梁水源
現在,國家大力推進全民創新創業,正在形成一個大眾創業的大好形勢。對于一個銳意創新的公司而言,良好的企業文化則是這些工作所必需的環境,甚至是其賴以生存所需要呼吸的空氣。
創新文化的設計者一般情況下是企業家天然的合伙人。比如在英國,大約有2/3的設計者是自由職業者,他們單獨或者與3—5個朋友一起搞企業咨詢工作。與企業家一樣,設計者也受制于其有限的資源。但是,設計者與企業家都非常熱愛他們的工作;他們之間應該存在,也確實存在著一個共同的相互理解的文化背景。
在創新文化建設的期初階段,的確存在一個基于需要解決圖表、產品、數字化、環境方案等方面問題的傳統工作關系;但是在創新文化的設計與建設的成熟階段,設計者是否可以保證自己所設計的創新文化環境能夠促進企業的可持續發展,能夠促進企業家把企業做大做強呢?
大公司實力雄厚,發展企業創新文化比較容易。但是,事實上,根據《Forbes》 雜志報道,全球50%的勞動力在小企業;小企業提供了65%的新的工作崗位;小企業的發展非常需要設計,結果是政府在促進經濟發展方面,投入了大量資金。在過去的10—15年中,在英國設計委員會(the UKs Design Council)的直接干預下,設計工作受到了重視并且工作質量也得到了很大提升。許多設計直接就構成了企業的發展戰略,并且產生了非常好的經濟效益與社會效益。那么,設計(者)咨詢服務公司到底是如何幫助小企業發展創新能力,尤其是創新文化的呢?
創新文化:現代企業創新的重要環境
“要么創新,要么倒閉”,這是賓夕法尼亞州立大學Jack V. Matson博士的一句名言。他相信,企業必須持續不斷地改革與創新,與時俱進,不斷形成新的競爭優勢。說來容易做來難。一個創新研究團隊的研究結果表明,企業首先需要有一個創新文化環境,然后才有可能創新。早在2003年,英國設計者Fitch研究數據顯示,在全世界范圍內,企業在進行創新與改革的時候,都使用了這樣的詞匯:與世界創新技術接軌和文化交流。可見,“文化”一詞已經變成了創新的一個組成元素。
現在,所有與創新文化有關的證據幾乎都來自大公司的研究成果。但是新建的公司一誕生,所面臨的麻煩就是與同樣規模或者更大規模的公司進行激烈競爭。面對勁敵,新建公司必須以創新為中心任務,使你的產品獨樹一幟、獨具特色,才有資格與強敵較量,才有可能在市場上分一杯羹。偶爾創新并不難,現在的難點是:如何使企業持續不斷地創新、方方面面地創新呢?
Sun公司首席技術官Lou Gerstner,想當年也曾經是IBM的掌門人,在關鍵時刻,他華麗轉身,成了企業創新文化的設計者。他說,創新文化不僅是企業的精神,也是企業的生命。谷歌公司創始人Sergeg Brin認為,堅定不移地、持續地保持創新精神,年復一年地堅持下去,就會逐漸培育出一種創新文化。即從公司成立開始,每個人都把自己的創新思想、創新理念通過會議、辦公室與咖啡屋聊天、E-mail和QQ等方式分享給大家,應用到生產線上、產品上,傳承下去,逐漸形成一個創新文化的環境。
就谷歌公司而言,許多靈感都來自創新文化的環境,這個環境出自外部設計者Cliver Wilkinson。他把辦公室設在硅谷的谷歌總部的后面,他說服了互聯網巨人們:我們一定要遠離“被羞辱、失去投票權與被孤立”的工作場地。結果是谷歌公司在世界各地的辦公室都顯示出了獨具匠心、別具一格的創新文化特色。
英國的Innocent公司設計的辦公室,看上去就像一個寬敞而簡潔的大別墅,這個環境的作用是可以培育與發展公司的創新能力的。
寶馬公司德國總部以及所屬的全部子公司的設計者,幾乎全部在美國獲得了設計獎與創新獎。寶馬公司德國總部大樓,外形是汽車過濾器濾芯形狀,一眼就可以看出是汽車公司。寶馬公司認為其成功得益于他們有一個非常優越的創新文化環境,任何創新思想與行為在寶馬都是一路綠燈、暢通無阻的。Chris Bangle是寶馬公司的設計處處長,他認為,員工的創新思維是在持續不斷地發生著,如何對待員工的創新積極性卻取決于企業的創新文化環境。一個企業沒有創新文化環境,就沒有辦法充分調動員工的創新思維與創新行為的積極性,其糟糕的后果是不言而喻的。
我近期在德國走訪了寶馬公司等一些知名企業,所到之處,聽到最多的兩個詞匯就是:創新與創新文化。
筑巢引鳳:
良好的創新文化環境可以吸引創新人才
英國布魯奈爾大學有一個博士的研究課題,其研究的主要對象是企業家,研究目的是,對于年輕企業家如何進行創新工作的指導以及如何建設創新文化。他把創新文化定義為:所有員工被鼓勵在新產品試制以及客服等所有方面進行創新活動,通過創新促進企業發展。開展創新活動,需要做大量的工作,那么,第一步從哪里做起呢?
