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磊明
近日,工信部印發了《關于促進化工園區規范發展的指導意見》。意見提出,要根據城鄉規劃、土地利用規劃,結合生態區域保護規劃和環境保護規劃要求,科學制定園區發展總體規劃,并從項目管理、安全管理、綠色發展、兩化深度融合、配套服務五個方面提出了具體要求和實施舉措。
自上世紀90年代初我國一些省市開始興建化工園區以來,2000年后化工園區建設速度明顯加快。截至2014年底,全國重點化工園區或以石油和化工為主導產業的工業園區共有381家。其中,國家級化工園區(包括國家級經濟技術開發區、國家級高新技術產業開發區)共有42家,省級化工園區221家,地市級化工園區118家。
眾多城市深陷“化工圍城”
2005年11月,吉林石化公司雙苯廠一車間發生爆炸,引發松花江重大水污染事件;2013年11月,青島東黃輸油管道泄漏原油進入市政排水暗渠,遇火花發生爆炸,造成62人死亡、136人受傷;2014年4月,蘭州石化一條管道發生原油泄漏污染了供水企業的自流溝,導致自來水笨超標事件;2015年8月,天津濱海新區危化品堆垛發生火災,在撲救過程中發生爆炸……安全事故和污染事件頻發,迫使中國的化工園區不得不重新考慮該如何同城市和諧相處。
去年剛剛發生的“8·12”爆炸事故發人深省,折射出“化工圍城”之痛。天津作為北方最大的港口城市,化工產業一直是天津八大支柱產業之一。早在2011年,天津濱海新區已經成為國內最大的煉化一體化基地之一,也是華北地區最大的煉油及深加工基地。根據濱海新區政府網站上數據,2015年,石油化工產值規模達到4500億元,占新區工業的19%左右。到2020年,產值規模將達到12000億元,占新區工業的29%左右。
化工行業產值高、稅收多,是GDP及財政收入的重要來源,一直以來都是各地爭搶的“香餑餑”,正所謂“化工一咳嗽、經濟就感冒”。根據《中國石化2014年年報》,化工行業已成為我國經濟發展的重要支柱。2014年,我國石油化工行業產值達13萬億元人民幣,位居世界第二;利潤總額達7390.2億元,占全國規模工業利潤總額的13.1%;上繳稅金8810.6億元,占全國規模工業稅金總額的20.8%。但化工行業在帶動經濟發展的同時,也帶來了一系列環保、安全隱患。陷入“化工圍城”困境的城市何止吉林、青島、天津,江蘇南京、甘肅蘭州、山東淄博、江蘇如皋、寧夏中衛等眾多城市也深受其苦。
化工“搬遷之路”漫漫
在過去的半個多世紀中,中國的化工企業布局有著依水而建的原則,在沿江、沿河地帶,各種化工項目星羅棋布。國家環保部此前排查顯示,全國約81%的化工石化建設項目布設在江河水域、人口密集區等環境敏感區域。根據發改委印發的《石化產業規劃布局方案》,到2025年煉油、乙烯、芳烴生產加工能力將分別達到85000萬噸、5000萬噸和4000萬噸。
很多城市也在嘗試打破“化工圍城”的困局。2014年2月,南京市委常委會舉行生態文明建設調研會,決定用十年時間,在化工企業集中的金陵石化及周邊、大廠地區等實施大規模的企業搬遷工作,還明確了具體的時間表和路線圖,全面啟動南鋼、梅鋼、金陵石化等重點企業搬遷項目建設。但計劃實施以來,雖然已經動遷了不少中小型企業,但大型企業如金陵石化、南化集團、揚子石化等,由于搬遷成本、員工安置等問題陷入困境。
突圍之路困難重重,主要是三方面的因素制約:一是石化企業很多是總部統一管理的央企,并不受地方政府的直接管控和約束;二是化工企業搬遷需要很大的資金投入,職工安置、搬遷費用來源不明;三是搬向何處和哪兒來接收也是必須面臨的現實問題。
解決之道
“化工圍城”是中國城市化“高歌猛進”與化工布局缺乏長遠規劃共同作用的結果。要從根本上破解“化工圍城”的困境,國家必須對所有的化工項目統籌規劃,全面實施戰略環評,對化工項目的選址進行嚴格評估并審核。2015年10月,時任環保部副部長潘岳在京津冀、長三角、珠三角三大地區戰略環境評價項目啟動會上強調,根據嚴守空間紅線、總量紅線、準入紅線“三條鐵線”的要求,環保部啟動對京津冀等三大地區進行戰略環境影響評價。環保部目前也在對河北等16個省區市的化工園區涉危涉化重點建設項目開展環評專項檢查。
要解決“化工圍城”的現實威脅,最直接的舉措便是項目搬遷。天津爆炸事故發生后,工信部計劃推進上千家化工企業搬遷,涉及搬遷費用大約4000億元。對于資金來源,工信部部長苗圩表示,“下一步將進一步分析,通過級差地租,退二進三解決一部分,地方政府、企業解決一部分,中央政府也給一點必要的支持,特別是中西部經濟欠發達地區,推動搬遷改造徹底解決企業轉型升級,減少污染,減少排放。”但是化工項目絕不能一搬了之,要充分考慮接受地的承受能力和環境容量,妥善做好職工安置工作。
另外,隨著公眾環保意識的不斷提高,引導公眾有效參與到化工項目的選址、決策、運營中來,應成為政府監管的有力補充。為此,要完善公眾參與的制度和機制,從法律法規層面明確公眾參與的地位。加強化工項目信息公開,讓居民知道、理解其環境安全性和潛在的風險。通過論證會、聽證會、宣教活動等形式獲取居民的支持。
(作者單位:賽迪方略園區經濟研究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