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雁子
?
食物里的全科醫生 蘋果
文/雁子

“一日一蘋果、醫生遠離我”的諺語大家都不陌生。表述雖有夸張,但在一份《世界最健康食品》的榜單中,蘋果排第一,成為名副其實的“水果之王”,因為它“營養密集”、“天然美味”、“容易購買”,并且“人人買得起”。
蘋果中營養成份可溶性大,易被人體吸收,故有“活水”之稱,有利于溶解硫元素,使皮膚潤滑柔嫩。吃較多蘋果的人遠比不吃或少吃蘋果的人感冒幾率要低。所以,有科學家和醫師把蘋果稱為“全方位的健康水果”或稱為“全科醫生”。
而蘋果籽更被譽為“生命之庫”,營養成分更是果肉的10倍以上。蘋果籽蘊含大量植物性荷爾蒙,能有效雙向調節人體內分泌,促進細胞微循環,提高細胞活性等。
在日常生活中,蘋果像是一位灰姑娘,沒有出眾的外表,也沒有昂貴的身價,每個人都吃過它,但未必了解它……就是這樣一個果實,卻默默無聞地成為了全世界最受歡迎的水果。
如何評選出全世界最受歡迎的水果?美國一個叫做“勇氣魚”的博主做了這樣一項無聊又有趣的實驗:在google中搜索目前所有能買到的水果,結果“蘋果”以共4.13億條信息榮登榜首。
中國農業大學農學與生物技術學院教授張文解釋說:“可以說,蘋果是世界上最重要的水果,目前全球有超過80個國家種植蘋果,中國是其中最大的生產國,富士則成為世界第一大栽培品種。全球每年蘋果產量超過6000萬噸,這是個什么概念呢?假設每個蘋果重200克(中等富士蘋果),那么,全世界每年要吃掉近4000億個蘋果,這其中有直接入口的,還有大量被做成了蘋果酒、蘋果汁、果醬,在全世界范圍內銷售?!?/p>
北京市農林科學院林業果樹研究所高級農藝師王小偉說,讓蘋果成名的原因很多。第一,蘋果種植適應性強,適生區多,對環境要求不是很苛刻。第二,蘋果耐儲藏,可以經年儲藏。第三,蘋果便于加工,可以做成酒、果汁、果醬、果干等多種食品,進一步擴大了食用范圍。第四,蘋果口感香脆,營養豐富,適合全球人口味。

道教把蘋果視為仙果,它也是北歐神話中的青春之果,是希臘神話中的愛情之果。
在吳語地區因吳語“蘋果”與“病故”是同音詞,所以在吳語地區不在探望病人時贈送蘋果。
在香港等地,西洋蘋果又稱蛇果,但并非因為它是《圣經》中蛇引誘夏娃亞當吃的禁果,而是因為以前從外國進口蘋果時,有人聽到外國人稱贊蘋果delicious(美味),誤以為此即蘋果的洋名,所以又將其稱為“地利蛇果”,后簡稱蛇果。
傳統臺語則稱作“Phōng-kó”,漢字“蘋果”。因臺灣地處亞熱帶地區,在梨山尚未種植蘋果前全依靠外國進口。蘋果因而價格昂貴,所以早期吃蘋果成為奢侈的象征。
因為蘋果的“蘋”字和“平”同音,所以在中國吃蘋果也有解作“平平安安”的說法。近幾年來也開始流行圣誕節前夜——平安夜吃蘋果的行為,需明確此舉源于中國,外國并無此傳統。

