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秋霖
首先,法制機構工作應當進一步向事前引導和預防轉變。目前,環保部門法制機構工作中事前預防和引導的意識和能力普遍存在不足,在業務部門遇到法律問題、產生法律糾紛、發生環境復議訴訟時,環保部門法制機構才介入。主要工作以解決問題、定紛止爭為主,其角色相當于消防員。這種工作方式,難以適應新的環境法治形勢,必須加強事前引導和預防,才能真正實現環保法治建設。
其次,法制機構工作應當進一步向加強宏觀協助轉變。法制工作轉向事先引導和預防,相應地要求法制機構改變以前的服務方式,即主要是對具體法律問題的論證。應當加強宏觀方面的協助,即協助業務部門運用法治思維和法治方式開展業務工作。
加強宏觀協助要求法制部門在協助業務部門進行法律審查出具法律意見時,要避免直接替代業務部門作出修改或保留的決定,而應首先審查業務部門是否已經進行了相關的合法性論證。業務部門沒有進行合法性論證或說明的,要引導業務部門進行合法性論證后,再就其合法性論證是否全面、是否符合法律程序等問題進行審核。宏觀協助并不是要求法制機構完全不解決具體問題,在業務部門面臨法律法規存在沖突、缺少明確規定,需要運用法律原則和法律精神進行論證時,要主動協助業務部門進行論證,提出具體的解決方案。
第三,法制機構工作應當進一步向引導服務企業和社會公眾轉變。黨的十八屆四中全會做出的《中共中央關于全面推進依法治國若干重大問題的決定》提出“堅持法治國家、法治政府、法治社會一體建設”,法治社會的建設靠全體人民的推動,環境法治建設同樣也需要全社會的共同努力。《北京市大氣污染防治條例》就提出了“政府主導、企業施治、全民參與”的共同防治原則。而企業自覺守法、公民自覺用法的前提是對環保法律法規的了解和掌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