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道今
2016年是“十三五”開局之年。隨著非首都功能疏解、首都核心功能強化、高精尖經濟結構構建、京津冀協同發展等區域重大發展戰略深入實施,作為首都的核心功能性產業,文化創意產業在經歷“十二五”時期的良好發展后,在世情、國情、市情發生深刻變化的新時期,也面臨新的戰略選擇。
新起點
作為首都北京的核心功能性產業,“十二五”的良好發展,使得首都文創產業取得了令人矚目的成就,站在一個新的更高的起點上。文化創意產業在首都“四個中心”定位下的核心功能性產業地位提升。“十二五”時期,首都文化創意產業增加值與收入增幅呈現較大波動,在初期和中期增速平緩,到2014年,出現新的放量增長拐點,產業規模總量提高到新的歷史水平。文創產業增加值從2010年的1697.7億元增加到2014年的2826.3億元,占全市GDP比重從2010年12.3%提高到2014年的13.2%。2015年1-9月,在經濟下行壓力下,文創產業增加值仍然實現了13%的增長速度。
文化創意產業在經濟新常態下的創新驅動、消費驅動作用增強。“十二五”時期,創新驅動、消費驅動成為經濟發展的主要驅動力。創新創業特征顯著的軟件互聯網行業成為主力,2014年,全市規模以上軟件互聯網行業實現收入4346.6億元,占文創產業的39.4%,比2010年收入比重提高一個百分點,成為帶動文化創意產業發展的主要動力。文化消費類行業收入比重不斷提高,2014年文化休閑娛樂業實現收入達到972.2億元,占比達8.8%,比2010年提高一個百分點;藝術品交易行業實現收入973.6億元,占比達8.8%,比2010年提高了4.2個百分點。
文化創意產業在首都“高精尖”經濟結構構建中的產業發展水平不斷提高。“十二五”時期,文創產業高端、高效、高質量、高水平的產業特點更加鮮明,成為支撐首都“高精尖”經濟結構構建的重要領域。2014年,文創產業的產業密度達到1702萬元/平方公里,遠高于2010年1034萬/平方公里的水平。文創產業實現利潤從2010年的429.8億元增加到2013年的776.3億元,年均增長22%。
文化創意產業在社會主義先進文化之都構建中的增長動力更加強勁。“十二五”時期,國家提出文化大發展大繁榮戰略,北京市加快構建社會主義先進文化之都。國家與北京市出臺若干高含金量的文化創意產業相關促進政策,首都文化創意產業投資、消費和出口勢頭良好。文化創意產業投資全面放量,2011年至2014年產業固定資產投資累計達1167.9億元,2015年文創產業固定資產投資穩中有增,共計完成投資353億元,同比增長9.2%;社會資本投資踴躍,截至2015年上半年,“新三板”市場掛牌的文創企業中,北京轄區達到16家,占全國同行業掛牌企業總數的43%。文化消費持續增長,城鄉居民文化用品及服務消費從2010年的1873元增長到2014年的3164元,增幅達70%。文化貿易快速增長,2014年,全市文化貿易再創新高,進出口總額達41.8億元,同比增長18.3%。
文化創意產業在全市主體功能區戰略實施推進中集約化發展特征更加明顯。“十二五”時期,文化創意產業向核心區和拓展區集中,截至2013年,東城、西城、海淀、朝陽四城區規模以上文創單位數量、收入、從業人員、資產總額占比全市比重均超過80%以上,成為文化創意產業的主要承載區域。“十二五”時期全市規劃建設文化創意產業功能區,至2014年底,20個功能區內共有文創產業法人單位7.4萬家,占全市文創法人單位數量的50.8%,全年實現收入9422.4億元,占全市文創法人單位總收入的67.3%。
新形勢
