杜黎明 彭昌家
摘 要:該文介紹了小麥病蟲害綠色防控技術,主要包括:推廣種植抗、耐病品種,合理輪間套作和混播,加強健身栽培,藥劑拌種以及藥劑防治等,旨在指導廣大農民科學合理地防治病蟲害。
關鍵詞:小麥;病蟲害;綠色防控
中圖分類號 S435.12 文獻標識碼 A 文章編號 1007-7731(2016)06-96-02
四川省南部縣升水鎮因修建升鐘水庫后建鄉鎮而得名,位于南部縣西北部,以丘陵山地為主。屬亞熱帶大陸型氣候區,氣候較溫和,雨量較充沛,四季之間及山上、山下氣候差異明顯,7~8月最高氣溫為37~41℃,12月至次年1月最低溫度為-2℃左右,平均溫度12~20℃,正常年景年降雨量在600~750mm,但雨量分布很不均衡,12月至次年5月前降雨偏少,7~9月降雨偏多,多年來氣象規律是春旱連夏旱接伏旱,秋澇8~9月間,冬干年年與春相連。由于海拔高度差異,日照時間也各不相同,引起峽谷與高山之間的農作物出苗與收割,相差7d左右。升水鎮耕地面積253.33hm2,其中小麥面積166.67hm2,總產875t左右,分別占全鎮糧食面積和總產的39.0%、40.0%,是全鎮第一大糧食作物。病蟲害是影響小麥安全生產的重要限制因素,每年都給小麥生產帶來重大損失,全鎮常年小麥病蟲害發生面積在200~300hm2,重發年366.67hm2以上,若防治不力,將損失小麥約30%~50%。為進一步加快全鎮綠色防控技術推廣進程,筆者通過幾年小麥病蟲草綠色防控技術試驗示范,并在全鎮推廣應用,基本探索出了一套適合南部縣升水鎮小麥病蟲害的綠色防控技術,為全鎮小麥病蟲害的綠色防控和相同生態地區小麥病蟲害的綠色防控提供參考。
1 農業防治
1.1 推廣種植抗、耐病品種 積極推廣種植綿麥51、川麥104、南麥618、川麥64、南麥302、中科麥47等抗(耐)性較好的優良品種,并搞好品種布局,同一生態區盡量多種植不同種質資源的小麥品種,親源關系越遠越好,防止品種單一化。
1.2 規范改制,合理輪間套作和混播 麥/玉/苕(豆)可推行“雙83.3cm(即雙二五尺)”、“雙100cm(即雙三0尺)”留行,城郊和平壩地等可大力推行“雙166.7cm(即雙五尺)”、“雙200cm(即雙六尺)”,稻田推行固定廂溝免耕種植模式。搞好輪間套作和混播可有效減輕小麥條銹病、赤霉病與紋枯病發生危害。對條銹病重發地方,要大力實行小麥間蔬菜、胡豆、豌豆、大麥和油菜,并采取多品種混播,可有效減輕條銹病發生危害;對小麥赤霉病、紋枯病等重發生的地塊,可與蔬菜、油料、紅苕等非禾本科作物輪作,輪作期限一般為2~3a。
1.3 加強健身栽培,提高抗逆力 搞好選種和曬種,做到精細整地,適時播種,推行小窩密植,增加密度,搞好平衡施肥,穩氮增磷鉀,增施有機肥,加強田間管理等。
2 化學防治
2.1 藥劑拌種 用15%三唑酮(粉銹寧)可濕性粉劑按用種量的0.2%干拌種子,或2%戊唑醇(立克秀)懸浮劑按用種量的0.1%濕拌種,預防小麥條銹病和全蝕病,或20%三唑酮(粉銹寧)乳油50mL加40%甲基異柳磷乳油50mL或50%辛硫磷乳油100mL,然后對水2~3kg,拌麥種50kg,拌后堆悶2~3h后播種,預防小麥條銹病和全蝕病,并兼治地下害蟲。也可直接選用藥劑包衣的種子。
2.2 藥劑防治
2.2.1 條銹病、白粉病 當條銹病病葉率達0.5%~1%時,或白粉病病葉率達10%時,及時搞好防治,防止病害流行危害。每hm2可用25%丙環唑乳油450~675mL,或15%三唑酮可濕性粉劑1 500~1 800g,或20%三唑酮乳油900~1 200mL,或12.50%烯唑醇乳油450~675mL防治。條銹病在春節前務必做好預防工作,春季3~4月施藥2~4次防治。
2.2.2 紋枯病 在雜草多、施氮量高、長勢茂密和高感品種麥地,當分蘗末期病株率達5%,拔節期病株率達10%~30%時,每hm2用5%井岡霉素水劑1 500~2 250mL、或20%井岡霉素可溶性粉劑1 200~1 500g、或40%多菌靈懸浮劑1 500g防治。
2.2.3 赤霉病 在小麥抽穗至揚花盛期施藥噴霧防治,如防后雨水較多,最多間隔7d需再防第2次,如遇較長時間連陰雨,在小麥灌漿期仍需補防1次。每hm2可用1%呻嗪霉素懸浮劑1 500mL、或多粘芽孢桿菌K3發酵液3 000mL、或400g/L戊唑·咪鮮胺水乳劑(下轉112頁)(上接96頁)300~450g、48%氰烯戊唑醇懸浮劑750mL、或20%氰烯己唑醇1 500mL、或40%戊唑多菌靈懸浮劑1 050mL、或50%多菌靈可濕性粉劑1 500g+30%苯甲·丙環唑300mL、或50%苯并咪唑可濕性粉劑1 500g、50%氯溴異氰尿酸可溶性粉劑450~600g防治。
2.2.4 麥蚜和麥蜘蛛 當蚜量超過500頭/100株時,當蜘蛛分蘗期達200~300頭/100株,拔節、孕穗期達500頭/100株以上,即需防治。每hm2可用1.8%阿維菌素乳油150~225mL、或10%吡蟲啉可濕性粉劑300g、或20%啶蟲脒可溶性粉劑150g、或5%啶蟲脒可溶性粉劑600g、或40%毒死蜱乳油900~1 200mL、或48%毒死蜱乳油750~1 050mL防治。
以上各藥劑均對水450~675kg/hm2手動均勻噴霧,或對水112.5kg/hm2機動彌霧。對病蟲混發麥地,可采取病蟲“一槍藥”兼治。
(責編:張宏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