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本文整理了現存民國老課本的出版情況,總結了民國老課本的編寫特點,然后對現代社會的民國老課本熱潮進行了分析,通過探究其中緣由,反思我國教材的編輯出版問題,以期為出版機構出版適合現代社會實際需求的中小學教材提供參考。
【關鍵詞】民國老課本;編寫;出版;教育
【作者單位】郭亞楠,天津師范大學歷史文化學院,內蒙古大學外國語學院。
民國是我國歷史上非常重要的時期。這一時期我國社會在政治、經濟、文化等方面發生了重大變革,而這一時期的教材編寫則為我國現代化教育提供了理論和實踐基礎,對現今的教材編寫尤其是中小學教材編寫仍然有很好的參考價值。
一、民國時期老課本的編寫特點
1. 編輯標準和宗旨
民國老課本在編寫過程中,一直沒有偏離教學章程這根準繩。因此,雖然民國老課本的內容豐富多彩,但每一種課本的編寫都有明確的編輯標準和宗旨。這不但有利于教學目標的實現,而且有利于教育的個性化發展。
2. 編寫者學識淵博
民國時期的編寫人員大多數是當時的文化大家,如葉圣陶、朱自清、蔡元培等。他們文化底蘊深厚,熟知中華民族的傳統文化,并且不斷向當時的西方國家學習自由、平等、民主理念的新思想。在教材編寫的過程中,這些文化大家能將中西方文化融會貫通。因此,他們編輯和出版的教材質量好、影響力大,得到了廣泛認可。
3. 圖文并茂,言語形式改變
民國老課本中有很多插圖,這不但讓原本枯燥無味的知識變得生動有趣,而且可以激發兒童的學習興趣。新中國成立后,教材編寫基本沿用了這種模式。
民國的言語形式歷經了文言文和白話文兩個階段,是中國言語形式發生轉折的重要時期。業界普遍認為,言語形式的改變是實現教材編排現代化的一個重要階段,雖然言語形式、語法結構、用語習慣、行文方式等都發生了改變,但教材所傳遞的文化核心始終沒有變。直到現在,民國老課本仍對現代人的思想、文化、教育等方面有著深遠的影響。
4. 重視出版發行
在近160年間,編寫和出版教材的出版機構性質發生了很大的改變。19世紀中期,我國是由公立出版機構(如京師大學堂等)編寫教材。而后,民間團體(如商務印書館等)為教材編寫領域注入了新的活力。民間資本的介入,加劇了市場競爭,使得近代教材逐漸轉變為商品。如此一來,出版機構的發行模式就變得很重要。當時有不少出版機構主動出擊,向學校寄送教材目錄和樣本,讓學校能快速、準確地了解教材的出版信息和動態,以占據有利的市場地位。
二、民國老課本分析——以《開明國語課本》為例
1. 中西兼修,以寓言故事倡導道德教育
《開明國語課本》中的寓言故事雖然篇幅不長,但是其中蘊含的道理非常深刻,具有直接教育意義。我國自古以來有很多寓言故事,如《揠苗助長》《守株待兔》《刻舟求劍》等。《開明國語課本》在這些寓言故事中做了精選,選入了《龜兔賽跑》等一批優秀的、有較強教育意義的故事。另外,《開明國語課本》不但重視中國經典的寓言故事,也非常重視國外經典民間故事,選入了《達爾文》等優秀故事。學生學習這樣的教材,可以汲取中西方文化精髓,擴大自身的知識領域范圍,中西兼修,全面發展。
2. 站在兒童視角選擇教材內容
《開明國語課本》充分重視兒童心理,課文多采用兒童文學的表現形式,非常適合處于兒童階段的學生閱讀。在編寫民國老課本時,具有文學大家和編寫者雙重身份的葉圣陶先生對教材的編寫標準做出了明確規定,他認為:小學生是兒童,兒童的世界里充滿了歡樂和美好。只有符合他們特點的兒童文學,才會引起他們學習語文的興趣,從而激發他們多方面的能力。
3. 重視中華民族的傳統文化
中華民族是禮儀之邦,自古以來,“仁”和“孝”是中華傳統道德教育的核心。儒家學說的創始人孔子將《詩》《書》《禮》《樂》《春秋》作為其教學的主要內容,在傳授知識時,他強調道德教育,主張學生要先做一個有道德的人,然后才是做一個有知識的人。《開明國語課本》沿襲了這種對中華傳統道德教育的重視,如其選入的《中華》里的描述:“中華,中華,我們大眾的家!高大的山嶺連延南北,廣闊的江河滾滾東下……中華,中華我們愛護它!”就鮮明地體現了這一點。
