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 燕 薛萬博
如何理解“嚴管就是厚愛”?
□張 燕 薛萬博
“黨要管黨、從嚴治黨”系列微型黨課之十五
本課對象:廣大黨員干部
本課目的:通過對“嚴管就是厚愛”理念的解讀,使黨員干部理性看待“嚴管”,明白“信任”更需自覺。
“現在出去辦事,不敢用公款胡吃海喝了,連收送土特產這樣以前稀松平常的小事也會被處分。”
“吃飯閑聊時要有所顧忌,不能像‘畢姥爺’那樣了。”
……
黨的十八大以來,中央在推進全面從嚴治黨上持續發力,“緊箍咒”越念越緊,“組合拳”越打越密,使黨風政風氣象一新。然而,新常態之“嚴”,也讓一些黨員干部覺得不適應——
有的認為現在規矩太多、管得太嚴,一言一行處處受約束、不自由,懷念“八點上班九點到,十點回家做飯了”的輕松日子;有的認為“壓力山大”“官不聊生”“為官不易”,留戀過去“一張報紙一包煙,悠哉游哉過一天”的愜意;有的埋怨禁令多了,吃喝受限、乘車不便、用房變小、福利取消、收入減少,覺得“越來越不自由,越干越沒意思”;有的認為組織上管得過多、約束太嚴是對自己的不信任,便信奉“少干事,不出事”“不求過得硬,只求過得去”,為政不勤、為官不為……
毋庸置疑,和過去相比,現在對黨員特別是領導干部的要求確實嚴多了,但這種“嚴管”并不是多余的。
《中國紀檢監察報》刊文指出,黨要管黨,從嚴治黨,關鍵是從嚴管理干部。對黨員干部管理不嚴格,失之于寬、失之于松、失之于軟,各種各樣的脫綱離譜、脫軌越界的事情就會發生。
大量案例表明,一些黨員干部在位時風光無限,一旦被查處,無不陷入身敗名裂、人財兩空、妻離子散、親友蒙羞、母校難堪、單位尷尬的境地。落到這樣的下場時再埋怨組織上沒有對其“嚴管”,再后悔自己沒有接受“嚴管”,又有什么意義呢?
事實上,我們黨從豐富的實踐經驗和深刻的歷史教訓中總結出來的“懲前毖后、治病救人”原則,最能詮釋“嚴是愛、松是害”的道理。進入新的歷史時期,這一方針依然沒有變。現行黨章第三十八條和今年1月1日起正式施行的《中國共產黨紀律處分條例》“總則”部分,都有對“懲前毖后、治病救人”的明確規定。
2015年9月,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中央紀委書記王岐山在福建調研時強調,要運用好監督執紀“四種形態”——讓咬耳扯袖、紅臉出汗成為常態;黨紀輕處分和組織處理要成為大多數;對嚴重違紀的重處分、做出重大職務調整應當是少數;而嚴重違紀涉嫌違法立案審查的只能是極極少數。王岐山指出,這“四種形態”都是為了懲前毖后、治病救人,改變要么是“好同志”、要么是“階下囚”的狀況,真正體現對黨員的嚴格要求和關心愛護。
2015年9月23日,王岐山在紀檢監察干部監督工作座談會上強調:“嚴管就是厚愛,信任不能代替監督。”
中央黨校教授辛鳴認為,常態化的“動輒得咎”實際是體現紀委阻遏黨員淪為“階下囚”的“菩薩心腸”,“這就像我們很多人平時會得重感冒或發燒,這個時候要及時出手治療,而不是眼睜睜地看著病人奔向重癥和絕癥”。
《中國紀檢監察報》曾刊載這樣一則故事:一名輕微違紀的年輕處長受了處分,起初組織上擔心他鬧情緒,通過跟蹤了解卻發現,他的工作熱情比以前更高了,做事也有規矩了。為什么?他說:“照以前那樣下去,我遲早要坐牢的!組織不是一棍子打死,而是一巴掌打醒了我,我一定要感恩。”
如此看來,在黨員干部出現苗頭性問題時,組織上能對其“大喝一聲、猛擊一掌”,很大程度上可以避免其由“濕鞋”演變成“落馬”。
當前,反腐敗斗爭形勢依然嚴峻復雜,腐敗亞文化的影響依然有很大市場,每個黨員干部都應正確理解“嚴管就是厚愛”的內涵——中央提出“嚴管”黨員干部,可能很多人會錯誤地認為這在無形中“縮小”了自己手中的權與利。而實際上,這是從根本上對廣大黨員干部一種切切實實的厚愛。“嚴管”既是“緊箍咒”,也是“護身符”;有“信任”,更要自覺約束自己,深懷敬畏之心,自覺將黨的各項紀律要求內化于心、外化于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