紐約(New York)是美國最繁華的城市之一,它的綽號叫做“the Big Apple”(大蘋果),并譽滿世界。這個名稱的由來說法不一。
據傳,大約在一百多年前,美國一群爵士樂師們(jazz musicians)經常到各地巡回演出賺錢。樂師們常常把所要去的城鎮比喻成樹上的蘋果。他們去該城鎮演出賺錢,就好像是去摘樹上的蘋果,由于紐約是他們演出賺錢最多的城市,自然被稱為“the Big Apple”。不久,紐約一家俱樂部和一種流行舞蹈也取名為“the Big A pple”。后來,精明的紐約市官員們為了招攬游客,發展旅游業,索性把“the Big Apple”作為該城市的象征物。從此,越來越多的游客被吸引到紐約去參觀旅游,紐約的別名也就隨之傳開了。
今日紐約已成為集會者的樂園。

胡松華的一首《贊歌》感動了幾代人,如今他已是76歲的老人了,可他的嗓音并沒有因為歲月的洗刷而褪色,他的歌聲依然嘹亮,長調依然悠揚。到底是什么絕招讓胡松華在40多年之后依然保持著年輕時的神采和聲音呢?
胡松華的父親是一個畫家,同時又是一位中醫,胡松華牢牢記住了父親教給他的“沉氣凝神入境”練氣方法。胡松華常用這種書畫時的凝氣方法呼吸,古稀之年依然保持了一副讓人羨慕的好嗓子和好身體。
除了練氣外,胡老先生還喝一種獨特的飲料,那就是自制的蘋果醋。這個東西常飲不僅能潤腸,軟化血管,還能增強抵抗力。 這種醋飲料的原料其實就是兩樣東西:蘋果和醋。蘋果可以補心益氣、生津止渴、健胃和脾,而醋則具有軟化血管、降低血液粘稠度的作用。做法也簡單,把兩個蘋果與適量飲用水絞成泥加入10毫升醋攪拌均勻就行了。堅持每天喝點,效果慢慢就出來了。
上世紀初,美國遭遇嚴重的經濟危機,許多家庭陷入困境。為了幫助窮人,一些善良的富農故意不去采摘屋前的蘋果樹,讓窮人撿去充饑。一天,一個饑腸轆轆的小伙子在街頭游蕩,無意間看到路邊草叢里有個大蘋果,便沖過去撿起來。小伙子正要吞下蘋果,旁邊幾雙饑餓的眼睛望了過來,他猶豫了一下,塞進口袋,自言自語道:“還是留到最餓的時候吃吧?!?/p>
小伙子來到車站廣場,看到有個小男孩正在畫畫,突然萌生了個好點子。他走過去,用蘋果換了一支彩筆和10張畫紙,然后走到出站口,兜售起畫紙制成的接站牌,1美元一個。過了一會兒,他就賣光了,賺了10美元。
此后,小伙子專門兜售接站牌。等有了點錢,他還雇了3個幫手。一年后,小伙子掙了5000美元,又開始尋找新的賺錢機會。他注意到當地商業區的旅店很少,便打算建一家高檔旅店??梢淮蚵牪胖溃侵辽傩枰?0萬美元,簡直是個天文數字。于是,小伙子改變計劃,在郊區買下了一家小旅店。結果,生意出奇的好,沒幾年小伙子就賺了幾萬美元。然后他與朋友合伙,貸款建起了大型旅店。
很快,以小伙子名字命名的旅店,正式對外營業,吸引了不少顧客。此后,他不斷地創辦新旅店,最終建立了享譽全球的旅店帝國。他就是康拉德·希爾頓,從僅有一個蘋果到擁有億萬財富,僅用了17年。成功后,希爾頓每天都會在家門口放個蘋果,下面墊著一塊帶字的紙板:這世間處處都不乏幸運的蘋果,缺的是發現的眼睛和創富的決心。

