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旭
?
創新實施“十三五”規劃探索我省資源型城市轉型發展新模式
徐旭
在國際金融危機爆發、我國進入經濟發展新常態的大背景下,我省資源型城市經濟轉型面臨著更為嚴峻的考驗。探索出一條適合我省資源型城市轉型發展的路徑和模式,是在經濟發展新常態下我省實現穩增長、調結構、轉方式、惠民生,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第一個百年奮斗目標的主攻方向和關鍵環節。
我省資源型城市經濟轉型問題在全國是比較突出并有自身特點的。一是我省資源型城市數量多,對全省經濟社會影響大。二是我省資源型城市大多步入衰退期。三是我省資源型城市經濟轉型的難度很高,體制性障礙的長期困擾是我省資源型城市經濟轉型步履艱難的關鍵癥結。四是國際金融危機爆發后,全球經濟深度調整與我國經濟發展新常態的歷史交匯,在對我省資源型城市轉型發展形成嚴峻挑戰的同時,也帶來了難得的發展機遇。
我省制定的“十三五”規劃《綱要》是主動適應和引領經濟發展新常態,實現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行動綱領。其中“五位一體”總體布局和“四個全面”戰略部署及“五大發展理念”是一個相互聯系、相互促進的整體,既不能顧此失彼,也不能相互替代,必須運用整合的創新思維和方法,有機統一地加以貫徹實施。
我省資源型城市轉型發展總體要求是:創新實施《全國資源型城市可持續發展規劃》,著力發展接續替代產業,依托現有產業基礎發展精深加工、延長產業鏈、壯大新興產業,促進轉型發展。由于我省資源型城市自身的特點,使其幾乎涵蓋了我省大力實施的“五大規劃”“十大重點產業”和“龍江絲路帶”的主要內容,幾乎囊括了我省“十三五”規劃中要實現新突破的主要內容,比如,創新體制機制、構建特色產業體系、資源型城市脫困轉型、新型城鎮化質量提升、打造跨境產業鏈和產業聚集帶、扶貧攻堅和建設幸福龍江等方面。我省要實現資源型城市轉型發展,必須依靠對“五大規劃”和“十大重點產業”的創新實施,依靠對黨的十八大以來黨中央、國務院和省委、省政府確定的一系列繼續深化改革的戰略措施和部署的貫徹和落實,依靠全省3800萬人民轉變思想觀念、堅定發展信心,堅持不懈努力奮斗。同時,要做好一系列深化改革相關政策措施的確定和實施,比如行政體制改革、國有企業改革、財稅體制改革、社會保障制度改革等等,創新思維方式和方法,為我省資源型城市轉型發展營造良好的發展氛圍和環境。
2015年年底召開的中央城市工作會議指出,我國城市發展已經進入新的發展時期。城市發展帶動了整個經濟社會發展,城市建設成為現代化建設的重要引擎。《國務院關于深入推進新型城鎮化建設的若干意見》指出:新型城鎮化是現代化的必由之路,是最大的內需潛力所在,是經濟發展的重要動力,也是一項重要的民生工程。在城鎮化建設質量方面,我省除個別資源型城市基礎設施建設和公共服務比較好外,其余資源型城市都存在較大提升空間,尤其是在以人為核心的新型城鎮化建設道路上,仍有較長的一段路要走。
以往對資源型城市經濟轉型發展的研究更多集中在產業轉型上,缺乏更廣闊的視角和理論支持。資源型城市轉型其實是產業與城市兩類轉型的共同演進過程,如何將二者有機地融合在一個分析框架下,空間經濟學提供了很好的理論支撐。空間經濟學認為,從產業、城市、區域一體化到全球經濟,其實質都是經濟活動在空間集聚的結果,而城市恰好位于中心環節,是產業和區域經濟發展的主要載體。我省資源型城市轉型發展中所提出的產業轉型,也需要依托城市轉型來實現。究其原因,我省資源型城市發展困境雖表面上看是產業結構問題,但其實質上是城市功能問題。我省的資源型城市大多是先有資源開發再進行城市建設,最終形成目前的雙重體制機制問題并存和疊加:即工業化進程中,傳統計劃經濟體制與國有企業經營機制問題;城市化進程中,傳統城市體制與運行機制的問題。化解這類矛盾,其中心環節就在城市轉型。只有率先開展城市轉型,真正發揮城市功能,以城市轉型帶動產業轉型,使企業真正成為市場的主體,具有自生能力,通過市場競爭實現技術升級和產業升級,才能最終實現資源型城市的經濟轉型。
