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旭
摘 要:長期以來,中國受計劃經濟體制的影響,在面臨地震,海嘯,臺風等巨災風險時更加傾向于政府救助,反而忽略了市場這只看不見的手在調節經濟方面的作用。目前巨災保險市場存在一個巨大的問題就是政府在巨災保險市場到底扮演何種角色,政府的職能與市場的效率究竟誰該起主導作用。
關鍵詞:巨災;效率;政府職能;保險市場;公平
長期以來,中國受計劃經濟體制的影響,在面臨地震,海嘯,臺風等巨災風險時更加傾向于政府救助,反而忽略了市場這只看不見的手在調節經濟方面的作用。財政力量而忽視了市場化的保險力量,使得財政支持成為整個風險承擔機制中的主導力量。這雖然可以迅速調動各種資源,集中全國之力進行災害管理,但也存在諸多問題。這的確能在災害發生時及時對苦難者提供有力的救助,但是對于國家體制機制而言,這種巨額的財政支出會影響國家的財政支出計劃,受災者毫無疑問獲得了及時的救助,但是國家的財政支出預算計劃受到影響也是難以避免的,拆東墻補西墻罷了。而且更為重要的是,這種出于政府職責的責任救助不利于市場機制作用的發揮,市場作為看不見的手調節經濟市場運行,配置資源的作用被破壞,不利于向全社會宣傳減災防災措施,不利于居民自覺地購買保險產品來自行控制風險。巨災保險的供給是要穩定的改善社會的整體福利。巨災保險實施的目的,也是保險行業存在的意義,通過眾多人提供少量的資金作為保費基礎,對于少數的受災群眾提供大量的風險賠償,提供資金援助,彌補受災者受到的傷害。投保人通過支出少量的保費從保險公司那里獲得較大的經濟保障,能夠促使市場的穩定,依靠市場來配置資源,能夠實現資源的有效配置,實現經濟利益的最大化,從另一方面促進了國家的財政預算計劃能夠順利進行,能夠建立在可靠預算的基礎上,而不會隨時都有抽調巨額資金來應對巨災之后普通群眾的生活,保證國家財政正常的收支。另一方面,對于保險公司來說,相對于國家機制來說,在面對危險方面,保險公司都有無可比擬的優勢性,在面對可能存在的危險時,在可能的預防措施及施救方面,預防風險事故的發生方面,保險公司比國家政府更有發言權,而作為以利益經營為主體的公司,保險公司有自己的經營團隊,有自己的精算隊伍,保險公司的經營受制于市場這只看不見的手的影響,更有利于全社會資源的更好配置。同時,保險公司收取的保費,是一筆巨大的資金,其完全可以用來支持國家的基礎設施建設,用于其他各個需要投資的國家項目中。目前巨災保險市場存在一個巨大的問題就是政府在巨災保險市場到底扮演何種角色,政府的職能與市場的效率究竟誰該起主導作用。
問題一:是優先考慮公平還是優先考慮市場?事實上,對于巨災保險的救助方式市場和政府的主體作用的地位各站多少并沒有一個統一的標準來判定。相比較來說,出于政府干預會導致資源配置效率下降這一點考慮,為了激勵普通群眾購買保險產品,講求市場效率的條件下,經濟學家反對政府干預,巨災之后政府最好不提供任何災后救助,當然這在當前的任何一種國家機制里都是不存在的,也是不可能的,不現實的,畢竟經濟穩定發展是國家機器穩定運行的必然條件。另一方面來說,從公平的角度看問題的關注社會公平的經濟學家,再考慮到巨災補償的公共產品屬性后,反而比較支持政府參與。實際上,對于一個國家的政府是否應該采取措施干預巨災保險市場,需要結合該國的實際情況進行考慮。
