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志明 鄭志勇 曹連慶
?
滄桑巨變艱辛探索
——紀念齊齊哈爾解放70周年
李志明鄭志勇曹連慶
自1691年建城以來,齊齊哈爾先后為黑龍江將軍衙門、黑龍江省公署、黑龍江省政府所在地,是黑龍江政治、經濟、文化中心和軍事重鎮。1946 年4月24日,齊齊哈爾市解放后,中共齊齊哈爾市委在中共嫩江省委和中共西滿分局的直接領導下,開展了對齊齊哈爾市的全面接管和社會改造工作,在沒有現成模式、沒有領導城市工作經驗、經濟基礎又非常薄弱的情況下,攻堅克難,積極探索,領導了城市經濟發展和城市建設工作,把齊齊哈爾市逐步建設成為全東北最鞏固的戰略后方和工業基地,為支援全國解放戰爭和后來進行的大規模經濟建設作出了應有貢獻。
(一)在政治方面,以鞏固新生政權為中心,全面實施社會治理。1945年11月初,中共中央東北局派劉錫五、于毅夫等一批干部來到齊齊哈爾市開辟工作。1945年11月9日,中共嫩江省工作委員會在齊齊哈爾成立。隨后,中共齊齊哈爾市委工作委員會、齊齊哈爾市政府成立。市委、市政府成立后,在蘇軍管制下,正式接管齊齊哈爾市各級政權,闡明了中國共產黨接管后的政策及民主政府的主要任務。市委、市政府動員一切社會力量,積極配合軍隊和公安部門,全面整頓社會治安。
(二)在經濟方面,以生產為中心,恢復和發展工商業。一是恢復和發展私營工商業。齊齊哈爾解放后,黨把保護、扶植和發展私營工商業作為黨接管城市的中心工作。由于措施得力,工商業在解放初期恢復和發展非常迅速。到1949年6月,全市私營工商業戶由1945年的1 640戶發展到4 392戶。到1951年,全市私營工商業已經發展到4 633戶,比1949年增加9.2%;私營工商業總產值比1949年提高170.6%;私營工商業零售額比1949年提高1.3倍,達到了解放后幾年來的高峰,私營工商業者自稱為“黃金時代”。在支援抗美援朝戰爭中,全市私營工商業者捐款購買了3架飛機和1門大炮。二是接管沒收官僚資本,建立國營(公營)工商業。三是制定城市經濟發展規劃,實現工作重心轉移。首先是優先發展國營工業,其次是整頓和發展地方工業,再次是引導手工業走合作化的道路并創辦國(公)營商業。
(三)在社會發展方面,以改善人民生活為中心,各項社會事業蓬勃發展。一是恢復中小學教育,積極開展社會教育,先后成立了蒙古師范學校、黑龍江師范學校,從甘南遷入了西滿朝鮮人中學,創辦了齊齊哈爾聾啞學校。二是傳播革命文藝。解放后的齊齊哈爾,很快便成為西滿革命根據地的文化中心。
解放戰爭時期,齊齊哈爾人民在黨的領導下,克服各種困難,為支援全國解放戰爭的順利進行做出了貢獻。中共嫩江省委積極動員青年參軍,從1946年下半年到1948年7月,超過63 900人參軍。同時做好戰勤工作,1947-1948兩年間,嫩江省參戰民工超過51 900人。為保障前線武器、彈藥和軍需物資的供應,齊齊哈爾修械所(現建華廠)迅速恢復生產,制造各類武器彈藥。齊齊哈爾鐵路工廠(現車輛廠)修復各類機車、客車和貨車。齊齊哈爾黑龍江制鞋廠日夜趕制軍鞋。各企業、機關、學校和群眾團體竭盡所能捐獻干菜、銅鐵,趕制軍鞋、被服開展擁軍優屬工作,全力支援前線。為支援遼沈戰役,昂昂溪機務段由穆成斌、范永等16名黨員組成了3005次臨時包乘組,冒著車毀人亡的危險,經過4晝夜的艱苦努力,將一列車軍火送到了前線,榮獲了“3005次英雄列車”光榮稱號。為支援開辟新區工作,1949年1月,東北局決定抽出大批新老干部隨軍入關南下,建立新生政權,開展各項建設工作。2月,中共嫩江省委抽調符合要求的青年干部,經過3個多月學習和培訓,挑選出700余人,組成中國人民解放軍第四野戰軍南下干部第三大隊——嫩江大隊。其中除一部分去廣州、武漢外,大部分留在江西。他們克服語言障礙、水土不服等諸多困難,分赴各地、縣發動群眾、配合部隊,開展剿匪反霸斗爭,同新解放區的人民群眾一道建立人民政權,為全國解放及以后的繼續發展作出了貢獻。