從企業發展的角度看,最重要的五個要素是財務、市場、品牌、新產品研發以及網絡工程。然而,什么可以促進這五個要素同時發展呢?47%的企業家認為是創新,13%的企業家認為是創新文化。但是,把創新文化與起關鍵作用的五個要素(財務、市場、品牌、新產品研發以及網絡工程)聯系起來還比較勉強,因為人們一般在討論這些問題的時候,并不涉及創新文化,也沒有人認為創新文化是企業成功發展的決定因素。
但是,我們進一步對一些辦公室建筑的外部與內部裝修的圖片進行了詢問測試,問題有:你認為哪一個圖片是屬于最具創新的公司呢?哪一個公司所聘請的人才最具創新意識?你希望為哪個公司工作?所有的回答都是樂意到設計獨特的公司去工作。
創新文化環境:不斷創新的基礎
企業家關注的中心問題包括但不僅僅是辦公環境設計的優勢。過去有許多企業的辦公建筑并不是非常刻意地去設計的,而現在的設計者都是根據公司的產品或者特征而精心設計的。
曾經出版過一本書《威爾士設計咨詢指南》的Gavin Cawood認為,傳統的設計者主要是針對具體的產品功能以及外觀進行設計的,而現代的設計者首先是設計一個公司獨特的創新文化環境,然后才考慮產品功能以及外觀。他進一步舉例說明,在一個辦公場所里,布置與懸掛著創新的圖像與故事,那么自然而然地就會逐漸形成創新文化環境。所以,一個公司的創新文化環境是其創新實踐的基礎與自然氛圍。而一個企業家的工作就是要建設這樣的基礎與氛圍。這樣的硬件設施建設工作是可以在短期內完成的,但是創新文化(氛圍)的形成卻是長期的,并且同時需要鼓勵創新的制度安排,這樣的制度安排也屬于創新文化環境。
只有在這樣的環境里,才會不斷涌現出創新實踐者,進而產生創新文化的價值與氛圍。創新文化比一個創新建議(思想)更加重要,因為沒有這樣的文化環境,那么這個建議(思想)很難轉化為實踐。有了這樣的創新文化環境,就可以積極應對對手的競爭,迅速而準確地對付瞬息萬變的市場需求。創新文化是孵化出創新靈感的最佳溫床,有了創新靈感才會有創新實踐。
制度安排:建設創新文化的利器
如果企業活動的初期就非常明確地設計了創新文化,制度安排與資金支持了創新文化,那么它促進企業發展的作用就是不可忽視的。
創新文化大致而言有兩個方面:一是有形因素。比如建筑物、空間、選用的各種設備設施、品牌因素與交流方式,以及產品與服務。二是無形因素。影響力的輻射范圍包括內部的品牌創建與創新、對外形象、處事態度、對于員工的創新思想培訓、內部交流機制、創新獎勵機制、制度建設與貫徹落實、公司層級制度的設計與運轉等等。
現在我們面臨的難題是,有形因素往往因其顯而易見而被忽視,人們對于無形因素又有諸多的爭議與討論,而且我們至今也未能找到一個可操作的秘笈或者什么咒語把有形因素與無形因素結合起來通盤考慮。
我們討論的另一個結果表明,設計行業所面臨的挑戰是:應該搞一套可操作的、有權威性的、可信的設計指南(手冊),解釋設計創新文化的價值;也可以通過實證研究法,找一個具體的小企業,非常清楚地解釋創新文化的價值。
與品牌創建同時進行,設計者帶頭行動,示范帶動大家,創新文化就會由設計變成現實,就能夠創造出自己的品牌。設計與創建一個創新文化不是權宜之計,不是治標之本,也不是一蹴而就。那就必須是群策群力、虔誠地追求,其結果肯定會形成一個他人不可效仿的比較優勢。這就是理想中的創新文化,也是我們一直夢寐以求的發展戰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