閆志剛
對刑事冤錯案件的國家賠償非常重要,絕非遲到的正義,它具有彌補當事人利益損失,安撫公眾樸素情感,維護社會公平正義的重要意義。
輿論廣泛關注的“陳夏影案”“陳滿案”寫入了今年兩會最高人民法院工作報告。報告指出:“要從中深刻汲取教訓,健全冤錯案件有效防范、及時糾正機制。”從十年前的“佘祥林案”到前年的“呼格案”,以至如今的“陳滿案”,民眾對國家賠償逐步有了了解,而國家也出臺專門文件,加強刑事冤錯案件國家賠償工作。國家賠償這項工作在法律上如何界定?在落實過程中有何瓶頸?對于推進我國法治社會建設有何意義?圍繞相關問題,本刊對北京大學法學院教授、博士生導師湛中樂進行了專訪。
《人民周刊》:“國家賠償”在我國法律上是如何界定的?近幾年,刑事冤錯案件成為輿論關注焦點,對此您怎么看?
湛中樂:國家賠償是由國家對于行使公權力的侵權行為造成的損害后果承擔賠償責任的活動。我國1994年頒布了《國家賠償法》對國家賠償活動進行規范,2010年又對這部法律進行了修正。根據《國家賠償法》的規定,我國的國家賠償主要包括行政賠償和司法賠償。
刑事案件會涉及個人的生命自由和財產這樣的重大利益,這一領域的冤錯案件不僅給蒙冤者帶來災難,也使司法權威受到損害,所以這類案件往往會成為輿論的焦點。也正是有鑒于此,對刑事冤錯案件的國家賠償非常重要,絕非遲到的正義,它具有彌補當事人利益損失,安撫公眾樸素情感,維護社會公平正義的重要意義。
《人民周刊》:與其他形式國家賠償相比,刑事國家賠償具有哪些突出特點?
湛中樂:刑事國家賠償屬于司法賠償,與行政賠償相比,在歸責原則上適用無過錯歸責原則。也就是說,在行政賠償上一般僅在行政機關及其工作人員違法行使職權的情況下才有賠償責任。而在司法賠償上,只要有《國家賠償法》規定的相應情形,不以違法為前提,國家都要承當賠償責任。司法賠償,特別是刑事國家賠償注重對當事人的救濟,通過賠償來分配公權力合法行使都可能無法避免的損害。
《人民周刊》:法律層面,刑事國家賠償標準如何確定?對于冤錯案人員訴求的“精神損失賠償”您怎么看?
湛中樂:《國家賠償法》第33~36條規定了賠償標準,概括地說,可以分為侵犯人身權的賠償標準和侵犯財產權的賠償標準。其中侵犯人身權的賠償標準又可具體分為限制人身自由的損害賠償標準、侵犯生命權的損害賠償標準、侵犯健康權的損害賠償標準。根據《國家賠償法》第33條的規定:“侵犯公民人身自由的,每日的賠償金按照國家上年度職工日平均工資計算”,因此2015年對限制人身自由的國家賠償,以2014年國家職工日平均工資為準,根據國家統計局的數據計算為219.72元。
關于精神損害賠償,2010年《國家賠償法》修正作出的一項重大變革就是將精神損害賠償納入國家賠償范圍。精神損害賠償額的確定,是實務中最為棘手的問題之一,《國家賠償法》并未給出明確的計算方式和標準,在我國精神損害賠償的計算上基本采用酌定原則。考慮到精神損害的國家賠償與民事領域的精神損害賠償一樣都要兼顧救濟撫慰和懲戒教育,可以參考《民事精神損害賠償解釋》第10條在酌定賠償數額時要考慮的因素。
在賠償標準的確定上,考慮到我國的具體實際和國家賠償的一般理論,我國的《國家賠償法》最終采用了撫慰性標準,即第一要使受害人所受到的損失能夠得到適當補償;第二考慮國家的經濟和財力能夠負擔的狀況;第三便于計算,簡便易行。當然,隨著《國家賠償法》的實施,國家賠償標準也暴露出了一些問題,特別是在一些具體案件中可能受到質疑。例如,侵犯人身自由的損害賠償以國家上年度職工日平均工資為準,沒有考慮受害人的實際收入狀況,也不分地區,這種一刀切的做法雖然簡單易行,并且符合形式上的平等,但沒有考慮到具體案件的具體情況,也沒有做到不同情況區別對待,所以在實質上可能有欠公平。
《人民周刊》:國家賠償完全由政府財政“買單”嗎?