我省制定的“十三五”規劃《綱要》提出打造以哈爾濱為核心的“哈牡雞七雙佳”東環城市圈和“哈大齊北綏”西環城市圈為重要支撐,輻射帶動鶴崗、伊春、黑河市和大興安嶺地區,促進區域協調發展的我省城鎮化布局。在加強規劃引領,適時研究調整行政區劃,完善城鎮體系,推動綠色城市、智慧城市、人文城市建設的基礎上,形成我省新型城鎮化發展格局。在這一規劃布局下的核心城市、中心城市、次中心城市和小城鎮等,依托重大基礎設施建設和重大產業布局拉開城市骨架,通過完善和提高城市公共服務功能,營造良好的市場環境,促進各城市要素稟賦的結構升級,充分發揮市場挑選有效產業結構及其演進模式的功能,培育起引領我省區域經濟發展的增長極和增長點,我省的資源型城市轉型發展也就打開了制度創新引領企業和產業創新,乃至社會創新的新空間。
低碳經濟和新能源產業已成為發達國家重塑產業優勢的突破口。當前,全球經濟進入深度調整期,各國爭奪產業競爭力的新優勢成為突出特征之一。在把先進制造業作為發達國家搶占全球分工體系戰略制高點的同時,各國紛紛將低碳經濟和新能源產業作為掌握未來發展主動權的突破口。日本在2008年6月提出著名的“福田藍圖”,這是日本低碳戰略形成的標志,它通過應對低碳發展的技術創新、制度變革和生活方式的轉變等,要把日本打造成為世界第一個低碳社會。2009年美國眾議院通過了《2009年美國綠色能源與安全保障法案》,該法案構成了美國向低碳經濟轉型的法律框架。歐盟也在2010年發布了未來十年歐盟新的能源戰略——《能源2020:有競爭力、可持續和確保安全的發展戰略》。我國同樣高度重視應對氣候變化,大力推進生態文明建設,努力走綠色、低碳的可持續發展之路。我國在2014年《中美氣候變化聯合聲明》中承諾2030年左右二氧化碳排放達到峰值且將努力早日達峰,并計劃在2030年非化石能源占一次能源消費比重提高到20%左右的基礎上,2015年又提出了《中美元首氣候變化聯合聲明》,力爭到2030年單位國內生產總值二氧化碳排放比2005年下降60%∽65%,森林蓄積量比2005年增加45億立方米左右,并計劃于2017年啟動全國碳排放交易體系,并將覆蓋鋼鐵、電力、化工、建材、造紙和有色金屬等重點工業行業。
我省最大的資源優勢就是綠色資源。在我省“十三五”規劃《綱要》中,我省著重提出要推動綠色低碳循環發展,加快構建綠色生態產業,其中包括建成全國最大的綠色有機食品基地、建設全國一流生態休閑度假旅游目的地、創建全國北方夏季健康養老基地和構建現代林中產業經濟體系等。這些發展目標的實現,需要依靠當前發展基礎較好的綠色產業持續健康發展,需要通過深化體制機制改革繼續發揮綠色資源優勢,激發企業、社會釋放發展活力和動力,并將其轉化為經濟優勢乃至競爭優勢。構建綠色生態產業,既為我省資源型城市的產業轉型提供了難得的發展機遇,也是我省資源型城市轉型發展所面對的巨大挑戰和壓力,需要我們堅定信心,搶抓機遇,迎接挑戰,闖出一條適合我省資源型城市產業轉型發展的新模式。
我省資源型城市轉型發展,城市轉型是關鍵,但最終完成經濟轉型的基礎和標志一定是產業轉型。我們強調城市轉型,是強調制度創新的重要作用。然而僅有制度創新是不夠的,缺少企業和企業集群的產業轉型,制度創新也只能是一紙空文,二者不可偏廢任何一方,只有相輔相成,相互支撐,我省資源型城市的經濟轉型才能順利實現。針對我省資源型城市經濟轉型的模式問題,應以優化城鎮化布局為突破口,以深化體制機制改革為前提,以要素稟賦結構升級為基礎,以培育和提高企業自生能力為重點,以保障和改善民生為目標,更多地讓市場去選擇我省資源型城市轉型發展的新模式。
(本文系2015年省哲學社會科學研究規劃項目《黑龍江省資源型城市經濟轉型模式及優化研究》階段性成果,項目批準號:15JYD05)
(作者系中共黑龍江省委黨校經濟學教研部教授)
責任編輯/杜金瑩dujinying@fendouzazhi.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