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京農業大學公共管理學院 江蘇 南京 210095)
?
工商資本下鄉對農地流轉及利用的影響
夏靜文
(南京農業大學公共管理學院江蘇南京210095)
在工商資本進入農村經營農業已漸呈趨勢的背景下,農地的流轉、利用深受影響。本文基于江蘇省南京市、連云港市、揚州市部分農村的實地調研,采用stata檢驗、描述分析、熵值分析等方法處理分析數據,結合調研實情,對工商資本下鄉區域和暫無工商資本下鄉區域進行對比研究。研究發現二者差異明顯,由于資本的趨利性導致種植作物的不同,工商資本下鄉區域多種植經濟作物,農地流轉規模大,下鄉企業發展科技生態農業,注重環境保護,但并無與農民實現農地增值的共享,存在“掛名頭”、“非糧化”現象。
工商資本下鄉;農地流轉;農地利用;江蘇省
近年來,工商資本向農村地區轉移漸成趨勢,政府在予以鼓勵的同時也有出臺相關管控措施。2016年12月6日發布的《意見》[1]特別指出,鼓勵工商企業投資適合產業化、規?;⒓s化經營的農業領域,積極發展現代種養業和農業多種經營。同年,農業部印發《農村土地經營權流轉交易市場運行規范(試行)》[2],在農地經營權流轉上對工商資本下鄉等情況進行明確。已有研究表明工商資本下鄉促進農地流轉[3],資本下鄉給農村帶來經濟效益的提高,技術、組織經營模式的更新,也帶來農地流轉沖突[4]、環境污染等問題,但對農地流轉及利用的具體影響,如農地增值共享、農地利用過程中對生態環境的關注等,仍需進一步的實證與探討。
調研發現,工商資本下鄉區域如揚州市大儀鎮路南村、連云港的部分農村,農民的生活水平較好,揚州市大儀鎮路南村現已實現村民的集中居住。調研的下鄉企業大多以生態農業為主,主要來自揚州市和連云港市。由于作物、產品的特殊性,它們對于化肥和農藥的使用不多,有的公司使用的是農家肥而非化肥。雖然“公司+農戶”、“公司+合作社+農戶”的模式在其公司介紹中有所標明,但只是“掛名頭”,實際中農戶只是被雇傭進行作物種養而已,并非真正意義上的合作經營,同時農地“非糧化”的現象依舊存在。
從農地流轉的程度、規模、方式以及流轉后的組織經營模式上比對工商資本下鄉區域與暫無工商資本下鄉區域的不同以探究其影響。在以經營農地面積為研究基準的前提下,工商資本下鄉區域的農地流轉程度較高,其經營土地面積中有95.65%是流轉入的土地。暫無工商資本下鄉區域如南京的上西崗村、下西崗村等地,經營的農地大多數是家庭聯產承包而來,流轉入的土地面積僅占21.74%,產出糧食自家吃的比例達到一半以上(54.55%)。從農地流轉的規模上看,暫無工商資本下鄉區域流轉規模也不大,農戶大多是經營自家的承包地。工商資本下鄉區域的農地流轉多數在二十畝以上,公司流轉規模最大,調查中其轉入土地面積五百畝以上的占比42.86%。
目前,工商資本下鄉主要有這三種表現模式:一是公司+基地+農戶或者公司+農戶的模式,二是以市場價租賃農產品承包土地開發優質農產品模式,三是吸引農戶入股通過股份形式進行優質農產品開發的模式[5]。針對農地流轉后的組織經營模式,公司是主要考察對象。實際調查中確實存在上述幾種組織經營模式,但也發現有些公司只是名頭上掛著這樣的牌子,如百姓緣食用菌公司,合作社+基地+農戶的形式下只是租用農民的土地,雇傭當地少數農民(5人),并非真正意義上的與農民進行合作經營。有的公司雇傭農民的數量比較多,如連云港馬詩龍生物科技有限公司雇傭農民200人,但也只是雇傭與被雇傭的關系,除了雇傭工資及農地租金外有其他福利的不超過一半,并未真正達到土地增值的共享。
