梁華銀,聶 鑫,汪永清
(景德鎮陶瓷學院材料科學與工程學院,江西 景德鎮 333403)
?
南方離子型稀土尾礦的漂白除鐵研究
梁華銀,聶 鑫,汪永清
(景德鎮陶瓷學院材料科學與工程學院,江西 景德鎮 333403)
摘要:以贛南離子型稀土尾礦為原料,采用還原—絡合法,以保險粉(Na2S2O4)為還原劑,草酸為絡合劑進行稀土尾礦除鐵漂白實驗。研究了礦漿pH值、反應溫度、保險粉用量、漂白時間、加藥次數、草酸用量等工藝條件對稀土尾礦除鐵漂白效果的影響。結果表明,合適的贛南稀土尾礦除鐵漂白工藝條件為: pH值為3、反應溫度50 ℃、保險粉用量3%、反應時間60 min、加藥次數4次、草酸用量2.5%,在優化的工藝條件下處理后尾礦中Fe2O3含量從2.11%降低到1.43%,白度從57.7提高至72.3。
關鍵詞:離子型稀土尾礦;漂白除鐵;還原—絡合法
E-mail:wyq8248@126.com
離子型稀土礦床的稀土元素濃度較低,一般是在幾十到幾百個ppm,這使得其很難有效分離。根據相關報道[1,2],使用原位浸取技術(在稀土礦山頂部鑿洞,然后用氯化鈉、硫酸銨等電解質溶液從山頂注入),從離子型稀土礦床中獲得1 t稀土氧化物,需要以300 m2面植物為代價,并且其有2000 t尾礦排放至附近山谷或河流;在廣東省,稀土尾礦的開采已經有302個廢棄的礦床,1.1億噸尾礦。可見,稀土資源的開發造成大面積植被破壞,容易引發水土流失,對生態環境的破壞不可忽視,同時,稀土礦開采使用的堆浸、原位浸取等方法會使土壤的活性消失,不利于植物生長。因此,稀土尾礦的有效資源化利用對生態環境的重要性不言而喻,筆者已使用稀土尾砂提取高嶺土后的二次尾砂為骨料,以適量低溫砂、中溫砂、黑滑石、石灰石和粘土等為高溫粘結劑制備陶瓷透水磚,取得較好效果[3]。
南方離子型某稀土尾礦(以下簡稱尾礦)中的主要脈石礦物為高嶺石和石英,其中SiO2含量為70-75%,Al2O3含量為10-15%,其尾礦具備分選出高嶺土,用于陶瓷工業生產的可能。經前期重選實驗分選出的尾礦還存在如下問題:(1)有害元素Fe含量較高(Fe2O3含量為1.7-2.1%);(2)白度不高(成型白度45.4,1230 ℃煅燒白度57.7)。不論是用于陶瓷工業,還是用于造紙、化工等其它工業部門,高嶺土都要求具有很高的白度和亮度[4]。目前應用的高嶺土化學除鐵漂白工藝方法主要有高溫氯化法、氧化漂白、還原漂白、酸浸漂白等[5]。前人已經通過以上方法取得了較好的漂白除鐵效果,如韓輝[6]等采用高溫氯化法對洲心白泥的白度進行了研究,得出在煅燒溫度為900 ℃,煅燒時間3h,添加劑NaCl加入量為3%時,將煅燒白度增加到85.6%;黎艷[7]等采用氧化-還原-酸洗法對膨潤土進行了研究,除鐵率達41%-45%;王仁祺[8]等采取酸浸除鐵法對煤矸石進行了研究,使用鹽酸為浸取液,得出當鹽酸為20wt.%、液固比為4∶1,浸出溫度為60 ℃,浸出時間為0.5 h時,煤矸石的除鐵率達94.4%。前期實驗結果表明,磁選除鐵對尾礦的白度提高不明顯,且鐵礦物的賦存以氧化型居多(鈦磁鐵礦占1.1%),因此,可以通過還原性漂白法進行稀土尾礦除鐵漂白實驗。本次實驗采用還原—絡合漂白法對尾礦進行漂白除鐵,主要研究了pH值、反應溫度、保險粉用量、漂白時間、加藥次數、草酸用量等處理工藝條件對尾礦白度及除鐵量的影響,并得到適宜的漂白除鐵工藝條件。

