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家奇
摘 要:本文以生態社會主義為理論指導,以農業現代化研究為切入點,以“中國玉米之鄉”吉林省公主嶺市玉米產業發展現狀為例,簡要說明公主嶺市在農業發展方面取得的成績,重點分析公主嶺市農業現狀及存在的幾個問題,這些問題既有我國農業當前面臨的共性問題,同樣也有公主嶺市農業發展的個性問題,通過對上述問題的研究揭示生態社會主義對我國農業現代化發展的指導意義。
關鍵詞:生態社會主義;農業現代化;中國玉米之鄉
吉林省是我國的農業大省、畜牧業大省和國家重要商品糧基地,它以全國1.67%的農業勞動力和全國4%的農業耕地生產出全國5.56%的糧食、10%的商品糧及50%的出口糧食。從這一方面來看,吉林省的糧食發展為我國糧食安全做出了突出的貢獻。位于吉林省西部的公主嶺市,近幾年玉米產量在縣級評比中連續名列全國第一,去年,公主嶺市玉米總產量達60.8億斤,成為全國玉米產量第一縣。2011年,公主嶺市被授予“中國玉米之鄉”榮譽稱號。
公主嶺市玉米產業能取得這樣的成績即有其地緣優勢的作用,也有國家政策扶持的作用,更是我國農業發展堅持生態社會主義指導思想的必然結果。農業大省下的農業大縣,在產業結構上已經有了鮮明的標簽和令人驕傲的城市名片,但是我們也不應該忽視其在農業現代化過程中存在的以下問題:農村生態環境的破壞;惡劣的氣候環境對農業發展的制約;資金不足成為制約農業長足發展的瓶頸;農民整體文化素養和知識背景和建設現代農業的總體要求還有一定距離。
農村生態環境的破壞。農村生態環境的破壞已成為制約我國農村經濟健康發展的因素之一。導致我國農村生態環境惡化的原因,主要包括以下幾個方面:工業發展過程中出現的環境污染,工業廢水、殘渣對農業業污染巨大,特別對處在老工業基地東北地區的公主嶺市影響更大。農業發展過程中產生的農業污染同時是重要的污染源,特別是改革開放以后,農藥、化肥的不科學使用,對農村的水源和土地造成了巨大的淺表性破壞,并且這種破壞正在持續著。城市化建設中的出現的農村土地流轉和大面積的推進城鎮化建設,大面積的農業用地、耕地改變了它原來的用途,使得農村耕地面積越來越緊張。加之農民的環境意識淡薄,以上的種種原因加劇了農村生態環境的惡化。
農業基礎設施落后,“靠天吃飯”局面沒有改變。農業基礎設施主要包括農田水利設施、農田保護設施及農田灌溉設施等,農田基礎設施的落后制約著農業的發展,這是一個普遍的問題,公主嶺市農業存在這樣的問題,吉林省農業同樣存在這樣的問題。農田水利設施落后和干旱問題又是相互作用的,在干旱的年份,農田基礎設施能否發揮調節干旱的作用成為影響公主嶺市玉米產業發展的重要因素,而落后的農田水利設施和其他設施顯然不能發揮自身的巨大作用,農民面對干旱帶來的損失也只能束手無策。
農村發展缺乏銀行業的支持,資金不足成為長足發展制約瓶頸。一是農村對銀行貸款普及率總體小于其他行業。農民遇到資金不足時,主要向親戚和村民鄰居借款,正規金融機構沒有和農村很好的銜接,對農民服務能力還比較弱,遠遠不能滿足農戶需求。二是農民對農業保險的熱情不高。公主嶺市各鄉鎮農民對農業保險的參保率普遍不高就說明了這個問題,這里面存在農民的意識問題,也存在農民想節省開支,降低成本的人為因素。三是政府在農民和金融市場之間的調節作用有限。政府在農業生產過程中都會向農民宣傳金融政策、保險政策及銀行的其他政策,但由于種種原因取得的效果有限。
