侯可
摘 要:近年來,隨著文化信息資源共享工程和數字圖書館工程的實施,在全國公共圖書館之間建立了一個數字資源共建共享平臺,基本形成了信息網絡圖書館與傳統圖書館并行的局面。山西省圖書館(長風新館)不再是過去傳統意義上的圖書館,它已經成為了現代高速發展的信息集散中心。硬件、軟件設施的改善極大地提高了山西省圖書館(長風館)的公共文化服務能力,同時,也對其服務功能的轉變與拓展提出了新要求。深入研究、分析了山西省圖書館(長風館)在延伸服務領域,拓寬服務空間,豐富服務內涵,完善服務功能,提升服務品質,深化服務效能和拓展功能等方面所做的工作,從而呈現出人性化、信息化、多功能的現代化大型公共圖書館。
關鍵詞:山西省圖書館(長風館);服務效能;功能拓展;服務品質
中圖分類號:G258.21 文獻標識碼:A DOI:10.15913/j.cnki.kjycx.2016.07.004
山西省圖書館是國內為數不多的百年老館之一,它是由政府主辦的公益性、免費對外開放的公共文化場所。山西省圖書館由文源館和長風館組成,文源館包括山西省少年兒童圖書館和山西省古籍保護中心;長風館作為山西省圖書館的主館區,位于山西省太原市長風商務區“文化島”,建筑面積50 000 m2,設計藏書量700萬冊,有各類閱覽室27個,可容納3 000人同時閱覽,還有視聽室、報告廳、多功能廳、展廳和可供讀者選擇的專題閱覽區、數字多媒體體驗區、休閑閱讀區等,具有宏偉、開放、現代、人文等特點。山西省圖書館的服務效能可以理解為其履行使命的程度,功能拓展則是指用何種新方式去履行使命。目前,提升服務效能和拓展功能是對包括山西省圖書館在內的山西省公共文化服務體系提出的新要求。
1 服務效能
山西省圖書館(長風館)自開館以來,為讀者提供了豐富多樣的服務——傳統服務有閱覽、外借、文獻復制、視聽文獻服務、館際互借、公益講座、公益展覽和社會培訓等;現代服務有數字資源服務、電子閱報、移動圖書館服務和網絡信息服務等;特色服務有古籍修復、參考咨詢和視障服務等。這些基本涵蓋了現代圖書館的服務功能,形成了傳統服務與數字服務相融合的現代化服務新格局。
山西省圖書館(長風館)積極倡導“現代、開放、共享、創新、人文、人本、合作”的7項全新理念,按照基本服務優質化、專題服務品牌化、文獻借閱智能化、服務方式多元化、重點工作深入化、業務管理體系化、內部管理規范化、后勤服務社會化的標準和要求,以打造全省知識中心、情報信息中心、文獻保障中心、社會教育中心、古籍保護中心、公共數字文化建設中心、公眾文化休閑中心七位一體的公益文化場所為基本目標,承載著時代賦予的歷史使命,擔負起公共文化建設的主體責任,不斷改善基礎條件,大力提升服務水平。長風館開館以來,年均到館讀者達240萬人次,年均舉辦文源講壇系列講座100余期,舉辦各種公益活動100余次,舉辦各種公益展覽20余期,受眾人數屢創新高,呈現出公益活動多、公益講座多、公益展覽多、受眾人數多、到館人氣旺、安全有保障、服務有提升的良好態勢,得到了公眾的認可和社會各界的好評。除了傳統常規性的服務功能外,省圖長風館的服務效能具體表現在以下幾個方面。
1.1 扎實、有效的惠民措施
為讀者免費提供純凈水和一次性紙杯;公交車未開通前,周日開通一輛文源館至長風館的往返專線車免費接送讀者;館內配備輪椅、老花鏡、針線包、筆、紙等,免費為有需要的讀者使用;開設供讀者就餐的中餐廳、西餐廳;規范機動車、自行車存車管理;館外設置流動衛生間;在各閱覽室設置便民藥箱、讀者意見箱;印制發放《山西省圖書館公交線路到達示意圖》《山西省圖書館(長風館)周邊醫療機構示意圖》《山西省圖書館(太原市內)書刊通借通還點示意圖》,為讀者提供更優質、貼心的服務。
1.2 快捷、高效的智能化服務