表1 稀土尾礦的化學組成Tab.1 Chemical composition of used rare earth tailings /%
1.1實驗原料
實驗所用尾礦原料取自江西贛南某稀土尾礦,尾礦的化學成分分析見表1,X-射線衍射分析見圖1。從表1可以看出,尾礦中的主要化學組分為SiO2和Al2O3,占總量的93.70%,但Fe2O3含量也較高,達到2.11%,較高的Fe2O3含量導致煅燒后尾礦白度僅為57.7。從圖1可知,尾礦中主要含有高嶺石和石英兩種礦物,這與表1中所示的化學成分分析結果相符合,且圖中高嶺石相衍射峰并不明顯,表明原礦中高嶺土結晶程度較差。
1.2實驗內容
篩分實驗發現325目以下的尾礦高嶺石含量較高,故將稀土尾礦過325目篩網后,制成濃度為15%的礦漿,采用還原—絡合漂白法進行漂白除鐵,其工藝流程如圖2所示。采用恒溫水浴鍋加熱,攪拌后滴加濃度為25%的鹽酸調節pH值,然后加入保險粉,漂白反應后加入草酸進行絡合。最后將絡合后的樣品洗滌抽濾烘干,測定含鐵量并在1230 ℃煅燒測定白度。

圖1 尾礦X-射線衍射圖譜Fig.1 X-ray diffraction pattern of tailings

圖2 還原—絡合法漂白除鐵工藝流程Fig.2 Bleaching and iron removal process by reductioncomplexation method
1.3測試與表征
采用荷蘭帕納科Axios Advanced型X熒光光譜儀(XRF)分析漂白除鐵處理前后稀土尾礦樣品的化學組成。采用德國布魯克D8 Advance型X射線衍射儀(XRD)分析尾礦樣品的物相組成。采用SBDY-2型便攜式白度儀測定樣品的白度。
影響還原—絡合除鐵漂白法效果的主要因素有:礦漿濃度、pH、反應溫度、保險粉用量、漂白時間、加藥次數、草酸用量等。由于在前期重選實驗中已選定礦漿濃度為15%,故本實驗中的礦漿濃度都固定在15%。
2.1pH值的影響
為研究pH值的影響,其它實驗條件固定為:礦漿濃度15%,反應溫度20 ℃,保險粉用量2%,反應時間60 min,加藥次數1次、草酸用量3%。原尾礦的pH值為7,用鹽酸調節礦漿pH值分別為2、3、4、5、6、7,反應后的樣品白度和含鐵量見圖3。
由圖3可見,隨著pH值的增加,白度呈先上升后下降趨勢,而含鐵量先下降后上升。出現這種現象的原因可解釋為:pH值太低,保險粉極易分解,發生歧化反應導致參與反應的保險粉減少,影響了實驗效果。

隨著PH值增高,保險粉的還原能力越強,但同時Fe3+和Fe2+越容易沉淀[4,9];其原因是在酸性介質中,化學反應方程式為:

其中 電對的電極電勢為:

由上式可知,pH值越低,c(H+)越高, 的值越小,即溶液中(S2O4)2-與(SO4)2-的電勢差小,導致反應慢且反應不完全,即PH值越低,保險粉的還原能力越低。根據分析,理論上來說pH值越高越好,但pH提高,會產生Fe3+和Fe2+生成Fe(OH)3和Fe(OH)2的沉淀問題,其離子對電動勢

pH值越高, 越小,即Fe3+越容易轉化成Fe2+,其中Fe2+還可能被空氣所氧化,即使反應將Fe3+還原成了Fe2+,但由于Fe2+氧化,又生成了不溶于水的Fe(OH)3,降低反應的效果。
圖中還可發現pH>4時白度迅速下降,是由于還原產物Fe(OH)2無法經由過濾除去,遇空氣又重新氧化成Fe(OH)3,在煅燒時嚴重影響了白度[9]。尾礦的鐵含量在pH為2時達到最低點,而白度在pH 為3時達到最高點。可見pH值在2-3之間為宜。

圖3 pH值對鐵含量和白度效果的影響Fig.3 Effect of pH on iron oxide content and whiteness
2.2反應溫度的影響
為研究反應溫度的影響,其它實驗條件固定為:礦漿濃度15%、 pH值為3、保險粉用量2%、反應時間60 min、加藥次數1次、草酸用量3%。改變反應溫度分別為20 ℃、30 ℃、40 ℃、50 ℃、60℃,反應后的樣品白度和含鐵量見圖4。
由圖4可見,溫度越高,一方面鹽酸將含鐵礦物中的Fe3+、Fe2+浸出率越大,從而除鐵率也相應的會增加;另一方面同時溶解于水中的氧與高嶺土層狀結構中的氣膜逸出越多,增大了還原劑與Fe2O3的反應機率[10]。故隨溫度的升高,白度上升,含鐵量下降。但溫度達到一定值時,保險粉的活性加大也造成保險粉容易揮發,同時副反應的反應速率也會增加,故溫度過高反而對實驗不利。反應溫度并不是越高越好,綜合白度和含鐵量看,最佳反應溫度點在50 ℃。
2.3保險粉用量的影響
固定礦漿濃度15%、礦漿pH值為3、反應溫度50 ℃、反應時間60 min、加藥次數1次、草酸用量3%,改變保險粉用量分別為1%、2%、3%、4%、5%,反應后的樣品白度和含鐵量見圖5。