從國際層面看,世界主要發達國家均將創新和創意作為經濟復蘇的發動機。世界知識產權組織發布的數據顯示,2013年,全球文化產業增加值占GDP的比重平均為5.26%,約3/4的經濟體在4.0%~6.5%之間。未來一段時期,加快文化產業發展仍是世界主要經濟體的重大戰略選擇,新一輪的國際貿易屏障建立在文化的基礎上,國家間文化創意產業競爭將更為激烈。在新的發展時期,中國必須不斷提升國家文化軟實力和競爭力,在新一輪的國際競爭中保持發展優勢。北京作為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先進文化之都,一方面,需背負起傳承創新東方文化、塑造傳播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重要使命,另一方面,需積極參與及應對國際競爭,推動中華文化輸出,提升中華文化影響力。
從國家層面看,國家將深入貫徹推進文化產業發展成為國家戰略性支柱產業的目標,全國推進文化大發展大繁榮的政策力度更大。尤其是在中國經濟進入新常態后,文創產業的先導性、融合性、引領性和帶動性的產業屬性,決定了其將成為創新驅動的主導、消費貢獻的主力,文創產業必將呈現逆常態速度、非常態創新、超常態融合的發展態勢。北京作為全國文化中心,一方面,必須深化改革加大創新,加快文化產業發展,發揮對全國文化發展繁榮的示范帶動效應。另一方面,在未來全國持續推進文化大發展繁榮發展進程中,各兄弟省市也將加快其發展步伐,北京也需要積極應對國內各區域文化產業競爭。
從區域層面看,“十三五”時期,北京市區域戰略導向及發展模式發生了重大改變,全面落實“四個中心”戰略定位,努力建設國際一流和諧宜居之都,深入推進非首都功能疏解與京津冀協同發展,加快構建“高精尖”經濟結構,大力發展綠色經濟、知識經濟、服務經濟。在此階段,作為全國文化中心的北京必須加快推進“文化創新”與“科技創新”雙輪驅動戰略,一方面,將大力發展文化創意產業成為全市產業結構調整升級和科學發展的重要引擎、關鍵抓手和核心路徑。另一方面,也要結合首都總體戰略部署,推動文化創意產業轉型升級與提質增效。
從產業層面看,娛樂型、智力型、發展型文化消費逐漸成為人們生活的重要組成部分,呈現出強勁增長態勢。未來的文化消費還將持續放量,將帶動首都文化創意產品及服務供給的快速增長。同時,移動網絡科技、數字交互技術、電子芯片、大數據、可穿戴技術、3D打印等新技術、新知識和新渠道的快速發展,催生了以數字娛樂、移動媒體、動漫游戲、數字設計等為代表,以高新技術為依托,以數字內容為主體,以自主知識產權為核心的新興文化產業,為首都文化創意產業提供更為廣闊的發展空間,推動文化創意產業跨越式發展。
新理念
未來首都文創產業發展要想有新的突破,首先要樹立新的發展理念:強調內涵式增長與跨越式發展。處理好增量與發展的關系,走內涵式增長之路,突出文化創意產業的文化屬性與產業屬性,以文化符號價值與產業經濟效益作為文化創意產業領域騰退或培育、轉型或升級選擇的標準,整體推進產業“瘦身健體”,優化文化創意產業體系,轉變發展模式,以人才、科技、制度等高端要素替代傳統土地、資本、勞動力等傳統要素,同步實現規模的擴張與質量的提升,同步推進做大做強與大眾創業、萬眾創新,實現產業發展跨越。
強調市場配置資源與政府引領發展。一方面深化文化體制改革,充分發揮市場配置資源的決定性作用,建立健全現代文化市場體系。另一方面,充分發揮政府引領作用,把握導向、加強監管、創造公平市場環境。
強調區內梯次分工與外部輻射擴展。推動不同主體功能區形成差異化的分工及梯次化的發展格局,在注重發揮文創產業輻射帶動作用的同時,更加注重集約化發展。加快推進京津冀文創產業協同發展,在京津冀版圖上,重新布局產業鏈條,推動資源和市場的多向流動。同時,加快國際化進程,加快推動文化“走出去”,提升產業國際競爭力和文化影響力。
強調短期調整優化與長期轉型升級。短期內著重于調整優化,產業領域必須有進有退、促進手段必須有增有減。長期則著重轉型升級,從傳統要素驅動向創新驅動、消費驅動轉型。
新戰略