新館以打造市民的“終身學校”“城市書房”為目標。館內有計算機600臺、電子閱報機14臺、多媒體公告儀35臺、自助借還機17臺、自助還書機4臺、自助復印機5臺、電子導引平臺3個、自助辦證機2臺和視障閱覽專用設備37臺,利用RFID射頻識別和移動智能等先進技術實現了讀者自助辦證、自助借還、自助復印、移動閱讀等現代服務。
1.3 舒適、便捷的讀書環境
“有空間必有座椅,有座椅必有書柜”是山西省圖書館新館總體布局的基本理念。它充分利用館內空間規劃改造茶吧、書吧和咖啡吧,營造多處溫馨、舒適的讀書環境。除了27個閱覽室外,在新館內設計擺放了500多個沙發、休閑座椅和書架、報架、刊架,以方便讀者就近讀書、學習。
1.4 濃烈厚重的文化氛圍
館內懸掛有80多幅山西知名畫家的作品,有近30位山西文化名人畫像,有各種油畫、雕像作品50余件。另外,館內3個展廳實行常態公益展覽,館外固定展架不斷變換主題,整個圖書館既是一個文化藝術的展示平臺,又是一個充滿人文氣息的學習和文化休閑樂園。
1.5 文源講壇惠眾甚多
文源講壇內容豐富——古今中外,自然人文,政治經濟,文化外交;文源講壇“學以致用”——從嘉賓邀請到主題選擇都經過了仔細斟酌,它關照現實,服務山西大發展;文源講壇緊扣時代脈動——它不再是象牙之塔,而是真正成為了學習知識、解決問題的社會大課堂。截至目前,省圖長風館累計舉辦文源講壇公益講座220場。其中,星期日講座93場,網上公益課堂47場,中國古典詩詞欣賞與創作系列講座18場,影視經典展播22場,分會場講座23場,領導干部講座5場,暑期中學生講座9場,長風朗誦團公開課3場,累計服務讀者4萬余人次。此外,文源講壇分會場講座還走進了中北大學、山西財經大學、太原科技大學等省內高校,走進了華潤置地、建設銀行山西分行、太原市民營經濟開發區管委會等企事業單位,走進了和順、古交、陽曲等縣區圖書館和東莞等兄弟圖書館,呈現出了輻射范圍廣、影響力大的新格局。
1.6 文源視界公益展覽常態化
長風館開館以來,山西省圖書館充分發揮公共圖書館的公共文化服務資源創建與共享功能,“文源視界”公益展覽堅持“引進來,走出去”的辦展模式,將“館內展覽”與“省內外巡展”相結合,“大眾藝術普及”與“地方文化資源挖掘”相結合。截至目前,共在省內舉辦展覽30場,累計服務讀者85 630余人;在省內舉辦巡展4次,先后走進了我省曲沃、侯馬、清徐等地方圖書館,將優秀的文化資源送到了縣區讀者的家門口;在省外舉辦巡展2場,其中,“一個人,一支筆,一座城——肖剛太原古建民居作品展”先后走進了青海、甘肅、寧夏、陜西、浙江、上海浦東、蘇州、無錫、揚州等9個省市的圖書館,“發現山西——三晉文脈書法展”先后走進了杭州、揚州圖書館。通過省外巡展為省外讀者提供了認識山西、了解山西、發現山西的文化窗口。
1.7 志愿者提供優質服務
山西省圖書館志愿者以“服務與交流”為主要定位,堅持“面向大中專院校的學生”“面向社會在職人員”的招募方向。通過志愿者的文化志愿服務為讀者營造便捷、舒適的閱讀環境,助力全民閱讀。同時,還在志愿者中間開展形式多樣的活動,以凝聚志愿者對參與文化服務的歸屬感和認同感。2014—2015年,山西省圖書館志愿者累計接受報名2 016人,注冊登記個人志愿者699人,注冊登記志愿服務團隊15個,累計安排上崗服務2 177人,服務244 d,累計服務時長6 531 h,服務讀者上萬人。2014—2015年間,累計舉辦各類志愿者活動50余場,主要有“三個文化”早分享、“周三主題活動日”和大型讀者活動的場務服務。在服務別人的同時,志愿者也利用平時積累的素材先后拍攝了宣傳視頻——“省圖志愿行”“夏未央”。除此之外,志愿者服務也獲得了社會各界的好評,被《山西日報》《太原晚報》、太原電視臺等媒體多次報道。志愿者服務大大緩解了節假日人流量大給圖書借閱部門帶來的壓力,讓每位志愿者都成為了傳播公益的使者,在社會上引起了強烈的反響。
