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佳艷
連續三年,互聯網金融都是“兩會”中的熱點議題。2014年,“互聯網金融”首次被寫進政府工作報告,國務院總理李克強提到:“促進互聯網金融健康發展”。2015年政府工作報告中,總理用“異軍突起”來評價互聯網金融的發展,并繼續提出“促進互聯網金融健康發展”。2016年兩會,風向標轉變,李克強總理提出“規范發展互聯網金融,整頓規范金融秩序,嚴厲打擊金融詐騙、非法集資。”
業內人士評價:相對于2014年的 “促進” 發展、2015年的“健康”發展,今年政府工作報告中 “規范” 發展的提法表明,隨著互聯網金融業態逐漸走向成熟,政府部門對互聯網金融的態度,也從 “該不該進行監管” 到 “如何科學適度監管”,最后落地為 “如何完善具體的監管制度”。
互聯網金融規范發展已具備
法治雛形
在今年的政府工作報告中,規范發展互聯網金融被列入“2016 年重點工作”,并強調要“扎緊制度籠子,整頓規范金融秩序,嚴厲打擊金融詐騙、非法集資和證券期貨領域的違法犯罪活動,堅決守住不發生系統性區域性風險的底線。”
全國人大代表、中國人民銀行副行長陳雨露也在“兩會”上表示,在金融創新過程中,受到各種復雜因素影響,發生系統性區域性風險的可能性也增大,而這些復雜因素主要源自互聯網金融、影子銀行業務等新業態發展中存在的風險隱患。“監管部門今年將開展對互聯網金融的專項整治”。
對于互聯網金融這一新興業態,官方的總基調一直是鼓勵和包容,而不是視為洪水猛獸盲目打壓。同時在監管方式上也沒有簡單依托傳統的“九龍治水”,而是突出“協調”,體現出一種創新務實的摸索精神。
2014年2月,原央行副行長劉士余在《清華金融評論》撰文《秉承包容與創新的理念正確處理互聯網金融發展與監管的關系》,文章在描述互聯網金融三個發展階段時指出,“2013年被稱為‘互聯網金融元年,是互聯網金融得到迅猛發展的一年。從這一年開始,P2P 網絡借貸平臺快速發展,以“天使匯”、“原始會”等為代表的眾籌融資平臺開始起步,第一家專業網絡保險公司獲批,一些銀行、券商也以互聯網為依托,對業務模式進行重組改造,加速建設線上創新型平臺。同時,政府部門也開始關注互聯網金融的規范發展問題。”
如果把2013、2014年算作互聯網金融的野蠻生長年的話,2015年則既是互聯網金融監管元年,也是風險事件叢生的一年。來自第三方市場研究機構的數據顯示,2015年P2P網貸市場交易規模9823.04億元,比2014年增長了288.57%,互聯網眾籌平臺365家,其中2015年全年上線的平臺有168家。但另一方面,互聯網金融行業也首次直面信任危機——截至2015年12月,國內共有1302家P2P平臺死亡,668家跑路。
伴隨著風險事件連續爆發,監管亦層層加碼。
2015年7月18日,央行等十部委聯合印發《關于促進互聯網金融健康發展的指導意見》,首次明確了互聯網金融的邊界、業務規則和監管責任,被視作互聯網金融“基本法”。《指導意見》指出互聯網金融是傳統金融機構與互聯網企業利用互聯網技術和信息通信技術實現資金融通、支付、投資和信息中介服務的新型金融業務模式,明確互聯網金融的主要業態包括互聯網支付、網絡借貸、股權眾籌融資、互聯網基金銷售、互聯網保險、互聯網信托和互聯網消費金融等。《指導意見》還首度明確了監管職責劃分:中國人民銀行負責互聯網支付業務的監督管理;中國銀監會負責包括個體網絡借貸和網絡小額貸款在內的網絡借貸以及互聯網信托和互聯網消費金融的監督管理;中國證監會負責股權眾籌融資和互聯網基金銷售的監督管理;中國保監會負責互聯網保險的監督管理。
