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志強
?
調整自己迫在眉睫
□胡志強

“十三五規(guī)劃”下的供給側改革開始后,從2016年起,我們必須調整自己,適應形勢!
有這樣一對青年夫婦,幾年前雙雙因為高考成績不佳,在一個學校的酒店管理專業(yè)大專畢業(yè)。現(xiàn)在,男方再就業(yè)幾近迷途,女方則因為能力問題準備跳槽到新的公司。
毋庸諱言,很長一個時期以來,我國一些高校的專業(yè)設置瞄準了教育經濟,誤導了學生,比如,完全不搭界的高校爭相競辦的影視表演專業(yè)。我偶遇一個女孩,她畢業(yè)于一個三流大學的影視表演專業(yè),現(xiàn)在在北京漂著混劇組。她和我搭話的那天,一家不很著調的文化公司正在“策劃”一個大型電視專題片的拍攝,這個女孩來了。她問我她可能在劇組擔任什么角色嗎?我回答,最大的可能是,假如劇組需要還原一件歷史事件現(xiàn)場需要古裝人物時,你出演道具人物,可能就是一個剪影。她說,那也行。
前述幾人,謀業(yè)未定,因教育偏差導致的能力問題,使他們的前途更趨未卜。而供給側改革中,過剩產能清出時必須的經濟結構調整、轉型,會讓多少在相關企業(yè)、行業(yè)討生活的勞動者承受改革的陣痛?這種陣痛有多大?作為職工個人,現(xiàn)在就要有非常充分的準備了。遠的不說,京津冀一體化之后,河北地區(qū)鋼鐵工業(yè)面臨著巨大的去產能轉型的現(xiàn)實,這不可能不對包括北京在內的整個地區(qū)社會形態(tài)產生影響,因為,北京不是鐵板一塊,今后更不可能了。
有人說,這場對于過去經濟模式“清算式的危機”已經到來,在中央的權威表述中叫“壯士斷腕”。這不是危言聳聽。
作為宏觀社會的基礎,百姓是社會制度設計關注的第一要素,是任何社會政治、經濟形態(tài)存在的基礎,所以改革不會繞開百姓。這樣的角色位置,享受改革的成果與承受改革的壓力都是一種必然。具體到每個人身上,就是要因應社會變革,調整自己,用“不斷進步提高”這個“新常態(tài)”去面對改革的新常態(tài)。
這很難,但必須!
2016年開始的“十三五規(guī)劃”,跨度五年,期間,一些行業(yè)、企業(yè)要做的就是生死輪回,其中受影響的職工群體的培訓和再就業(yè),就成了一件涉及國計民生的大事,更是每個涉事其中的個人自己的事。

@天國芭比:今年,國家去產能,包括處理僵尸企業(yè),其實涉及的最根本問題,就是職工的就業(yè)。所以一定要想辦法擴大員工就業(yè),包括繼續(xù)發(fā)展傳統(tǒng)的勞動密集型產業(yè)。
@曲韻:現(xiàn)在有些企業(yè)用機械手、機器人代替員工,但這些革新還是應該側重于工藝方面,在人員上還是應該保證就業(yè)。這樣才能把就業(yè)風險化解到最小,爭取比較平穩(wěn)地渡過我們就業(yè)的最困難時期。
@快樂★生活:要加強對轉崗職工的培訓,無論是地方政府,還是國家有關部委,都應該利用一些設施,多提供培訓的機會。比如大專院校,就可以利用假期空閑出來的教室,選派一些教師,有針對性地來安排員工培訓。
@老男孩:去產能“不是簡單把職工推向社會”,工會應該參與其中。通過職代會,公開把所有遇到的問題和職工進行討論,讓職工來提意見,這樣一來職工就對轉產很理解,效果也比較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