1.8 公益活動豐富了讀者閱讀體驗
省圖長風館開館以來,采取“專題閱覽推薦”“最美讀者評選”“網絡征文”“讀者活動”等形式舉辦了10余場公益活動,極大地滿足了省城市民對文化的需求。為了營造全民閱讀的良好氛圍,提供“多讀書、善讀書、讀好書”的閱讀便利,山西省圖書館定期提供專題圖書推薦服務,并舉辦“周末親子閱讀會”“人文澤晉·共筑夢想——尋找最美讀者”活動和“書香長風,文化三晉”征文活動。為了推進全民數字閱讀,山西省圖書館攜數字圖書館推廣工程舉辦了多場“網絡書香——少兒系列互動”;為了保障視障讀者和農民工利用公共圖書館獲取知識的文化權益,山西省圖書館先后組織盲人讀者參加“與書香為伴·共享出彩人生——國際盲人節讀書演講誦讀會”“全國殘疾人網絡答題活動”“感受科技魅力——盲人讀者參觀體驗活動”“用愛心點亮視障兒童的夢想——山西省圖書館典藏部送無障礙電影進太原盲童學校”等活動。此外,在春節期間,為了幫助農民工解決“訂票難”“回家難”的問題,文化共享工程山西省中心依托我館公共電子閱覽室免費為農民工朋友提供購票平臺。另外,山西省圖書館還將高雅的“民樂”“古琴”“朗誦”等藝術形式帶到市民身邊,先后舉辦了“書香琴韻——山西省圖書館第九屆古琴音樂會”“書香琴韻——山西省圖書館第十屆古琴音樂會”“少年情· 中國韻——2015少兒新年民樂演奏會”“神韻太行——2015元宵詩詞吟唱會”和“紀念抗日戰爭勝利70周年朗誦音樂會”。
2 功能拓展
山西省圖書館作為我省公共文化服務平臺,堅持為讀者服務,為全面建設書香社會、構建公共文化服務體系服務,堅持為群眾提供形式多樣、公益、免費的服務,在保障讀者的圖書借還功能之外,不斷創新服務形式,開展了公益講座、公益展覽、讀者活動、志愿者服務、少兒活動、最美讀者表彰、古籍體驗活動和高端論壇等形式多樣的閱讀推廣活動,充分發揮了現代公共圖書館的公共文化服務共享功能和社會教育功能。其中,講座、展覽、志愿者等工作是圖書館傳統借閱業務的重要拓展方向。這些服務與圖書館借閱服務實現了優勢互補,形成了圖書館服務隱性與顯性的對照。這也是圖書館服務創新與繼承的結合和體現。
隨著社會的發展和科技的進步,網絡技術的發展讓人們進入了信息化時代,網絡實現了全球范圍內信息資源的共享。這種情況對公共圖書館的工作造成了很大的沖擊。在這樣的大背景下,山西省圖書館的工作也面臨著嚴峻的挑戰,各種功能都亟需進一步拓展,以滿足大數據時代下讀者對文化服務的需求。除了公共圖書館的基本功能和常規服務需要不斷改進和創新外,也要不斷探索公益講座、公益展覽和志愿者服務這三項核心業務,在思考中謀求新的發展。
2.1 打造社會大課堂,服務山西大發展
經過13年的品牌打造,山西省圖書館文源講壇的講座內容越來越豐富,講座形式越來越多樣化,講座的影響力越來越大,講座的品牌效應越來越強。文源講壇經過不斷的創新和發展,已經成為了山西省廣大領導干部重要的精神源泉,成為了我省青少年的精神家園。此外,省圖還積極建設文源講壇分會場,拓寬講座平臺,使講座效果更加明顯,資源利用率更高,從而惠及更多的人。
文源講壇的講座內容和形式也在不斷豐富和創新,講座內容從宏觀到微觀,從民生百態到領導韜略,從風俗民情到世間萬象,豐富多彩,針對性強,影響力大;講師資源不斷增加,從山西到全國、全世界,各行各業的專家、學者、成功人士都成為了文源講壇的座上客,引起了強烈的社會反響,好評如潮。在全國講座聯盟的大背景下,講座資源共建共享,文源講壇不斷改進,取長補短,不斷提升其品牌效應。另外,文源講堂每月邀請省外的專家學者開展互動式講座,通過口頭隨機詢問和與現場讀者互動表現出讀者對相關內容的興趣。