4. 具有較高的文學價值和審美價值
在《開明國語課本》中,很多課文非常貼近當時的大眾生活,其不但描寫了生動的生活場景,而且還富有審美情趣。作為文學家和編輯家的代表,葉圣陶先生非常重視課本中插圖的運用。他強調課本里的插圖和文字一樣,都發揮了重要的作用,插圖能生動形象地展現文字敘述的情景。所以,現代的編寫者在教材編排過程中,應盡量做到插圖和文字配合,以表現課文的深層內涵,提高學生的審美能力。
三、民國老課本的借鑒意義
這些年來,出版業界對民國老課本的關注度日益提升,有的出版機構在網上發布微博、微信圖片對民國老課本表示贊賞;有的出版人玩起了民國老課本的收藏。這不得不引起我們對中國現行教材內容的思考。筆者研究和分析《開明國語課本》的編輯和出版情況后,總結了一些經驗,以供現在的教材編寫者和教材出版機構參考。
1. 教材內容貼近民生,反映真實生活
《開明國語課本》中選取的課文很多出自文學大家葉圣陶先生的作品。作為一位受人尊敬和愛戴的文學家,一位具有深厚民族感情的教育家,他所寫的作品既符合兒童的心理發展規律,也展現了中華民族傳統文化的魅力。葉圣陶先生編排教材,看似雜亂無章,實則處處充滿智慧。他編排的教材內容從簡單開始,循序漸進,由常識到科學,由人倫綱常到愛國主義教育。學生閱讀這樣的課本,能受到正確的引導,不斷擴大自己審視世界的角度,最終形成自己的人生觀、價值觀和世界觀。
2. 站在兒童視角,尊重兒童的生活體驗
民國時期,文學大家對教材的編寫一般遵循三大準則:尊重兒童的生活體驗;尊重兒童的口語能力;尊重兒童的身心發展規律。這和民國時期的廣大教育工作者堅持兒童本位原則密不可分。在《開明國語課本》中,兒童的童年縮影隨處可見,如稚嫩的童言、快樂的游戲、豐富的想象、純潔的童心、有趣的寓言故事等。最關鍵的是,在教材編排過程中,民國的文學大家常常以兒童的角度來描述文中的事物,課文里包含很多天真有趣的想象場景。兒童學習這樣的課文,能產生心靈上的共鳴,并充分調動學習積極性。
3. 激發兒童審美情趣,培養兒童審美能力
民國時期的老百姓生活水平遠沒有現在的好,但鄉土文化非常濃厚。在《開明國語課本》里,我們可以領略很多美麗的景色。這些景色多為鄉村風景,如鄉村的四季——春、夏、秋、冬。這些課文內容大多數是對農村美麗景色的描述,當時的學生不但可以在課堂上聽到,而且可以在真實的生活中感受這些風景的美。現代城市的學生多是溫室里的花朵,沒有經過風雨的考驗,對鄉村那種勞作之美和恬靜的夜色之美感受非常少。因此,我們不妨借助民國老課本將這些美麗的鄉村景色帶給現代的兒童,激發他們的審美情趣,培養他們的審美能力,讓現在的兒童體會人與自然的和諧之美。
4. 重視傳統道德教育和常識教育
《開明國語課本》選取的課文充分展示了兒童生活,在內容上非常重視生活常識教育。受美國教育家杜威“教育即生活”主張的影響,民國時期的教師在講解教材的時候常常采用結合游戲的方式,通過游戲讓學生對課文內容加深印象,這不但豐富了兒童的生活和學習經驗,而且還鍛煉了兒童的心智。我國民國時期非常注意對兒童的教育,特別重視對其道德和行為的培養。這啟發我們在現代教材編寫過程中,要合理安排知識點,注意培養學生的傳統道德觀念。
追根溯源,民國老課本在現代仍然得到如此高的評價,和其教材質量好、編輯水平高、當時文化氛圍相對自由等因素息息相關。筆者在研究過程中,將民國老課本和現代中小學課本進行對比,認為現代中小學課本應取民國老課本之精華,搭建良好的討論和反饋平臺,集中來自社會各界的力量,將現代中小學教材編寫得更好,使其更符合現實需求。
[1]岳上鏵. 民國老課本“出版熱”對語文教材編訂的啟示[J]. 出版廣角,2014(5):44-45.
[2]朱自強. 開明國語課本——能否拯救今日小學語文教材[N]. 中國教育報,2011-02-17.
[3]呂波. 民國老課本中的國學教育[J]. 榆林學院學報,2012(5):29-3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