問題二:政府應該何時如何干預市場?在“政府主導,市場運作”的巨災保險經營模式下,政府所起到的作用,政府的身份還需要進一步的明確,政府要起到統籌管理的作用,一方面,協調各方進行資源配置,促進經濟秩序的正常進行;另一方面,在巨災發生時提供必要的援助,給予支持。商業保險越不成熟,政府的參與程度要求越高,當商業保險承保能力和資本市場風險分擔能力積累到一定程度,政府可以減小自己在市場運作中的作用。在當前,中國的保險市場還處于剛起步階段,尤其是在巨災保險方面,市場剛剛學會走路,需要政府給與支持,在這種情況下,政府參與到巨災保險市場體系的構建中來是非常有必要的,她關系到整個整個巨災保險市場運行的成敗。但是這種參與是有節制的,政府不能大包大攬,直接經營和提供巨災保險,會影響市場運行的效率,作為看不見的手市場的自主運作受到影響,擠出效應增加,就會影響保險市場正常的健康發展。
政府需要做的是在商業保險市場因為自身原因比如承保能力有限而無法解決巨災風險的問題時,充當商業保險市場再保險人和最后貸款人,同時還需要避免對風險基礎保費信號的扭曲,鼓勵普通群眾購買商業保險。如果政府參與到商業保險市場中來,擠出效應是非常明顯的,對保險市場的健康發展也是非常不利的。
總體來說,政府在巨災保險市場的角色,政府的干預程度,需要參考一國保險市場的發展程度,各國的經濟發展水平,國民所面對的巨災風險的大小,巨災風險發生的頻率,當然本國國民對保險的接受程度也是需要考量的重要因素之一。對于商業保險發展比較早的地方,商業保險市場比較成熟,這樣的話,商業保險作為解決巨災損失的重要途徑是完全可以的。這種情況下,政府就沒必要進行非常強烈的干預,商業保險市場的運行完全可以應對可能發生的巨災風險。否則的話,那政府進行強有力的干預就是非常有必要的。二是風險狀況。風險發生的頻率和風險可能造成的損失的大小也會影響政府參與保險市場的程度。三本國國民的對于商業保險的接受程度。政治層面來說,國家機器如果比較重視社會團結和國家福利的話,那國家參與巨災保險的程度就會相對比較大。反之,如果執政者更看重市場看不見手調節作用,更注重市場配置資源的和高效率,那商業保險在巨災保險市場中的作用就是無可替代的。明確政府在巨災保險市場中的作用,使保險市場的運行能夠遵循市場配置資源的原則,避免擠出效應過大造成資源使用的浪費。同時,在當前的國情條件下,在面對巨災風險的同時,政府能起到統籌者的作用,實現國家機器存在的意義,這才是解決“問題”的最佳選擇。
綜上所述,面對巨災風險,我國在構建“政府主導、市場運作”的多維補償機制中,需要結合本國的實際國情考慮公平與效率的原則、保險公司參與程度中做出權衡。全面明確政府在巨災保險市場中的職責是非常重要的。①政府需要起到自己的統籌管理的作用,協調各方進行資源配置,促進經濟秩序的正常進行;在巨災發生時提供必要的援助,加強基礎設施建設和公共基礎設施服務,同時,政府需要鼓勵和支持商業保險公司承保巨災保險業務。畢竟,在市場經濟條件下,商業保險公司才是市場的主題。在這個過程中,非常需要注意的是政府應該避免直接經營和提供巨災保險,市場作為看不見的手在資源配置方面的優勢是非常明顯的,政府干預程度越高,對于市場配置資源的“擠出效應”越明顯。在巨災保險面前如果商業保險市場因為承保能力有限而無法承擔巨大的風險時,政府應該充當最后貸款人的角色,同時在這個時候應當盡量減少對風險基礎保費信號的扭曲,鼓勵群眾參加商業保險來應對巨災風險。②在政府在干預巨災市場的節奏與時間上,需要考慮保險市場發展的成熟程度,市場成熟的話,政府干預巨災保險的程度應該減小,以避免違背市場配置資源的原則,在商業巨災風險市場成熟后慢慢的減少對市場的干預程度,以避免政府干預對于市場的擠出效應。畢竟,如果政府過度參與巨災風險的事后補償,不利于鼓勵民眾主動購買巨災保險,違背市場配置資源的原則,會改變政府原來的預算計劃,增加政府的財政壓力,不利于資源利用的最大化。③政府角色的轉變。當巨災風險超過商業保險公司的承受程度的時候,政府應完成從最后再保險人向最后貸款人的轉變。
參考文獻:
[1] 吳焰,中國非壽險市場發展研究報告[R],北京:中國經濟出版社,20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