呂東亞++李樹嶺++朱元元

文章編號:2095-6835(2016)07-0132-01
摘 要:在農田作業過程中,拖拉機需要頻繁地掛接動力輸出。如果動力輸出出現掛接不上或者卡滯的情況,就會給用戶帶來較大的影響,并且維修起來比較麻煩。動力輸出是拖拉機工作的重要組成部分,也是旋耕機、播種機的主要動力來源。通過多年的研究,摸索出了動力輸出PTO撥叉的改進策略。
關鍵詞:PTO撥叉;拖拉機;動力輸出;液壓輸出
中圖分類號:TH136 文獻標識碼:A DOI:10.15913/j.cnki.kjycx.2016.07.132
我國作為一個發展中的農業大國,實現農業現代化是當務之急,而農業機械現代化是農業現代化的重要內容和基本標志,拖拉機則是農業機械化的龍頭產品,其擁有量和產銷量是評價一個國家農業機械化水平的重要標志。我國的拖拉機工業是從建國以后發展起來的。目前,我國大中型拖拉機已進入一個新的開發階段,新研發的產品增加了運輸擋位和作業擋位,增強了動力輸出和液壓輸出,并且提升了動力輸出的可靠性和舒適性。
1 動力輸出撥叉作用介紹
動力輸出撥叉被應用于某型號中型拖拉機變速箱的換擋機構中。撥叉頭以直徑為24 mm孔套在變速撥叉軸上,并用鋼球、彈簧和開口銷與變速撥叉軸聯結,撥叉腳側夾在PTO撥叉嚙合套的槽中。當需要改變動力輸出轉速時,操作變速桿,變速操作機構通過PTO指行撥桿撥動撥叉頭部的操縱槽,帶動撥叉在變速撥叉軸上滑動,撥叉腳撥動嚙合套在嚙合齒座上滑動,以改變擋位,從而改變動力輸出的狀態。該撥叉在換擋位時要承受彎曲應力和沖擊載荷,因此零件應具有足夠的強度、剛度和韌性,以適應撥叉的工作條件。
2 動力輸出撥叉的技術條件
PTO撥叉形狀特殊、結構簡單,屬于典型的撥叉桿類零件。為實現換擋、變速的功能,撥叉軸孔與變速撥叉軸有一定的配合要求,因此,加工精度要求較高,叉腳兩端面在工作過程中需要承受沖擊載荷。為增強撥叉的耐磨性,撥叉表面要作高頻淬火處理,硬度不小于50 HRC。為保證換擋時撥叉腳受力均勻,要求叉腳兩端面對撥叉軸孔Φ240+0.043 mm的垂直度為0.1 mm。為保證撥叉在撥叉軸上有準確的位置,且變換擋位準確,撥叉軸采用彈簧和鋼球自鎖定位。
3 改進策略
控制尺寸,化驗材質。中輪拖拉機系列采用的PTO變速撥叉零件號為RZG310-570,正火硬度180~234 HB,淬火區和B表面感應淬火,淬火硬度不小于50 HRC,尾部距槽底4 mm的范圍內允許不淬火,淬火層深不小于1.2 mm,未標注圓角R1~R3;依據RZG310-570的技術要求,送工藝材料至研究所化驗材質,增加撥叉的抽檢批次,且將原來的抽檢比例從5%提高至8%,嚴格把控撥叉的外形尺寸。經過嚴格把控,問題依然存在。
動力輸出撥叉故障一直是困擾我們降低外賠損失的“老大難”問題。為了解決此問題,我們多次去三包舊件庫分析故障零件,核對圖紙的各項技術參數和零件的外形尺寸,始終未能查明原因。
在同行業中,必須提高產品質量,提高關鍵零件的可靠性,降低零件外賠率。分析中輪拖拉機近年來的故障外賠數據得出,動力輸出撥叉故障極易造成拖拉機外賠,往年的外賠率為0.69%,位居高故障外賠頻次15位,或外賠率為0.86%,位居高故障外賠頻次12位。
考慮增加加強筋,更改材質。通過分析三包舊件的斷裂原因得出,撥叉的斷口都位于加強筋處,因此,可從設計上增加筋的厚度、改進撥叉的外形尺寸。由于撥叉尺寸具有一定的特殊性,在變速箱內沒有足夠的空間。在無尺寸空間的情況下,優先考慮更改材質——由原來的精鑄件改為鍛件45鋼,并對更改前后材質的力學性能、化學成分進行了對比和分析。圖1為熔模鑄鋼RZG310-570的金相組織,圖2為鍛件45鋼的金相組織。表1為熔模鑄鋼RZG310-570和鍛件45鋼的力學性能對比情況。
對比發現,采用鍛件45鋼材質可以有效避免因采用鑄件時容易在鑄件內部或表面形成氣孔、疏松、砂眼、偏析、裂紋等缺陷。如果上述缺陷在粗加工后未得到消除,隨后淬火時,缺陷則是裂紋源,極易形成淬火裂紋。改進方案明確將熔模鑄鋼RZG310-570改為鍛件45鋼,以滿足撥叉的特殊空間尺寸要求和硬度要求。接著進行了樣件的試裝和實驗,獲小批量成功,并且投放市場,以跟蹤驗證改進效果。實驗得出,外賠臺次和外賠數量呈現明顯下降趨勢。可見,批量裝配后,改進效果非常明顯。匯總該種零部件在其他車型中是否存在類似的問題。
4 結論
在實際應用中,將鍛件替代原來的鑄件,效果明顯,外賠率、外賠臺次均明顯下降,扭轉了往年持續上浮的勢頭,創造了更好的效益。
現階段,鑄鋼件改鍛件的方法得到了廣泛的應用。改進動力輸出撥叉,提升撥叉的承載能力,不僅可以降低成本,還可以提升拖拉機的整機工作效率。此外,我們還對其他撥叉類零件進行了改進,將懸掛件特殊部位也改為了鍛件,不僅減少了外賠,還大大提高了產品整體質量。
參考文獻
[1]胡世炎.機械失效分析手冊[M].成都:四川科學院技術出版社,1999.
[2]沈寧一.表面處理工藝手冊[M].上海:上海科學院技術出版社,1996.
〔編輯:劉曉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