沈智敏
基本公共服務,指建立在一定社會共識基礎上,由政府主導提供的,與經濟社會發展水平和階段相適應,旨在保障全體公民生存和發展基本需求的公共服務。享有基本公共服務屬于公民的權利,提供基本公共服務是政府的職責。當前基本公共服務類項目以政府投資為主,引入社會資本投資公共服務事業是公共服務供給模式多元化的趨勢和方向。
發展改革部門是一個地區的綜合經濟部門,在當地的經濟社會發展中擔任著總參謀長、總規劃師和總協調人的重要角色。但在當前的公共服務項目的管理和服務中,發改部門還不能完全實現總規劃和總協調的作用。
十八屆三中全會決定指出,要進一步簡政放權,深化行政審批制度改革。在通州被確立為北京行政副中心的背景下,通州區的基本公共服務項目供給,無論是速度還是規模均快速增加,在此背景下開展公共服務行政審批改革不僅具有重要機遇,也是推動供給側改革的重要體現。
公共服務供給現狀
在通州區公共服務類政府投資項目審批過程中,項目涉及范圍包含公共教育、社會保障、基本社會服務、醫療衛生、人口計生、公共文化、體育等諸多領域,目前由教委、人保局、衛計委、住建委、文化委、體育局等相關行業主管部門與之一一對應。這類政府投資項目組織實施,一般為各行業主管部門自行研究提出項目建設需求,由區級財政部門進行出資,并按照固定資產投資相關規定進行審批,辦理完畢各項前期手續后進行建設。
不可否認,在通州區公共服務類政府投資項目的組織實施過程中,由于各行業主管部門的管理相對分散,且標準體系不同,使得公共服務設施在布局、資源匹配等方面均存在一定問題,具體表現為設施布局不盡合理、資源分配不均、總體發展不均衡。
在公共服務類政府投資項目建設的提出和實施過程中,因各行業主管部門沒有良好的溝通機制,且由于行業標準不同等問題,目前基本處于獨立研究、各管一攤的狀態,在提出項目建設需求時,不能形成合力和統一口徑,僅考慮某一行業的發展需要。因此無法實現對于某一地區基本公共服務設施的統籌安排和布局,也無法建立該地區完善的公共服務體系。
按照通州區“十三五”規劃編制工作的總體要求,教育、衛生、文化、體育等各行業主管部門分別針對行業特點編制該領域“十三五”時期專項規劃,但因各部門的規劃編制標準不一,要求不同,因此編制成果的水平參差不齊,在專項規劃的落實過程中存在較大困難。
以“十二五”規劃綱要及各專項規劃為例,因各專項規劃中對重點發展區域的確定有所不同,造成了諸如某一地區在醫療衛生方面發展較為迅速,而在教育、養老等方面可能無法與之相匹配的情況。此外,項目組織實施過程中,對軟硬件資源的充分調配和考慮不足,使得項目建成后不能更好的發揮作用。如在教育方面,高標準、高配置的學校建成后因師資力量跟不上而導致學校整體水平沒有得到提升等問題頻現。
近年來,通州區的公共服務配套重點基本圍繞教育和衛生兩個方面,文體設施和養老等方面仍是通州區公共服務短板。目前通州區學前教育和中小學教育三年行動計劃已得到進一步落實。截止2014年底,全區共有136所幼兒園,83所小學,40所初、高中學校。衛生方面,四個區域醫療中心潞河醫院、東直門醫院東區、新華醫院和中西醫結合醫院均高標準進行建設,區域醫療水平得到大幅度提升。而在文體設施方面,僅建成了區文化中心,缺乏體育設施。養老設施方面,區級養老院只有一家,且尚在建設中。
審批制度改革建議
“十八大”提出要推動城鄉一體化發展,而城鄉一體化除打破城鄉二元經濟結構之外,最終的落腳點還是公共服務的一體化、社會事業的一體化。編制公共服務體系發展規劃應作為行政副中心公共服務體系建設的龍頭,開展公共服務一體化研究,在摸清各類公共服務設施底數的基礎上,對副中心現狀公共服務能力和水平進行科學評估,結合行政副中心定位對全區教育、衛生、體育、文化、養老等方面的設施安排進行統籌規劃。
探索成立由發改、規劃、國土、環保等相關部門,建立公共服務設施聯審制度,教育、衛生、文化、體育等各行業主管部門提出項目建設需求后,由聯審委員會進行統籌全盤考慮,對各行業主管部門項目需求進行補充和調整,提出某一地區整體的公共服務項目建設安排,由規劃部門確定各類項目布局和合理規模,發改、規劃形成統一意見后,聯合行業主管部門報區政府審定,最終確定各類項目的安排和建設時序,并可按照最終審定意見選取適合進行社會投資的項目,納入PPP項目庫,引入社會資本進行建設。
此外,還應合理配套公共服務項目的運營資源。各行業主管部門提出項目建設需求的同時,必須對公共服務設施項目建成后的管理和使用進行統籌考慮和安排,提供項目建成運營期間的人才、資金、需求人群等相關配套政策和資源,以避免項目建成后不能充分發揮效用。以建學校為例,在提出建設需求時,需同時配備相應師資力量,師資力量確定后方可進行建設,可參照某些行政審批方面要求提供的資金證明等方式。
建立以評價公共服務目標實現程度為標準的評價指標體系,是檢驗公共服務供給有效性的重要環節。通過設立相應的評價標準,對公共服務是否按照人民意愿供給,供給過程是否貫徹了次序優先方面的需求;公共服務的供給是否與本區財力水平相平衡;公共服務的供給效率等方面進行評價。同時,針對公共服務的決策、執行、監督等各個環節,進行公眾滿意度調查,并將調查結果納入干部政績考核體系。
(作者單位:國家行政學院研究生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