圖4 反應溫度對鐵含量和白度效果的影響Fig.4 The influence of reaction temperature on iron oxide content and whiteness
漂白過程一般在低濃度下進行,因為連二亞硫酸鈉鹽易被空氣氧化,濃度高易夾帶空氣,使還原劑部分失效[11]。根據理論計算,將含鐵礦物全部視為Fe3+,保險粉用量0.7%即可完全與含鐵礦物中的Fe3+反應,但實驗用量大于理論值,說明保險粉并未完全參與反應,而是有部分揮發。實驗發現隨著保險粉的增加,實驗后的樣品粉末返黃越嚴重,這是由于過量的保險粉會發生歧化反應生成S沉淀,故保險粉的使用量應與洗滌次數成正比。保險粉過量反而造成產品白度下降,這是因為保險粉為堿性物質,過量的保險粉影響了整個反應的pH值,反而降低了白度[12]。綜上可見,保險粉用量在3%為宜。

圖5 保險粉用量對鐵含量和白度的影響Fig.5 The influence of dosage of bleaching powder on iron oxide content and whiteness
2.4加藥次數的影響
固定礦漿濃度15%、 pH值為3、反應溫度50 ℃、保險粉用量3%、反應時間60 min、草酸用量3%,加藥次數依次為1、2、3、4、5次,漂白后的樣品白度和含鐵量見圖6。
由圖6可知,隨著加藥次數的增加,白度上升,含鐵量下降。一方面是因為分次加藥,對反應時的擴散有利,增大了保險粉的利用率。另一方面,根據化學反應動力學,在 的化學反應中,當A的含量充足時,B含量少有利于提高B的利用率。對本實驗來說,A為尾礦中的含鐵礦物,B為保險粉,故分次加入保險粉對保險粉會提高保險粉的利用率。加藥次數以3-5次為宜。
2.5草酸用量的影響
為研究草酸用量的影響,固定礦漿濃度15%、pH值為3、反應溫度50 ℃、保險粉用量3%、反應時間60 min、加藥次數4次,改變草酸用量分別為0.5%、1%、1.5%、2%、2.5%。實驗結果如圖7所示。
由圖7可知,隨著草酸加入量的增加,白度不斷上升,直至草酸達到2.0%時,趨于平緩,含鐵量隨草酸用量增加呈先下降后增加的變化規律,其中草酸用量為2.5%時,含鐵量最低為1.48%。這是由于草酸與Fe2+是以2∶1的比例形成螯合物,加入量不足時,無法將游離的Fe2+全部絡合。實驗加入草酸后,出現明顯的淺綠色液體與渾濁的礦漿分層,可以判斷淺綠色液體即為Fe2+與草酸螯合后的[Fe(C2O4)2∶2H2O]2-。綜合考慮草酸用量對白度和除鐵效果的影響,草酸用量取2.5%為宜。
2.6漂白前后樣品對比

圖6 加藥次數對鐵含量和白度效果的影響Fig.6 The influence of dosing frequency on iron oxide content and whiteness

圖7 草酸用量對鐵含量和白度效果的影響Fig.7 The influence of oxalic acid dosage on iron oxide content and whiteness
圖8為采用上述優化的工藝條件(pH為3、反應溫度50 ℃、 保險粉用量3%、反應時間60 min、加藥次數4次、草酸2.5%)進行漂白除鐵前后尾礦樣品的掃描電子顯微鏡照片。可以看出,原尾礦的顯微形貌主要為針狀、粒狀存在;還原—絡合反應后尾礦中呈現出了規則層狀、片狀的高嶺石,表面含有少量針管狀。
表2為還原—絡合反應前后的樣品化學成分及白度對比,可見,在上述優化的工藝條件下進行漂白除鐵后,尾礦中Fe2O3含量從2.11%降低到1.43%,同時TiO2含量也有所降低,白度從57.7提高至72.3。

圖8 漂白除鐵前后SEM照片對比Fig.8 SEM photos of tailings before (a) and after bleaching and iron removal processing (b)