從產業發展的宏觀層面看,首都文創產業愈發需要對重點領域的發展分類促進。首當其沖的是形成文化內容領域的“北京觀念”。改革創新,優化升級文化藝術、廣播影視、新聞出版文化內容行業。通過鼓勵精品和原創制作、完善演藝服務體系,拓展文化演藝消費等手段促進文化藝術領域發展。通過深化新聞出版業體制改革,加快數字出版業發展、擴大版權消費等措施推進新聞出版業發展。通過鼓勵市場化改革創新、推動產業數字化轉型、拓展影視市場消費鏈環節等策略加快廣播影視業發展。通過文化內容行業的優化升級,不斷推出文化內容精品,打造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和實現“中國夢”的“北京觀念”。
塑造創意服務領域的“北京創意”品牌同樣關鍵。北京需要聚焦要素,壯大廣告會展、設計創意行業規模,提升創意行業服務能力。通過發展新興廣告業務、吸引行業高端要素匯、提升會展業發展水平等,提升廣告會展發展能級。通過搭建設計創新平、完善設計人才體系、培育設計創意消費需求等,全面提升設計產業水平。在不斷壯大廣告會展、設計服務領域發展規模及發展水平基礎上,打造廣告會展、設計創意領域的“北京創意”、“北京設計”品牌。
在此基礎上,還須確立文化交易領域的“北京價格”。著力推進拍賣行業的品牌建設,打造國際藝術品拍賣領域的“北京價格”。規范藝術品交易市場,健全交易服務體系,創新交易模式,推動藝術品交易電商化和金融化,豐富藝術品生產創作,促進藝術品的消費擴張。
進而打造形成“文化創意+”的發展格局。強化文化與科技融合發展,提升文化創意產業的科技化水平。推進文化與制造業、數字內容產業、旅游業、都市農業、體育產業、人居環境建設的融合,結合首都資源稟賦和產業優勢,加強文化創意與商業、金融、教育培訓等首都優勢產業領域的融合發展。
從產業發展的內生動力看,已經到了文創產業動力轉換的重要節點。最直接的切入點是提升文化消費的驅動力,建立充分滿足居民個性化、多樣化文化需求的供給體系,充分銜接文化產業供需市場,制定實施有效促進文化消費的舉措,制造文化消費的“北京熱點”,提升消費驅動力。
同步增強社會投資的支撐力。充分發揮市場配置資源的決定性作用,鼓勵社會資本投資文化領域,增強社會投資推動力,形成大眾創業、萬眾創新的“北京創業”模式,實現文化領域的政府投資引導、社會投資驅動的局面。
并加大外向市場的帶動力。搭建文化貿易促進體系,建立通暢的對外貿易渠道,爭取更多的文化服務貿易先行先試政策,大力推動文化產品及服務“走出去”,做大文化服務外包市場,形成文化產品及服務“走出去”的“北京模式”,增強外向市場帶動力。
從區域產業的分工協作看,文創產業在首都的產業分布中還需要實現錯位差異發展。文化資源最為集中的城六區亟需提質增效。立足新時期首都功能核心區、城市功能拓展區功能定位,統籌考慮人口疏解及資源承載力,推進文化創意產業的提質增效,按照非首都功能疏解的整體戰略部署,有序引導部分文化資源外遷,更新產業準入標準,嚴控產業增量,優化資源存量,提升發展水平。
各郊區縣則應各自做大做強。立足新時期城市發展新區、生態涵養區的功能,有序承接城六區疏解資源,推動通州、順義、大興以及昌平、房山平原區域優化產業增量,積極盤活存量,擴大產業規模,提升發展質量。推動門頭溝、懷柔、平谷、密云、延慶以及昌平、房山山區因地制宜,大力發展特色文化創意產業。
功能區作為承載不同文創產業業態的載體,還有待提升能級。通過提升文化創意產業功能區創新發展基礎,集聚產業發展要素,推進主導產業發展,強化功能區品牌塑造,創新功能區管理機制,完善功能區政策體系,加大社會服務保障,打造綜合服務平臺等措施,夯實基礎,提升功能,加快文化創意產業功能區的差異化、特色化建設與發展,支撐全市文化創意產業的發展跨越。
若再延伸到京津冀,文創產業也要突出協同發展。以謀求京津冀地區文化創意產業共同發展為目標,立足三地各自比較優勢、現代文化產業分工要求和區域文化優勢互補和共建共享原則,以優化區域分工和產業布局為重點,重構文化創意產業鏈條,推進要素資源的多向流動,推動文化消費市場一體化進程,理順體制機制,完善促進政策,搭建共建共享的產業促進平臺,推進區域文化產業融合和資源共享,實現三地優勢互補、良性互動、協同發展。
(作者單位:投資北京投資顧問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