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完成兒子的遺愿,她在有“死亡之海”之稱的塔敏查干沙漠立下宏愿,用10年時間在科爾沁1萬畝沙地上種植110萬棵樹。
為完成兒子遺愿,沙漠12年種樹200萬棵,當年的沙漠如今已是綠樹成蔭。67歲的上海媽媽易解放為了完成兒子的遺愿,從2004年起變賣房產,帶頭在內蒙古沙漠種下了200多萬棵樹。在完成了庫倫旗科爾沁沙漠1萬畝沙地上種植110萬棵樹的計劃后,目前她正計劃在阿拉善沙漠再造出1.3萬畝樹林。
從一個繁華都市的白領麗人,到一個荒蕪沙漠的滄桑老太。易解放是生命的摯友,灌溉著八百里瀚海的希望。
兒子遺愿:為沙漠種下一片森林
易解放本來有一個幸福完整的家庭。易解放曾在上海一所電大干部管理學校擔任漢語老師,改革開放后旅日。她在當地一家知名的旅游公司工作,丈夫楊安泰也在東京開了一間中醫診所,獨子楊睿哲以優異的成績考進日本中央大學商學部。當時,楊睿哲看到電視新聞正在報道中國北方的沙塵暴,對母親說:“我大學畢業后要回中國為沙漠種樹,種一片森林。”兩周后,也就是2000年5月的一天,易解放接到兒子學校打來的一個電話,楊睿哲在上學途中出了車禍,等到夫妻倆趕到醫院,兒子已經停止了心跳。
之后的兩年多,易解放夫婦以淚洗面。后來,兒子說過的關于去沙漠植樹的話浮現在她腦海中,讓她重新找到了生活的目標。
2003年,易解放花了十幾天時間踏訪了內蒙古沙漠地區,沙塵飛揚,沙丘連綿的景象震動了她。回到家里,她和丈夫毅然投入所有積蓄,變賣財產,以用兒子生命換來的“生命保險金和事故賠償金”作為啟動資金,成立名為“綠色生命”的公益性組織。
為完成兒子的遺愿,她在有“死亡之海”之稱的塔敏查干沙漠立下宏愿,用10年時間在科爾沁1萬畝沙地上種植110萬棵樹;20年后,將其無償捐給當地政府和農牧民。在協議上,易解放簽下了自己、丈夫和楊睿哲3個人的名字。她為了植樹事業傾注全部心血,積極奔走宣傳,募集資金。
公益,做一次很簡單,做一百次卻很難
真正來到科爾沁沙漠,易解放才發現種樹遠比她想象的更困難。當地風沙肆虐,剛種下的樹苗,轉眼間就被吹飛了一多半。當地缺水,而打一口井的成本超過4000元,正當易解放籌集資金準備大規模打井時,沙漠上居然下起了雨,幫她渡過了難關。現在提起下雨這件事,她還很感慨地說:“也許真的是上天也幫忙吧。”
植樹需要大量資金,對易解放來說就如同一個無底洞。她開始四處奔走募集捐款,并不斷拿出自己的資金填補空缺。從日本到上海,從機構、學校到環保組織,她還在互聯網上做了大量的宣傳和呼吁。她說:“做公益很簡單,但堅持下去很難。聚沙成塔,滴水成海,我只是盡自己微薄的力量,希望我們的公益事業能夠后繼有人。”
“當時很多人勸我們,兒子不在了,更應該留點錢養老。”易解放回憶,在經歷了人生的巨變以后,她看開了,“我們去世后,是不可能帶走一分錢的。但如果把這些錢變成種下的樹,它們就會永遠留在這個世界上。”
原本,易解放和天下所有的母親一樣,為自己的兒子攢錢,買車子房子,計劃未來。但當兒子忽然離世,她才發現原來自己所做的一切毫無意義。人活著的時候可以有各種各樣的欲望,但是走的時候,就是兩手空空地走。她把這個道理,把她的切身體會告訴給天下的母親。
于是,她成立了“母親綠色工程”,四處奔走呼吁。她對母親們說,真正為了孩子的話,倒不一定要給他留下財產、房子,到時候你有錢買不到東西,有房子沒有空氣,你住的房子里面沒有干凈的水,那孩子們活在這個世界上還有什么意義呢?我們現在為孩子們創造一個好的環境,為他種些樹,樹可以排毒,可以創造新鮮空氣,可以凈化水源,種好樹就是為子孫后代留下了看不見的財產。
現在的易解放,對她的植樹事業津津樂道,如數家珍。她說:“對一個母親來說,就兩條路:要么就是哭死,發神經病,要么就是把孩子的心愿能怎么實現,也是對他一種精神的安慰。”
易解放夫婦的故事在當地廣為流傳。當地百姓特地為易解放的兒子楊睿哲建立了一個紀念碑,碑的正面是易解放和丈夫給兒子寫的一段話:“活著,為阻擋風沙而挺立;倒下,點燃自己給他人以光亮。”
植樹不是作秀,要保證成活率
2010年,易解放所在的民間組織,提前完成了1萬畝生態林的種植目標,樹木成活率達到80%以上。第二期計劃,他們將目光投向了內蒙古西部,那里的巴丹吉林、騰格里、烏蘭布和三大沙漠,統稱阿拉善沙漠,占地8萬平方公里,面積居中國沙漠第二。2011年5月,易解放與蹬口縣政府簽訂在烏蘭布和沙漠援建1萬畝梭梭防沙林協定。在她看來,如果說當年植樹是為了撫慰自己的喪子之痛,那么如今則是為了那片土地的未來。
從“綠色生命”組織的歷年植樹成果可以看到,從2004年的一年1萬棵開始,植樹數量逐年上升,到2010年,一年栽種的樹木達到50萬棵。但是,從2011年起,植樹數量下降到了25萬棵,到2013年跌到了8萬棵。易解放告訴記者,這是因為在舊的項目結束后,她希望更穩妥地開始新的項目,尤其是2013年“綠色生命”在多倫開辟了新的基地,第一次嘗試種樟子松,為確認效果只種了1000畝。加上種松樹不用太密,所以在相同的畝數情況下,樹木的棵數減少了。
多倫新基地2013年植樹成活率非常好,2014年又增加到2000畝樟子松,加上整個阿拉善地區啟動大面積種植梭梭,2014年“綠色生命”的植樹成果上升到33萬棵。在易解放看來,3月12日植樹節不是搞搞形式作作秀,植樹一定要保證存活率,講究科學性。
最初的3年,易解放幾乎完全靠一己之力,發動當地政府和群眾義務植樹。購買樹苗的資金來自夫妻倆的積蓄和“NPO綠色生命”在日本募集的資金。后來,“綠色生命”在國內分別掛靠中國婦女發展基金會和內蒙古青少年發展基金會,設立了兩個公募基金,號召捐10元錢植一棵樹,募得的善款都專款專用于購買樹苗和植樹。“一開始是讓當地人義務勞動,但后來覺得這樣也不行。”易解放說,2007年,她開始按棵算錢,雇傭當地的專業植樹人員來種樹。
過去幾年,每年約有300人次志愿者隨易解放赴內蒙古種樹。所有的事務,都由她一人聯系。為什么要帶志愿者去現場?易解放表示,只有去了那里,目睹沙漠的干燥,感受風沙刺臉的疼痛,才能體會綠色對那里意味著什么,而這是隔著電視屏幕和網絡不可能體會到的。“一棵樹就可以解決4平方米的荒漠化問題。”她說,只有當自己的腳踩上沙子時,才能有最真切的體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