農民整體文化素養和知識背景和建設現代農業的總體要求還有一定距離。這種距離具體表現在以下三個方面上,一是文化水平不足、知識背景欠缺已成為推廣新型農業技術的主要障礙。文化水平低已經成為推廣新型農業技術的第一阻礙,對于先進的農業技術及農業產品的應用也嚴重受到了制約,農民還是以體力型輸出為主,對于農機的應用及農業技術的鉆研和應用很少。二是青年勞動力有了更廣闊的選擇,一部分進城務工,留下老弱婦孺在家。留下來的老弱婦孺會帶來一定的社會問題,如空巢老人問題、留守兒童問題,他們對學習掌握現代農業科學技術有也同樣存在困難。三是農業技術培訓少,規模小。當地農民只能年復一年的憑借著祖輩留下的經驗進行耕種,農業技術應用的長期缺乏,更加固化了農民的思想,最終導致生產中缺乏創新,新型農業技術推廣慢,普及面窄。
上述問題,不僅代表了“中國玉米之鄉”公主嶺農業發展中遇到的問題和困境,同樣也反映了我國農業發展中存在的一些共性問題。針對上述問題,筆者認為,我國農業現代化發展應該以生態社會主義的科學思想為指導。從以下幾個方面著手鞏固農業基礎地位,加大科技投入和應用,率先實現農業現代化:
一、保護和修復農村生態環境。工業發展不應該以犧牲環境特別是農業生產環境為代價,樹立正確的、科學的發展觀,我們發展經濟,既要“金山銀山”,又要“綠水青山”。農業發展同樣要重視環境保護,要做到因地制宜,科學應用農藥、化肥等農業化工品,保持土壤彈性,保護農業用水??茖W規劃農業用地,不得輕易改變農業用地的性質和用途。
二、改造農田基礎設施,提高農業生產水平。針對落后的農田水利基礎設施,政府應啟動農業保障專項資金,對落后的設施進行改造,加大科技投入,使“落后”變“先進”,使農田水利施舍成為當地農田合理調節“旱澇”等自然災害的一把利劍。推進農機的廣泛應用,探索農機股份合作社、農機租賃公司等形式不斷發展壯大農機用戶,提高主要糧食作物耕種及綜合機械化水平。
三、切實落實惠農的一系列政策,提高農村利用社會資金水平。嚴格落實國家糧食直接補貼,農業綜合補貼、優良品種補助、購買惠農特定農機機型補助等多項有利于農民獲得實惠的政策,確保補貼資金直接發放到農民手中。公主嶺市政府應利用好“中國玉米之鄉”這一地域名片,在農業、水利、農機以及農業開發等方面爭取政策性項目,爭取補助資金助力本地玉米產業發展。建立農產品自然災害保險賠付制度,開展農村銀行信用貸款與農產品自然災害保險相結合的銀行保險互動試點。
四、由玉米單一種植向玉米、大豆、水稻多作物調整,根據地域特色規劃農業種植產業帶。公主嶺市雖然是玉米之鄉,種植玉米的大縣,但全縣以玉米為主要種植品種,這本身就存在一定的風險性,要轉變思想,因地制宜調整農業種植品種,由玉米單一種植向玉米、大豆、水稻多作物調整,根據地域特色規劃農業種植產業帶,確立玉米種植的主體地位不動搖,使每一塊土地都充分利用,都能豐收。積極發展循環農業和農村二三產業。大力發展農產品深加工業,扶持壯大科技含量高的龍頭企業,使農產品附加值大幅增長。大力發展農村和農業循環產業,建設農產品基地。
五、農業的長足發展離不開科技創新,農業現代化建設同樣離不開科技創新。公主嶺市作為吉林省的產糧大縣,在玉米生產和加工等方面已經擁有了其他地方不具備的優厚資源和基礎,整合現有的農業科技資源,加大農業科技投入,探索農業技術體系建設是構建現代農業體系的基礎。加大玉米品種的升級、改良力度,積極研制適合公主嶺市土壤條件的玉米良種,大力發展現代農業,實施新型農民培訓工程,提高農民創業就業能力是構建現代農業產業體系的核心。
公主嶺市作為我國的玉米種植大縣,已經在農業現代化的路上進行了積極而有益的探索,但是農業現代化不是一句口號,也不是一個階段目標,它是一個永恒的追求。
參考文獻:
[1] 吳先華.城鎮化、市民化與城鄉收入差距關系的實證研究——基于山東省時間序列數據及面板數據的實證分析[J].地理科學,2011,31(1):68~73.
[2] 郭慶海.“三化”統籌的內在邏輯與實踐[N]. 吉林日報,2010-05-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