表2 還原—絡合反應前后的樣品化學成分及白度對比Tab.2 Chemical composition and whiteness before and after reduction-complexation process
(1)采用還原—絡合還原法對贛南稀土尾礦進行除鐵漂白,其中Al2O3含量從17.5%提高至23.82%,Fe2O3含量從2.11%降低到1.43%,白度從57.7提高至72.3,Fe2O3含量降低了32.22%,可有效降低其鐵含量和提高白度。
(2)實驗優化的漂白除鐵工藝條件為:pH值為3、反應溫度50 ℃、保險粉用量3%、反應時間60 min、加藥次數4次、草酸2.5%。
參考文獻:
[1]CHEN Z H.Global rare earth resources and scenarios of future rare earth industry[J].Journal of Rare Earths,2011,29(1):1-6.
[2]GUO W.The rare earth development can no longer overdraw ecological cost[J].China Environment News,2012.
[3]汪永清,鮑志蕾,楊柯,等.利用贛南稀土尾砂制備陶瓷透水磚的研究[J].陶瓷學報,2015,(3):260-265.WANG Yongqing,et al.Journal of Ceramics,2015 (3):260-265.
[4]孫寶岐.高嶺土的化學漂白提純[J].江蘇陶瓷,1994,(1):2-4.SUN Baoqi.Jiangsu Ceramics,1994 (1):2-4.
[5]王振宇,劉瀅.高嶺土選礦除鐵工藝研究現狀[J].南方金屬,2012,(3):9-10.WANG Zhenyu,et al.Southern Metals,2012 (3):9-10.
[6]韓輝.陶瓷原料除鐵增白方法的研究[D].華南理工大學,2010:64-65.
[7]黎艷,郭新鋒,王娟芳,等.膨潤土氧化還原法除鐵試驗研究[J].中國非金屬礦工業導刊,2008,(1):31-32.LI Yan,et al.China Non-metallic Mining Industry,2008 (1):31-32.
[8]王仁祺,戴鐵軍,章啟軍,等.煤矸石酸浸除鐵實驗研究[J].環境科學與技術,2013,(3):20-23.WANG Renqi,et al.Environmental Science & Technology,2013 (3):20-23.
[9]孫亦兵.高嶺土中染色物質的賦存形式及除鐵技術發展現狀[J].遼寧化工,2008,(4):273.SUN Yibing.Liaoning Chemical Industry,2008 (4):273.
[10]候太鵬.高嶺土除鐵、增白試驗研究[J].非金屬礦,2001,(7):35.HOU Taipeng.Non-Metallic Mines,2001 (7):35.
[11]董文輝,蘇昭冰,劉媛媛,等.高嶺土漂白實驗研究[J].中國非金屬礦工業導刊,2008,(1):26.DONG Wenhui,et al.China Non-metallic Mining Industry,2008 (1):26.
[12]蔡麗娜.風化型高嶺土增白技術研究[D].河南理工大學,2009:35-36.
Bleaching and Iron Removal Process of Ionic Rare Earth Tailings from Southern China
LIANG Huayin,NIE Xin,WANG Yongqing
(School of Materials Science and Engineering,Jingdezhen Ceramic Institute,Jingdezhen 333403,Jiangxi,China)
Abstract:The bleaching and iron removal by reduction-complexation method was experimented using ionic rare earth tailings from Southern China as raw material.The effects of reduction-complexation method on pH value,reaction temperature,dosage of sodium hyposulfite,bleaching time,dosing frequency,and oxalic acid dosage were studied.The results show that the appropriate processing conditions are as follows:pH,3; reaction temperature,50 ℃; dosage of bleaching powder,3%; bleaching time,60 min; dosing frequency,4; oxalic acid dosage,2.5%.Under the optimized processing conditions,the whiteness of the bleached tailings increases from 57.7 to 72.3 by the reduction-complexation method,while the Fe2O3content reduces from 2.11% to 1.43%.
Key words:ionic rare earth tailings; bleaching and iron removal; reduction-complexation method
基金項目:國家“863”計劃課題(2012AA061903);江西省科技支撐計劃項目(20111BBG70002-1)。
收稿日期:2015-06-17。
修訂日期:2015-07-05。
DOI:10.13957/j.cnki.tcxb.2016.01.015
中圖分類號:TQ174.4
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1000-2278(2016)01-0071-05
通信聯系人:汪永清(1966-),男,博士,教授。
Received date:2015-06--17.Revised date:2015-07-05.
Correspondent author:WANG Qongqing(1966-),male,Doc.,Professo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