一是“南廠北遷”和國家“三項重點工程”建設,奠定了齊齊哈爾工業基礎。從1950年10月開始,有6個工廠先后由沈陽遷到齊齊哈爾,與齊齊哈爾本地企業合并組建成齊齊哈爾第一機床廠、第二機床廠、和平機器廠、華安機械廠、車輛制造廠、醫療器械廠、煙廠等一批企業。“南廠北遷”重大決策,對于奠定齊齊哈爾工業基地和中國裝備工業基地的基礎起到了重大作用。到1952年,齊齊哈爾市大型國營工廠增加到12個,職工人數達到17 207人,比1949年增加3.5倍。
1950年到1954年,有3項蘇聯援助我國工業建設項目落戶齊齊哈爾,包括富拉爾基第一重型機器廠、北滿鋼廠和富拉爾基發電廠。3項重點工程建成僅用5年半時間,速度空前。第一重型機器廠被譽為“國寶”,北滿鋼廠被譽為“掌上明珠”,熱電廠被譽為“嫩江之畔的一顆燦爛明珠”。3項重點工程和一大批大型工廠企業的建設,有力地推動了地方各項經濟事業的發展,使齊齊哈爾由以小手工業為主的消費城市,一躍成為新興的工業城市。
二是馬恒昌小組的班組管理經驗和“兩參一改三結合”經驗,為建立和改進工業企業管理制度提供了寶貴的經驗。馬恒昌小組是隨著沈陽第五機器廠一起遷入齊齊哈爾的,僅1950年,馬恒昌小組就創造了15種生產工具,創造了25件新紀錄,提前完成了生產任務。從1950年起就在全國推廣了馬恒昌小組“鉆研技術、分工明確、各有專責、幫助新工友”的經驗;在社會主義建設時期,小組奮發圖強,勇于探索,在“一五”計劃的5年間完成了14年的工作量。馬恒昌小組以“四個第一”,即第一個試行班組民主管理分工,第一個倡議開展全國勞動競賽,第一個制定和完善班組管理制度,第一個實行崗位責任制,而享譽全國工業戰線,被譽為“我國班組建設的搖籃”,成為“中國工人階級的一面旗幟”。馬恒昌小組發出的開展社會主義勞動競賽活動,適應了當時進行的大規模經濟建設工作的需要,對于建立新型的社會主義企業管理制度和人與人之間的關系,提高職工的主人翁意識和勞動積極性,都起了重要作用。
1958年,北安慶華工具廠、齊齊哈爾建華機械廠和華安機械廠在生產過程中共同創造出“兩參一改”的經驗。其內容是工人參加管理、干部參加勞動和改革不合理的規章制度(簡稱“兩參一改”)。這就是新中國企業管理歷史上著名的“三華”經驗。后來,又學習、推廣了長春第一汽車制造廠創造的技術人員、工人、干部三結合進行技術革新的經驗,二者結合在一起稱為“兩參一改三結合”的經驗。1960年3月,毛澤東將“兩參一改三結合”納入《鞍鋼憲法》。“兩參一改三結合”經驗,在新中國企業管理體制的建設中起了積極作用。
三是作為共和國工業基地,為新中國經濟建設培養和輸送了大批人才。齊齊哈爾成為國家工業基地后,在為新中國的經濟建設作出貢獻的同時,還為全國各地培養和輸送了大量的技術和管理人才,有力地支援了新中國的經濟建設。富拉爾基發電廠投產后,承擔了為外廠培訓技術骨干的任務,從1955年起,先后為吉林、太原、北京等地的30多個發電廠培訓技術骨干2 000多人,為清華大學、上海交通大學、哈爾濱工業大學等20多所院校培訓實習生2 000多人。
光陰荏苒、歲月如梭,經歷了70年風雨滄桑的齊齊哈爾,如今已是舊貌變新顏。70年來,特別是改革開放的30多年,齊齊哈爾市歷屆市委、市政府傳承歷史,為把齊齊哈爾市全面建設成小康社會,艱辛探索、努力實踐。特別是近年來,充分利用國家實施振興東北老工業基地戰略和建設“龍江絲路帶”的重大戰略機遇,致力于“發展經濟、建設城市,規范秩序、推動文明,帶出干部、帶出隊伍、帶出精氣神”,全市經濟社會發展取得了顯著成就,人民群眾生活明顯改善。先后榮獲“中國綠色食品之都”“中國魅力城市”“中國優秀旅游城市”“市民最滿意城市”“中國最具投資潛力城市”“國際老年友好型城市”“中國十佳優質生活城市”等殊榮。面對“十三五”,齊齊哈爾將以“城市化、城鎮化、城鄉一體化”為統領,以改革創新和轉型升級為主線,以增進城鄉居民幸福感和獲得感為目標,統籌推進經濟、政治、文化、社會、生態文明建設,與全省全國同步建成小康社會。
(作者單位:中共齊齊哈爾市委黨史研究室)
責任編輯/徐朝xuzhao@fendouzazhi.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