文源講壇微信訂閱號是山西省圖書館自主經營的自媒體平臺。該平臺自開通以來,立足省圖業務,通過定時向讀者發布具有時效性的原創信息實現公益文化傳播。目前,該平臺實現了從單圖文到多圖文、視頻植入、線上評價功能的開通、線上投票功能的開通四大突破,滿足了讀者對信息量的需求和對內容創新的需求,實現了從被動汲取到主動選擇的心理轉換,滿足了讀者對微信這種新媒體體驗的需求。
為了使講座資源惠及更多民眾,文源講壇注重開拓講座后期衍生品的制作和推廣,每期講座都制作光盤,通過全國文化信息資源共享工程與別的圖書館進行資源交流和共享,并且遴選部分精彩講座集輯出版——《文源講壇精選之一——山西省圖書館星期日講座》三冊、《文源講壇——山西省領導干部歷史文化講座》兩冊。多年來,聽眾群體穩中有升,同時,講壇采用多種方式與聽眾溝通,使講座更有針對性,并營造了和諧融洽的互動氛圍。
2.2 立足地方文化,加大辦展力度
一直以來,“文源視界”公益展覽秉承著“傳播社會主義正能量,弘揚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辦展宗旨,立足山西省特色文化,增強全社會參與度,加大省內外公共圖書館公益展覽資源的共建共享力度,走出了一條穩中求新的發展之路。公益展覽作為公共圖書館創新內核的重要體現,發揮著非常重要的作用。而常態化的公益展覽已然成為了服務讀者的有效保障。“文源視界”公益展覽在11年的發展過程中,不斷豐富展覽內容,創新展覽形式,拓展其功能,帶領讀者發現真善美,體悟真善美。這主要體現在以下幾點:①發掘創新展覽內容。例如肖剛鋼筆畫古建民居作品展,以遒勁有力的鋼筆畫法展現了省城太原的古建民居,讀者透過此可以感受省城太原古老的文化和厚重的歷史。②實現講座展覽一體化,比如聯合山西省詩詞學會舉辦《中秋望月——山西省詩詞學會成立30周年詩詞書法展》。同時,為了打破講座展覽相互割裂的局面,在舉辦展覽的同時開辦了以“古典與現代”為主題的文源詩詞高端論壇,實現了講座與展覽的有機結合。③增強展覽知識性。“文源視界”公益展覽不單是藝術品展示,更是藝術知識傳播與交流的平臺。保證展覽的知識性是公益展覽的主要內容之一。例如,邀請藝術家現場講解作品構思、立意、畫法和書法筆體等知識,進一步增強展覽的吸引力,加大藝術知識的普及力度。④“走出去,引進來”,讓優質展覽資源共享共美。為了形成省內乃至全國圖書館優質展覽資源共建共享的新常態,在全國范圍內大力推廣山西省的優秀文化資源,采用全國巡展和省內巡展的方式促進省際文化的交流與互動。《中華人民共和國國慶大閱兵圖片展》是山西省圖書館將省外兄弟館(南京圖書館)公益展覽資源“引進來”的典范。通過資源的共享和交流拓展了“文源視界”公益展覽的視野和思路,讓更多讀者感受到了知識和藝術的魅力。⑤注重數字資源展覽的文化說服力。對于數字資源公益展覽的核心內容,翔實的圖文信息會增強展覽的說服力和影響力,從而更好地普及中華文化,同時,嚴謹的學術表達也能開闊讀者的視野。
2.3 注重服務與交流,探索志愿服務新模式
2015年《關于加快構建現代公共文化服務體系的意見》中指出,要大力弘揚志愿服務精神,將志愿服務與政府服務、市場服務相銜接,奉獻社會與自我發展相統一,社會倡導于自愿參與相結合,構建參與廣泛、內容豐富、形式多樣、機制健全的文化志愿服務體系。同時,要創新服務內容、工作方式和活動載體,探索具有地方或行業特色的文化志愿服務模式。
山西省圖書館志愿者團隊成立時間短,志愿服務人員的構成、服務內容的設定、專業志愿者隊伍的培養與培訓方面的內容還不完善。山西省圖書館按照文化志愿者的相關方針政策和“服務與交流”的定位,特調整了志愿者的工作,主要有以下3點:①充分發揮公共圖書館公益性、大眾性的平臺優勢,以圖書館為主要陣地,聯合部分企業為在校大學生提供社會實踐平臺;②依托圖書館的社會教育功能,推出“悅讀在路上”“讀書聊愈”“都市閱讀”“青春悅讀”“書評”“夜讀”等系列閱讀推廣活動,并為志愿者提供必要的培訓;③根據省圖書館的實際需要和志愿者的優勢,在現有服務崗位的基礎上設置更加多元化的服務崗位,實現“基礎服務型志愿者”“專家服務型志愿者”“創業型志愿者”的分層化發展。