在臺灣士林官邸里當侍從的人都知道,每年蘋果下來的季節,官邸里都會成箱成車地運進一批。這些蘋果大多都產自于臺中和高雄,品種是上好的,果實碩大,香甜可口。當然,這些成箱運進來的蘋果蔣介石是很少食用的,因為他的牙齒不佳。
絕大部分蘋果都由宋美齡食用,剛到臺灣的時候,宋美齡每天三餐之后可以各食一只,后來隨著她年齡的增長,每天所用的數量在逐步減少,不過宋美齡喜歡吃蘋果是自始至終的。因為她認為蘋果中有益于身體吸收的營養實在太多了,這是她從美國一位醫生那里得到的經驗之談。1942年宋美齡從重慶啟程前往美國醫治腰傷和蕁麻疹的時候,她住在紐約郊區的哥倫比亞醫療中心,在那里她結識了一位精于營養學的醫學專家溫斯頓·洛德,是他告訴宋美齡一番吃蘋果的學問。
洛德說:一個人每天吃一只蘋果,就會有很大的收益,比如預防血管病等。此外多吃蘋果還可以對人的便秘大有益處,當時宋美齡在美國哥倫比亞醫療中心治病期間,由于她很少走動,所以時常便秘。在這種情況下洛德建議宋美齡解決便秘的最好辦法不是施用藥物,而是每天吃幾只蘋果,或者說食用由護士們擠好的新鮮蘋果汁。宋美齡遵照醫囑做過以后,她的便秘狀況果然大有緩解。
當然,宋美齡回到臺灣以后喜歡蘋果,并非僅僅因為美國醫生洛德對她便秘期間所作的提示,還在于她通過經常性地吃蘋果,可以幫助宋美齡達到美容的效果。在宋美齡眼里,蘋果簡直就是水果中的珍品,它內中的維生素C可防心肌發炎,而維生素B則有利于神經功能的健全。而且蘋果的果糖還有催眠的作用,真是一個取之不盡的小寶庫。

莫文蔚天生很瘦,所以吃起東西來不太忌口,即使高熱量的,如巧克力,蛋糕都不放過,所以有時也會長上幾斤。一出現發胖情況,她就會削好一大盆蘋果,肚子餓時就將蘋果往肚子里塞,再加上她也愛吃蘋果,所以這種蘋果減肥對她來說一點都不以為苦。待體重下降后,莫文蔚又開始大嚼美食。因為蘋果是一年四季都常見的水果,熱量不高,又富合維他命,吃了還有飽足感,所以可在短時間達到減肥的效果。愛美的人借助蘋果,可以像莫文蔚一樣把多余出來的部分減下去。

哈薩克的阿拉木圖有蘋果城的美譽。中國古代的林檎、柰、花紅等水果被認為是中國土生蘋果品種或與蘋果相似的水果。蘋果在中國的栽培記錄可以追溯到西漢時期,漢武帝時,上林苑中曾栽培林檎和柰。但也有人認為,林檎和柰是現在的沙果而非蘋果,真正意義上的蘋果是元朝時期從中亞地區傳入中國的。
中國土生蘋果品種在清朝以前曾在今河北、山東等地廣泛種植,其特點是產量少、果實小、皮薄、味道甘美,但不耐儲存,容易破損,因此價格昂貴,清朝時期北京旗人用其當作供果。清朝末年,美國人在山東煙臺等地引進西洋品種蘋果,日本在日俄戰爭之后,也在關東州的熊岳設立農業試驗基地,引進西洋蘋果并進行雜交改良。民國時期以后,西洋品種蘋果逐漸在中國市場上占主要地位,中國土生品種蘋果逐漸被果農淘汰,種植范圍不斷縮小,最終在1970年前后在中國滅絕。
研究發現,蘋果是一種非常古老的“水果”。大約6000萬年前,一場讓恐龍滅絕的災難卻成就了蘋果樹的誕生。除了作為食物,蘋果也反映著人類文明的進程。曾有人總結出“影響世界的四個蘋果”:亞當夏娃偷食的蘋果成為人類起源的原點;帕里斯用一個金蘋果贏得了維納斯;掉落的青蘋果引領牛頓破解了萬有引力之謎;蘇格拉底以蠟制蘋果考驗學生,慧眼發現了柏拉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