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佳
近一兩年,中國A股的大起大落,均與各種信息的傳播有著莫大關系。除了監管部門和上市公司規范及時的信息披露之外,一直以來,中國股市長期受到各種謠言的困擾,在股市行情火爆或者敏感時期,各種謠言更是紛至沓來,嚴重影響和干擾了正常的市場交易秩序,給相關股票乃至整個股市行情的發展帶來較大影響。
對網絡謠言的嚴厲打擊,成為公眾對證券監管部門的重要期盼。自2015年5月的股市異常波動以來,證監會與公安部聯合集中部署并查處了“2015證監法網專項執法行動”的一批案件,涉嫌編造、傳播虛假或誤導性信息案件成為查處的主要對象,這在中國股市的歷史上尚屬首次。
打擊影響股市的網絡謠言,還資本市場于清靜,非一日之功,須詳細梳理謠言的起因,并從政府、媒體、公眾等多個層面加以規范和應對。
謠言因何泛濫
互聯網時代,微博、微信等助推了自媒體的產生,在這些社交平臺上,信息傳播不需要特殊的技術支持,也無須對發布內容進行審核,而是完全依靠發布者的自覺自愿。
客觀地講,在信息海量流通、瞬息萬變的資本市場上,要保證每一條信息都絕對準確,的確難度很大。但是,一個不爭的事實是,中國A股市場傳聞多、謠言多、噪音大,已經危害到了整個市場的健康運行,構成了資本市場穩定運行的重大隱患。
在自媒體平臺上,到處充斥著所謂專家股神的“研究成果”,或者是別有用心者捏造的所謂獨家消息等等,導致這一現象的出現,是自媒體平臺上,與類似傳統媒體中至關重要的“把關人”和“把關過程”弱化甚至消失有著巨大關系。國家網信辦雖然擔當起了國家網絡信息監管的角色,但對于無所不在的虛擬世界,新興的監管力量往往還鞭長莫及,而和傳統媒體性質相同的微信、微博等載體,卻未能行使諸如傳統媒體的管理責任,使得自媒體從源頭上為網絡謠言的傳播提供了便利。
在傳播謠言的過程中,造謠者和傳謠者不加核實、無所顧忌地在自媒體散布和轉發虛假消息,重要原因是自媒體的可匿名性。由于非實名制給很多用戶戴上了安全的“面具”,也在很大程度上吸引了網民的積極參與和互動。更嚴重的是,一些不法之徒考慮到匿名而難以受到警方追查法律制裁,便利用自媒體等工具大肆發布虛假信息,為其自身利益服務。與此同時,自媒體輿論的平民化和廉價化,也出現了網絡營銷的進階——大量“水軍”涌入了論壇、微博等自媒體,由此讓一些組織從中受益。
自媒體之所以爆發出如此大的能量,從根本上說取決于其傳播主體的多樣化、平民化和普泛化。自媒體的傳播主體來自各行各業,覆蓋面非常廣。在一定程度上位于“尾部”的自媒體傳播者,有的專業水準甚至并不比位于“頭部”的媒體從業人員差。由于自媒體的傳播主體來自社會底層,自媒體的傳播者因此被定義為“草根階層”。正因如此,這部分人群也更容易被一些別有用心的組織欺騙并利用,為謠言的迅速而廣泛地傳播推波助瀾,由于中國股市的投資者以散戶為主,缺乏專業的投資能力,也使得謠言很容易對中國股民造成損害。
此外,一些權威媒體、傳統媒體也對謠言采取了放任的態度,在并未及時把關的情況下,甚至加入到了傳謠的隊伍中,由此加大了謠言所謂的“真實性”和傳播力度。再加上,自媒體的傳播具有隨意性和不穩定性,其與多種媒介之間雖有信息流通卻并不充分,相互之間還難以形成協調互動的良性機制。
事實上,網絡謠言的泛濫,與受眾的素養及從眾心理也有直接關系。在網絡中,受眾不僅是消費者,更是一種媒介活動的積極參與者,是內容的生產者,因此,對于網絡時代的受眾素養,需要從建設者或生產者這樣一個角度加以擴展。首先受眾需要掌握一定的網絡技術。但是掌握了技術,并不必然意味著受眾就能夠很好地利用網絡,網絡只是一種工具,是人們進行信息傳播、人際交流的平臺,在受眾對信息缺乏專業把握和分析能力的情況下,技術的掌握有時可能會發揮負面作用,極有可能出現網絡的濫用或誤用。
其實,針對有關股市的網絡謠言,網民可以通過證監會官方微博或電話問詢便可以識破謠言,然而很多網民卻對一些信息毫無置疑、不加核實地跟風轉發,對相關部門產生誤解、使有關從業人員產生不滿和恐慌。因此,以目前謠言的傳播情況來看,網民的認知能力、文化水平以及盲目從眾心理也是助長其泛濫的一大誘因。
