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敏
[摘 要]我國經濟體制的轉型帶來了社會結構的巨大調整,慈善組織對于幫助困難群體擺脫困境、維護社會公平正義、建設和諧社會有著重大意義,在一定程度上補充了政府的社會保障職能。我國慈善事業起步較晚,發展相對滯后,因此,加快政府職能轉變,明確政府與社會的職責界限,對慈善組織的發展至關重要。
[關鍵詞]慈善組織;發展;問題
隨著我國經濟不斷發展,人民的物質文化和精神文化水平大幅提高。然而發展的同時也衍生了一系列不可回避的問題,發展慈善事業不僅能有效幫助困難、弱勢群體擺脫困境、緩和社會矛盾,在一定程度上緩解政府社會保障能力不足的問題。黨和政府在歷次政府工作報告和會議中都不同程度的涉獵慈善組織,這充分的表明了黨和政府在發展慈善組織問題上的肯定立場。
一、目前慈善組織的現狀
中華慈善總會成立后,我國慈善組織進入了一個鼎盛的發展時期,此后大批地區性慈善組織組建起來并成為其會員。截止到2010年4月份,全國縣級以上(含縣級)慈善會發展到1627個,其中省級31個,地級市312個,區縣級1284個,與2007年的763個相比,短短三年內就增長了864個。在這些慈善組織中,除了“國字號”的組織憑借領導地位獲得了巨大發展外,其他由宗教團體、民間力量興辦的慈善組織也如雨后春筍的態勢發展起來,開展形式多樣的慈善活動,如由中國基督徒發起的愛德基金會和北京地球村、李嘉誠基金會、玉米愛心基金等等。慈善組織正吸引越來越多的仁人志士紛紛投入到該事業中來,群策群力,為慈善事業的持續發展提供源源不竭的動力。與此同時慈善組織不斷與時俱進,改革創新管理方式,協調溝通能力、公關能力增強,工作人員的專業化水平和思想道德素質也有了很大改善。隨之而來的便是挖掘社會慈善資源的顯著成果,如1998年抗洪救災中,通過慈善組織籌集到的社會捐款高達72億人民幣,而國家財政撥款為48億人民幣。2005年印度洋海嘯、2008年四川汶川地震中,慈善組織從社會各界募集到的款物也以數億計,充分顯示了慈善組織聚集社會力量的巨大潛力。
慈善組織在我國發展迅速的同時,也存在一系列問題,例如:數量少、能力弱、公信力差,政府干預過多、相關法律法規不健全等問題也相繼顯現出來,成為嚴重制約我國慈善事業發展的瓶頸。原因之一,就在于政府的“錯位、越位、缺位”。政府對本該歸慈善組織自治的事項管理過多、參與過廣,滲透到慈善組織成立、運行的各個環節,儼然從宏觀調控演變成了微觀管理,既是裁判員又是運動員,已然成為了慈善事業的主體,相比之下,其在促進相關立法、提供有效監管、創造良好環境等方面的努力則顯得嚴重不足。政府與慈善組織如何才能保持適當關系、政府對促進慈善組織發展應承擔怎樣的責任,都直接關系到我國慈善組織的健康發展。對慈善組織發展的政府責任問題的研究具有重要的實踐意義。
二、慈善組織發展中存在的問題
(一)慈善組織門檻過高。
根據《基金會管理條例》,“全國性公募基金會的原始基金不低于八百萬元人民幣,地方性公募基金會的原始基金不低于四百萬元人民幣,非公募基金會的原始基金不低于二百萬元人民幣;原始基金必須為到賬貨幣資金”;根據《社團登記管理條例》,成立社會團體,在人員和資金上分別應當具備下列條件:有五十個以上的個人會員或者三十個以上的單位會員;個人會員、單位會員混合組成的,會員總數不得少于五十個;有合法的資產和經費來源,全國性的社會團體有十萬元以上活動資金,地方性的社會團體和跨行政區域的社會團體有3萬元以上活動資金。這樣的過高要求對于民間草根慈善組織而言無非過于苛刻,使其難以取得合法的身份,開展慈善活動面臨諸多困難,在一定程度上打消了其從事慈善事業的熱情和積極性。
(二)慈善組織行政色彩濃厚
我國早起的慈善組織直接源于政府部門,成為政府部門的一個科室,資金來源直接依賴于政府撥款。其主要負責人都是地方政府退休干部,慈善組織工作人員來源于政府部門,使二者有了天然的血緣關系,政府更易于按照自己意愿對慈善組織發號施令,大大削弱其自主權。行政領域的家長作風、能人治理、科層制不可避免地被復制到慈善領域,造成慈善組織內部管理體制官僚化,模式僵化、效率低下。政府行政人員對慈善組織內職位的占用,客觀上也阻礙了吸納具備良好專業知識和較高道德水準的人才到慈善組織中來。
(三)慈善組織公信力差
近幾年來,發生了一系列慈善風波,如“郭美美炫富事件”、“河南宋慶齡基金會事件”嚴重地傷害了國人的慈善之心,慈善組織公信力受到前所未有的巨大挑戰。據中國青年報社會調查中心的一項調查顯示,在5000位被調查對象中,超過50%的人表示傾向于自己尋找救助對象而不會通過基金會。
(四)慈善組織立法缺失
我國慈善立法層次較低,缺少龍頭立法,過于分散,缺乏基本法的架構。由全國人大及其常委會制定的法律只有《紅十字會法》、《慈善事業捐贈法》等有限幾部,紛繁復雜的慈善法律關系只依靠數部行政法規、部門規章、地方性法規和其他規范性文件調整,而缺少一部慈善基本法在憲法和法律之下的規范之間起承上啟下的作用。并且,現存慈善立法中許多規定的全面性、合理性也屢遭質疑。此外還有許多都是原則性規定,缺乏配套的實施條例、細則、辦法等,實際執行起來困難。
上述問題的存在,在一定程度上制約了我國慈善事業的發展,因此有必要針對上述問題進行有針對性的整治,只有這樣才能為我國慈善事業的蓬勃發展保駕護航。
參考文獻:
[1]楊團.中國慈善發展報告(2010)[M]. 北
京: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2010.
[2]姜明安.行政法與行政訴訟法[M].北京:
北京大學出版社,2007:138-148.
[3]姚儉建. 美國慈善事業的現狀分析:一
種比較的視角[J]. 上海交通大學學報,
2003(1):26-29.
[4]彼得·德魯克.新社會:對工業秩序的剖
析[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0,56-
72.
[5]李曄林.中國慈善事業發展政府職責研
究. 上海:華東師范大學管理系 ,2010.
[6]鄭功成. 慈善事業的理論分析 [J].知識
產權出版社1998,7(2):17.
[7]周葵.我國慈善事業發展中政府職能研
究[D].長沙:湖南大學管理系,2013.
(編輯/李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