湛中樂:國家賠償從其性質上說是國家責任,公務人員執行職務的侵權行為,是公務人員代表國家時所作的不法行為,由此產生的責任應該直接歸屬于國家,由國家對受害人負責。在賠償金的支付上,由財政部門統一負責支付,以避免以前存在的賠償義務機關經費不足,難以保障支付的現象。在相關個人承擔責任的問題上,根據《國家賠償法》要區分兩種情況:一種是公務人員正常履行職責的情況,這種情況不應該由個人承擔責任;一種是《國家賠償法》第31條規定的公務人員有故意或重大過失的情況,這種情況下國家賠償義務機關要向其進行追償,同時依法給予處分,構成犯罪的還要追究刑事責任。
《人民周刊》:做好刑事冤錯案件國家賠償工作,對推進我國法治社會建設有何意義?
湛中樂:國家應該對刑事冤錯案件的受害人進行賠償在現代已經成了天經地義不容置疑的事情,事實上國家承擔賠償責任經歷了一個漫長的過程。國家賠償是人類進入法治社會的產物,國家賠償的實踐本身也彰顯了法治精神。同時,國家賠償也有利于促進責任政府的建設,特別是刑事冤錯案件的國家賠償會倒逼刑事司法機關更加公正規范的地辦案。
《人民周刊》:您是否贊同辦錯案件將被“終身追責”?
湛中樂:錯案追責要遵循“權責對等”的原則,辦案人員當然應該對辦案行為負責,做到嚴以用權。但也應該意識到,即使嚴格依照程序依法辦案仍然有可能出現“錯案”,這種情況其實是權力行使固有的一種風險,這種情況下對受害者進行賠償,實際上是由國家承擔一種危險責任,不應該苛責辦案人員。所謂的“終身追責”引起很多爭議,部分原因在于這個詞本身具有模糊性。其實在這個問題上最關鍵的并不是吸引眼球的“負責一輩子”,而是在什么情況下應該負責,這是真正應該關注的問題。
《人民周刊》:《國家賠償法》已頒布20多年,但被一些學者認為是“實施得最差的法律之一”。對此,您怎么看?
湛中樂:國家賠償在我國是新事物,其發展要經歷一定的過程,在這個過程中會遭遇一些立法時或法律實施前沒有想到的問題,這是在所難免的,我們應該正視這些問題,并尋求改進。實施效果不佳是多種原因共同造成。首先,國家機關工作人員對國家賠償的理解不足,過分追求客觀真實或把國家賠償當作追究責任的依據,卻忽視了《國家賠償法》首先是救濟法,要對受害人進行充分的救濟。其次,在立法和制度設計上,由于經驗不足也存在失誤,從而影響了法律的實施,比如違法歸責原則的設定,費用支付制度的涉及等,這些問題在2010年修法時得到了充分的討論,并進行了修正。總之,制度設計、傳統觀念、公眾維權意識這些因素都會影響法律的實施。
《人民周刊》:如何推動《國家賠償法》有效實施?
湛中樂:一方面,要發揮典型案例、影響性案例的作用,通過這些案件提高公眾的維權意識,促進一些傳統觀念的轉變。另一方面,面對一些目前還不盡完善的制度,有較多爭議的問題,如精神損害賠償、間接損害賠償、公共設施賠償等問題,要注重發揮審判機關的作用,通過對審判實務中出現的問題的討論和對有推廣價值判決的研究,在理論界和實務界的共同努力下,促進法律的實施和完善。
此外,不同的國家在歷史發展中針對本國具體問題形成了不同的制度特征,其中不乏值得我們借鑒的。例如,法國是最早建立國家賠償制度的國家,其國家賠償制度的一大特征是判例法,是其國家賠償的主要淵源。當然,首先還是要立足本國的問題,真正了解我國法律實施中面對的現實問題,才可能有針對性地學習其他國家的經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