而這種謠言泛濫的背后,體現的是規范化管理機制的缺失。從自媒體的自身管理來看,其用戶具有充分的自由性,在發表言論之前并不需要經過任何審核,很多不實信息也因此得以傳播,自媒體言論管理缺乏長效監測機制。而且,自媒體的特性決定了其言論不受任何監督部門的約束,具有傳播速度快、范圍廣的特性,一旦發出,會引起轉發乃至一系列的多米諾效應。雖然目前的各類自媒體辟謠聯盟已陸續出現,但這些基本僅局限于“事后補救”且缺乏權威性,一來無法有效地從源頭上防止謠言的傳播,二來難以真正幫助網民辨明事實真相。只能任其發展,并且波及范圍越來越大,不好控制。
從法律法規的制約力度來看,我國目前尚缺乏針對散布網絡虛假信息行為的相應法律條例,對網絡謠言散布的處罰也僅呈現個別化、行政化、隨意性等特點,不法之徒往往出于僥幸心理,鉆了法律的空子,大肆傳播謠言,從中獲利,廣大網民便成為損失的重災地與間接傳播者。
多管齊下整治網絡謠言
自媒體的輿論環境改良,最需要依靠的是其自身的凈化能力,這主要表現在自媒體言論的自我監測上。具體來說,就是人人都可能成為自媒體,也可以成為自媒體的使用者,當自媒體用戶發布某條信息時,其他自媒體用戶在評論、轉發的過程中也會促使該信息公之于眾,從而接受大眾的審視和監督,自媒體的言論自我監測在理論上是可行的,但在實際操作過程中卻需要很多必備的條件。即,很重要的一點是,自媒體用戶本身的素質,在信息化時代的高速發展與變遷中,不同層次,不同文化程度的自媒體用戶迅速成長,其發展有著自身的目的或盲從性,從傳播學角度來說,一些自媒體用戶在傳播過程中充當了二次傳播者,對事物在不同程度上起了推波助瀾的作用。因此,自媒體用戶自身的素質決定了事物傳播發展的方向。
在強調個性的“自媒體”社交中,權威媒體及意見領袖的作用很重要。在權威媒體和意見領袖能夠做好自己的前提下,不當謠言的始作俑者和傳播者,是權威媒體和意見領袖的基本原則。而在網絡上出現對某件事情的不同意見之時,權威媒體和意見領袖應自覺發揮輿論引導作用,對信息的發展向正確的方向加以引導。特別是,享有較高權威度、可信度的權威媒體及意見領袖有必要在“關鍵”時刻及時、積極、主動地發揮信息把關和輿論引導作用,如官方自媒體要在第一時間對事件進行報道和公開,不要讓謠言趕在事實的真相前興風作浪,這樣才能讓網絡謠言無處循形。
目前,針對散布網絡虛假信息行為的整治呈現個別化、行政化、隨意化等特點。針對網絡言論管制,并未從法律、法規上予以有效規范。而現實的網絡輿論環境,虛假信息泛濫現狀卻對相關法律、法規的實施細則修訂或出臺提出了迫切要求。謠言引起股價波動,導致利益重新分配,長期來看,一個謠言充斥的證券市場,“三公原則”難以落到實處,投資者合法權益難以得到有效保障,資本市場價值發現和資源配置功能難以得到充分發揮。資本市場要健康穩定發展,離不開良好的信息傳播環境。凈化股市信息傳播環境,治理謠言,監管部門要及時亮劍,彰顯法治精神。
《證券法》第七十八條規定,禁止國家工作人員、傳播媒介從業人員和有關人員編造、傳播虛假信息,擾亂證券市場?!缎谭ā返谝话侔耸粭l規定,編造并且傳播影響證券交易的虛假信息,擾亂證券交易市場,造成嚴重后果的,處五年以下有期徒刑或者拘役,并處或者單處違法所得一倍以上五倍以下罰金;情節特別嚴重的,處五年以上十年以下有期徒刑,并處違法所得一倍以上五倍以下罰金。
編造股市謠言是一種可能觸犯刑法的行為,但在中國資本市場二十多年的發展歷程中,“以刑治謠”的案例少之又少,這不能不說是一大缺憾,也是造成謠言橫行、市場見怪不怪的重要原因之一。
凈化股市輿論環境,要進一步細化相關法律規定,增強可操作性。避免讓法律成為“睡美人”。當前,需要深挖幾起典型案例,這樣才能讓造謠者付出刻骨銘心的代價,對以身試法者形成震懾,使其望而卻步。
對虛假信息中涉及的當事主體來說,有義務對不實信息或惡意謠言第一時間做出回應,發布權威信息,讓謠言止于公開、止于透明。上市公司、中介機構、監管部門等主體,一方面要加強主動信息披露,從根本上鏟除虛假信息滋生的土壤,另一方面也要加強對網絡信息的主動監測,提高處置虛假信息的反應速度。各類媒體平臺,特別是自媒體用戶要恪守職業操守和人格素養,加強把關,避免淪為虛假信息的傳聲筒。另外,對于投資者特別是中小投資者來說,重要的是要提高對信息的分析辨別能力,尤其是要清醒認識到資本市場信息背后千絲萬縷的利益關系,堅持獨立思考,拒絕盲目輕信,避免掉進各種虛假信息的“陷阱”里。這既是維護證券市場正常秩序重要的一環,也是投資者自我保護的必修課。
(作者單位:豐臺區金融服務辦公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