藍色夏亞
北宋時,朝廷中流傳著王安石和他的朋友王吉甫兩人經常在一起談詩論文,有時也巧對謎語的故事。一天,王安石對王吉甫說:“我昨夜睡不著,作了一條字謎:‘畫時圓,寫時方,冬時短,夏時長,你猜是什么字?”王吉甫也是一位文學功底深厚的學者,一聽便知謎底是一“日”字。可他不直接回答,也寫了一則關于“日”字的謎語去解王安石的謎底:“東海有一魚,無頭又無尾,更除脊梁骨,便是這個謎。”王安石聽了哈哈大笑說:“你猜中了。”
“日”從甲骨文到楷書,雖然外形有所不同,但有一點是相同的,即無論圓形、準圓形或方形的“日”字中均有一短橫,學者們認為這一短橫指太陽發光的黑子。從“日”字的構形,我們發現古人對太陽的觀察十分細致,研究頗深。《說文解字·日部》:“日,實也。太陽之精不虧。從口,一,象形。”許慎講的是“日”的特征。在他看來,“日”(即太陽)是由極盛的陽氣構成,所以是那樣圓實,從不像月亮那樣出現缺月。
在古人看來,太陽是永遠光芒四射的發光體,它是永恒的,因此人們對太陽十分崇拜,并把它說成是一個人格化了的神。甲骨文中的“日”許多地方就是指日神。“太陽神”在人們心目中是神仙中的最尊者,因而歷代帝王也將自己比作“日”。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