2.4 拓展社會教育功能,實現資源共享
在構建“公共文化服務體系”和“全面建設書香社會”的大背景下,山西省圖書館堅持“讀者本位”的原則,努力發掘讀者的興趣點,“急民之所需”,在既有講座、展覽和公益活動的基礎上,結合實際操作問題與經驗以及讀者的閱讀習慣和思維方式,在傳統講座、志愿者管理和讀者活動上進行初步創新和探索。這樣做,一方面,能維護好既有的服務平臺;另一方面,能通過業務延伸和拓展滿足讀者對公益文化服務多樣化的需求,進而拓展公共文化場館的社會教育功能,實現公共文化服務體系的資源共享。長風朗誦團的成立、朗誦團公開課的引入、長風微講堂的錄制等都是這點的集中體現。
2.4.1 長風朗誦團
近來年,市民對高雅藝術的需求越來越迫切,朗誦愛好者也突破了原有專業化群體的限制,逐步向“大眾化”“業余化”的方向延伸。為了滿足讀者的這一文化訴求,山西省圖書館于2015年創辦了“長風朗誦團”。長風朗誦團是由愛好朗誦和具備相關朗誦技能的朗誦愛好者組成的大眾朗誦藝術平臺。朗誦團采取定期面向社會公開招募的形式廣納社會上愛好朗誦的人,以“兩個面向”“多元陣地”為主要定位。“兩個面向”即朗誦團成員要面向大中專院校的學生,要面向社會上愛好朗誦的人;“多元陣地”即以山西省圖書館為主要活動陣地,帶著成型的朗誦作品走進校園和省內企事業單位,通過朗誦打造多樣化的閱讀情趣。
2.4.2 長風微講堂
在“互聯網+”時代,傳統講座的現場講解模式已經無法全面滿足讀者在碎片化的閱讀時間里對大規模信息量的閱讀需求。為了充分利用專家、學者等社會資源建設公共文化服務體系,彌補優秀講師和讀者因時間或地域等原因無法親臨現場參與的遺憾,實現傳統講座的線上延伸,形成“線上”“線下”相結合的“講座+”模式,2015-09-20,山西省圖圖書館“長風微講堂”正式上線。微講堂依托自有文化品牌“文源講壇”既有的講師資源和讀者群體,緊跟移動互聯網時代“互聯網+”的時代潮流,以原創視頻拍攝的形式,采用“嘉賓互動”“矩陣宣傳”的方式進一步了解專家、學者的觀點,通過移動互聯網時代的新媒體資源——騰訊、優酷等視頻媒體平臺,微信平臺,微博平臺等聯動宣傳,打破了以往公共圖書館講座資源在時間和地域方面的限制,實現了講座資源價值鏈條的有效延伸,以滿足更多讀者的文化訴求。
3 結束語
山西省圖書館(長風館)自開館以來,明確了基本特征,調整了基本定位,創新了辦館理念,使省圖書館綜合辦館效益實現了歷史性的跨越和提升。作為公共圖書館,省圖書館必須適應新時期、新形勢對自己的要求,明確其在公共服務體系中的位置,順應現代化社會的發展,積極拓展新的工作思路,緊緊圍繞廣大讀者需求做好不同層次的服務工作,為廣大讀者提供豐富的文獻資料和多樣的公益活動。在充分發揮社會職能的同時,要為走進圖書館的人們創造了一個除了能借閱書籍,既有趣味性又不乏文化內涵的隱性閱讀環境,給他們留下處處是文化的印象。人們在漫步休閑間就增長了知識、領略了文化,這種休閑式的“營養”汲取超越了人們的心理預期,使圖書館讀者服務工作的效能得到了最大的拓展。
在今后很長一段時期內,山西省圖書館還將繼續在拓展情報服務工作效能,拓展智能化、數字化服務效能,拓展公共圖書館的教育作用效能,拓展圖書館工作人員隊伍素質的效能等方面努力探索,在建設社會主義文化強國的進程中,不斷滿足人們日益增長的精神文化需求,豐富人們的精神文化生活,倡導全民閱讀,努力營造良好的閱讀氛圍,共建和諧文化,為實現弊革風清和建設富民強省的新山西作出貢獻。
〔編輯:白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