鄭方明
?
付真情接地氣連民心
鄭方明
駐村任第一書記以來,已經工作7個多月時間了。扶貧開發(fā)工作已經進入了攻堅拔寨的沖刺期,第一書記重任在肩,如何尋找工作思路、贏得群眾信任、帶領群眾脫貧致富,是我腦海里不斷思考的問題。
付真情就是要情為民所系,就是要合民情、得民心。作為高校教師,我最關心的就是教育。加快實施教育扶貧工程,讓貧困家庭子女都能獲得良好的教育,努力阻斷貧困的代際傳遞是實施精準扶貧的方略之一。因為村里沒有幼兒園和小學,所有學生都要到鄉(xiāng)里或者縣里上學,這給貧困家庭增加了不小的負擔。作為高校派出的第一書記,如何發(fā)揮教育優(yōu)勢,開展教育扶貧,成為我努力推進的一項重要工作。
為了給貧困生募集愛心助學金,我以第一書記身份利用網(wǎng)絡向社會和身邊朋友求助,并通過哈爾濱師范大學學生團組織“班助一”公益活動,使村里的16名貧困生得到了愛心資助,并確立了長期資助計劃。同時,我還為貧困村民募集了300余件新衣物、500余件舊衣物和價值一萬元的米面糧油,并在前進村設立了陽光愛心超市,貧困戶憑“愛心卡”免費到超市領取所需衣物和糧油。“哈爾濱師范大學一心鄉(xiāng)社會實踐基地”也在我的努力下建立起來了,“大學生支教團”“研究生支教團”,針對一心鄉(xiāng)教師的專項師資培訓工程和大學生“三下鄉(xiāng)”社會實踐等系列教育扶貧活動也陸續(xù)開展起來。
駐村第二天我開始走訪全村農戶,了解前進村的自然狀況、基層黨建、生產生活和風土人情等情況,梳理、總結了基層黨建、現(xiàn)代農牧業(yè)發(fā)展和貧困家庭致貧原因等方面的問題,思考了相應的對策,撰寫了相關調研報告。在駐村的頭三個月里,村里組織干部和群眾打掃村里衛(wèi)生,我和大家一起揮鍬上陣;村里修路我和村干部一起到工地參加勞動;村里土地確權丈量,我也同農戶一起到地頭指界;村民有對國家政策不了解的會主動給我打電話、發(fā)短信,心里有了不痛快的事情,也會向我傾訴,在一次次的農村實踐中,我贏得了干部和群眾的信任。我還為前進村開通了名稱為“一心前進”的微信公眾平臺,開通后有300余人關注,分為黨建、扶貧、村容村貌三大板塊,為村民推送黨的政策、農業(yè)常識和鄉(xiāng)村時事新聞,同時也成為前進村網(wǎng)上宣傳的窗口,通過微信朋友圈的分享與交流,更多的人了解到村里的實際困難,并愿意伸出援手,為脫貧出謀劃策。
連民心就是要想群眾之所想,急群眾之所急。如何從農民的需求中尋找致富項目是一項頗具難度的工作。“授人以魚不如授人以漁”,精準扶貧的一個基本原則就是堅持群眾主體,激發(fā)群眾內生動力,在扶貧開發(fā)模式上由偏重“輸血”向注重“造血”轉變。
發(fā)展果蔬種植業(yè),建立果蔬種植合作社,打造自己的果蔬品牌,通過“互聯(lián)網(wǎng)+果蔬銷售”的模式,提高農民的收入是我腦子里浮現(xiàn)出的扶貧路線圖。我的想法得到了村“兩委”成員的一致贊同。此外,前進村良好的畜牧養(yǎng)殖基礎也深深地吸引了我。目前,農戶的奶牛都進入了標準化牧場,利用空閑的牛舍鼓勵、引導農戶開展以肉牛、肉羊養(yǎng)殖為主,雞、鴨、狐貍、貉子養(yǎng)殖為輔的多元養(yǎng)殖業(yè)成為村兩委一致贊成的產業(yè)發(fā)展項目。屆時,“互聯(lián)網(wǎng)+農業(yè)”新的農村經濟增長模式將在前進村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道路上發(fā)揮不可替代的作用。
駐村工作雖然時間不長,我深深地感受到:用真心、付真情既是一種態(tài)度,更是一種責任,既是黨同人民魚水情的真情流露,更是一名黨員應有的使命情懷;接地氣、連民心就要廣泛接觸老百姓的普通生活,與最廣大的人民群眾打成一片,帶領群眾脫貧致富,這也是黨員自覺踐行黨的群眾路線的具體體現(xiàn),更是第一書記的使命與擔當。
(作者系哈爾濱師范大學國有資產管理處招標科科長、杜爾伯特蒙古族自治縣一心鄉(xiāng)前進村黨支部第一書記)
責任編輯/賈程秀男jiachengxiunan@fendouzazhi.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