工商資本下鄉對農地利用的影響主要從用途、經濟和生態這三個方面進行調查分析。根據調查情況,暫無工商資本下鄉區域多數種植稻麥,只有少數農戶兼種油菜、豆類,工商資本下鄉區域的普通農地經營戶則多為果蔬類,公司都是種植經濟作物,如香菇、平菇、食用菌、藍莓等。在中大型農機的使用方面,公司大型農機的使用占比42.86%,而普通農戶多使用小型拖拉機。工商資本下鄉確實帶來一定資本、技術與設備的更進,在農地的使用上存在“非糧化”現象,如揚州市冠益食用菌有限公司將農地租來建蓋廠房,用以培育種養食用菌。
經濟方面選擇成本收益率、投入產出比及農地平均年利潤這三個指標進行分析,工商資本下鄉區域的成本收益率明顯較高,有的達200%以上;果蔬為主的農戶成本收益率略高于公司,原因可能是這些果蔬為主的農戶大多來自于連云港調研區域,該調研區域接近城鎮,相較于公司有較好的需求市場及較低的運輸成本。投入產出比上公司大于5的占比16.67%,果蔬為主的農戶大于5的占比8%,稻麥為主的農戶則無。農地年均利潤上公司明顯比個體農戶高。在工商資本下鄉區域與暫無工商資本下鄉區域調查所得的農地經營戶年利潤中各取20個數據,用stata進行t檢驗,P值很小(遠小于0.001),可知工商資本下鄉有助于土地經營效益的提高,二個區域普通農戶的農地年均利潤差異顯著。
生態方面客觀上以農藥、化肥的使用量作為衡量標準。由于種植作物、技術水平的不同,公司在農藥、化肥使用上遠遠低于農地經營戶,而工商資本下鄉區域普通農地經營戶化肥農藥使用量均高于或近等于暫無工商資本下鄉區域。主觀上以較為開放式的問題進行調查,可知公司在經營農地的過程中對于環境生態方面有較多的考慮,而普通農戶在使用農藥化肥的過程中大部分都未曾考慮對環境的影響(達70%以上)。
再以經濟效益和生態效益為側重點,選取經濟指標(單位面積農地年利潤、投入產出比)和生態指標(單位面積農藥投入、單位面積化肥投入),綜合分析公司和個體農戶的農地利用效益。用極大值化、極小值化的方法對數據進行標準化處理,通過熵值分析法的計算得出各指標權重,并求取綜合得分。據計算結果可知,工商資本下鄉區域的綜合效益較高。公司經濟效益高于個體農戶,而且針對生產菌類、水產等農業發展公司,并無使用到農藥、化肥,其對環境的要求及關注度也比個體農戶要高,綜合經濟與環境兩方面,公司總體效益最高;果蔬為主農戶在經濟效益方面相較稻麥為主農戶有一定的優勢,在環境方面由于作物的差別,農藥、化肥的需求量上果蔬比稻麥多,因此在對環境污染的程度上相對來說較大;稻麥為主農戶綜合得分最低,可考慮改變小農經營的生產方式。
綜上可見,工商資本下鄉促進了農地流轉,帶來較高的經濟效益,下鄉企業可在作物選擇上考慮生態農業方向(“非糧化”除外),存在可持續農業發展的潛力,實現綜合效益的提高,但由于資本的趨利性,政府需注重后期的監督工作,建立健全檢舉機制,可發動群眾力量,對不符合要求的部分工商資本下鄉進行一定的裁決處理,減少唯利主義有機可圖的可能性,以防止政策鼓勵下的組織經營模式虛有其名。
[1]十八屆五中全會.中國共產黨第十八屆中央委員會第五次全體會議公報[EB/OL].[2017.3].http://news.xinhuanet.com/fortune/2015-10/29/c_1116983078.htm
[2]農業部關于印發《農村土地經營權流轉交易市場運行規范(試行)》的通知[EB/OL].[2017.3].http://www.gov.cn/xinwen/2016-07/04/content_5088088.htm
[3]涂圣偉.工商資本下鄉的適宜領域及其困境擺脫[J].改革,2014年,(09期):73~82.
[4]周敏,雷國平,李菁.資本下鄉、產權演化與農地流轉沖突[J].中國土地科學,2015年,29(08期):55~62.
[5]劉成玉,熊紅軍.我國工商資本下鄉研究:文獻梳理與問題討論[J].西部論壇,2015年,25卷(06期):1~9.
南京農業大學SRT計劃項目“工商資本下鄉對農地流轉及利用的影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