界綠茶看中國,中國綠茶向黔看。”
讓“貴州綠茶”響譽全國,走向世界,是貴州幾代茶人共同的夢想。為了實現這一目標,貴州茶人不遺余力地奔波在標準制定、活動推廣、品牌宣傳、市場拓展的路上。
為逐步實現“貴州綠茶”標準化生產,貴州于1991年、2003年2010年相繼出臺貴州綠茶地方標準。2015年,貴州省農委與省質檢局組織開展了“都勻毛尖”“湄潭翠芽”綠寶石等10種茶葉品牌27項貴州綠茶地方標準進行了制(修)訂發布工作,并召開標準宣傳貫徹會發布實施,要求企業按標生產,“貴州綠茶”標準化生產日益完善。
同時,貴州茶人也深刻地認識到“茶鄉也怕巷子深”的真理,如今的各地茶業展會上,總少不了“貴州綠茶”的身影。此外,還積極開門辦會,以各種形式增強影響。2007年起,以“貴州綠茶 秀甲天下”為宣傳推廣主題,組織企業集群參加全國各種形式的茶博會、展覽會,近百個產品獲得國際國內200余項殊榮。2009年起,由省政府與國家農業部主辦,連續七年舉辦了中國貴州國際綠茶博覽會。利用“絲綢之路·黔茶飄香”推介活動、“貴州綠茶·秀甲天下”萬人品茗活動等為載體,組織企業赴全國各地推廣。

云霧繚繞的貴州茶園
2016年7月,貴州茶界開啟了“絲綢之路·黔茶飄香”之旅。160家貴州茶企歷時15天,行程近5000公里,從重慶、成都、西安、蘭州到西寧,這條延伸西北的絲綢之路成為貴州茶葉走向世界的新起點。
每年五一、十一期間在貴州景區開展以“相聚多彩貴州·相遇貴州茶香”為主題的萬人品茗活動,讓旅游景區成為宣傳推廣黔茶品牌的重要窗口,促進茶旅一體化,景區品茗活動常態化,把節假日期間景區品茗活動打造成貴州旅游的一張名片,景區成為宣傳推廣黔茶品牌、弘揚黔茶文化、促進黔茶消費的重要窗口,讓更多的游客認識了解熟知貴州茶。
在品牌宣傳方面,開展了貴州茶產業十大系列評選,貴州春茶斗茶賽等系列評選活動。并投入資金,在中央電視臺、南方周末等主流媒體宣傳推介貴州茶業品牌。
一系列的舉措為“貴州綠茶”走出去奠定了堅實的基礎,目前全省已有213家茶葉企業到32個省(市)建立營運中心,開設旗艦店、形象店、專賣店等3751個。貴州茶進入省內390家星級酒店賓館、主流電商平臺開設貴州綠茶店鋪1692家、單品9272個。
在出口方面的成績更加不菲,發達國家特別是歐洲國家,更加看重食品質量安全問題,而貴州的生態優勢成為了貴州茶的賣點。據貴州檢驗檢疫局統計,今年1-7月,貴州省出口檢驗茶葉42批,共計496.7噸,創匯2035.4萬美元,同比增長67.6%。出口對象從緬甸、越南等周邊國家擴大到歐美和港澳臺等經濟發達國家和地區。
貴州省農委、省茶辦常務副主任胡繼承表示,貴州將保護好、使用好、維護好“貴州綠茶”農產品地理標志。
“此次‘貴州綠茶’獲得農業部農產品地理標志”既是機遇,也是挑戰。”貴州省綠茶品牌發展促進會秘書長徐嘉民介紹說,貴州7個區域品牌和“貴州綠茶”大區域品牌的獲得來之不易,只是“萬里長征第一步”,如何使用好、保護好、發展好,借勢出擊促進貴州茶葉走向世界,還有很長的路要走。
農產品地理標志既是一種標識,也是一種無形資產。使用得好、保護得好,可以帶活一方經濟,富裕一方百姓。如果缺乏長遠規劃,品牌開發保護工作滯后,就會出現“申請熱、使用冷、效果差”的現象,遠沒有取得與其資源稟賦相稱的市場業績,其產業化發展將面臨巨大困難。目前,全國各地的地理標志農產品多數沒有實現統一品牌、統一包裝、統一標準和統一管理,各自為政、分散經營很難形成推廣地理標志產品的合力。

貴州茶海美景

世界唯一的、發現于貴州的茶籽化石
貴州省正逐步健全工作機構,制定相關管理辦法,有效保護貴州綠茶農產品地理標志,規范貴州綠茶生產經營秩序,保障“貴州綠茶”質量和品質特色。在省農委的領導下,由貴州省綠茶品牌發展促進會牽頭組建“貴州綠茶”農產品地理標志管理辦公室,并根據相關規定,制定《貴州綠茶地理標志管理辦法》,切實落實“貴州綠茶”地理標志的監管和使用。
同時,將以“貴州綠茶”農產品地理標志為母品牌,整合湄潭翠芽,鳳岡鋅硒茶、石阡苔茶、貴定云霧貢茶、金沙貢茶、梵凈山茶、都勻毛尖茶7個已獲得農業部農產品地理標志品牌為基礎,積極推進其他區域品牌申報農業部農產品地理標志。定期召開聯席會議,保護農產品地理標志品牌進行宣傳、推廣,促進企業在市場拓展中不僅切實地使用好,更要切實地在使用中維護好、管理好、珍惜好。
通過加強證后推廣監管,規范標志授權使用,實施全程質量管控,對偽造、冒用農產品地理標志和登記證書的侵權行為進行嚴厲查處;積極普及農產品地理標志保護知識、傳播理念、引領消費,提升品牌的認知度、公信力、競爭力和影響力。
“貴州綠茶”申報農業部農產品地理標志得到專家肯定并獲得通過。牟林說:“這是一個非常好的消息。通過這些年的努力,終于成功了,感謝我們貴州專家領導們辛勤的付出?!币院筚F州將擁有共同的品牌“貴州綠茶”,通過大家共同努力,把“貴州綠茶”做成全國有名,世界知名的大品牌。
未來,貴州茶產業將形成以“大區域品牌+區域品牌+企業品牌”的格局,通過加大政策保障、資金投入、宣傳推廣等方面的支持力度,集中力量促進貴州茶業實現品牌化、規?;?、產業化、產品化、標準化,推動貴州茶葉走向世界、香滿人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