2015年8月6日,《最高人民法院關于審理民間借貸案件適用法律若干問題的規定》正式發布,其第22條明確“借貸雙方通過網絡貸款平臺形成借貸關系,網絡貸款平臺的提供者僅提供媒介服務,當事人請求其承擔擔保責任的,人民法院不予支持”,使得P2P平臺的中介地位得到了司法上的承認。
以此為背景,業內人士認為,透過今年全國“兩會”政府工作報告提出的“規范發展互聯網金融”,能夠清晰看到兩條主線。一是發展才是硬道理,“互聯網+金融”無疑有助金融行業繼續深化推進供給側結構性改革,因此政府支持互聯網金融發展立場仍然毫不動搖。二是互聯網金融的發展,必須是在規范的法治大環境中。這包含了國家為互聯網金融這個“新生兒”做了三個方面的工作,首先是促進發展、適時監管的立法準備已基本就緒;其次是自上而下的行政監管體系已基本成型;再次是包括準入門檻的牌照發放等監管運行程序已基本確定。相較于前兩年而言,今年的“規范”體現出了法治雛形。
如何完善具體的監管制度
毋庸諱言,對于新興行業,監管總是滯后的,政府也需要學習、完善自身的監管能力,以構建適應技術趨勢和行業發展規律的監管體系和規則。誠如光大證券銀行業分析師王劍所言:“監管必須是滯后的,‘先讓子彈飛一會兒,否則就管死了。”
自2015年7月18日央行等十部委聯合發布互聯網金融行業“基本法”,明確了互聯網金融監管的頂層設計和框架安排以來,業內一直期待著監管細則的落地。2016年2月4日,國務院公布了《關于進一步做好防范和處置非法集資工作的意見》。《意見》第十八條指出,盡快出臺P2P網絡借貸、股權眾籌融資等監管規則,促進互聯網金融規范發展
2016年3月12日,央行行長周小川在“一行三會”記者會上表示,互聯網金融發展很快。“有些方面表現挺好的,失敗率比較高、導致跑路的主要是P2P網貸這個環節,這些還都是新生事物,大家都希望加強監管,但究竟行業應該是什么樣的規矩,怎么樣監管還正在探索之中。”
目前,網貸監管細則尚未出臺,但行業協會的規范化發展已提前展開。即將掛牌成立的中國互聯網金融協會3月10日公布了《互聯網金融信息披露規范(初稿)》要求,P2P從業機構每天更新至少涉及交易總額、交易總筆數、借款人數量、投資人數量、人均累計借款額度等21項平臺運營信息。
應當怎樣規范互聯網金融,實現規范發展?規范二字應當如何落地才會擲地有聲?從“兩會”的提案中不難發現,以資質審核確立進入門檻、明確退出機制、強化風控、正本清源是主導性意見。
“從‘兩會傳遞的信息看,互聯網金融進入了規范發展的新階段,也符合我們之前的判斷。互聯網金融一定要回歸金融本質,監管部門應當對互聯網金融的從業者和投資者都設立相應‘門檻。”螞蟻金服研究院副院長李振華建議,監管部門應要求互聯網金融機構加強信息披露,不能籠統地將自己的項目稱為“投資產品”。而要以“集合資金信托計劃”“貸款”“貨幣基金”“券商資管計劃”等規范的法律關系進行產品命名。
人人貸聯合創始人楊一夫撰文指出:對互聯網金融規范管理的一個終極“捷徑”是,引導網貸平臺重新思考網貸或者互聯網金融的本質,強化行業自律意識。時下,互聯網金融的快速發展也伴生了諸多偏離互聯網金融本質的現象。部分互聯網金融平臺趨利意識嚴重,忘記了作為信息服務中介應該承擔的對借貸雙方進行信息交互、借貸撮合等普惠價值的使命。互聯網解決的是邊際成本問題,那么就應該去努力發揮互聯網所獨有的優勢,將金融服務更有效率的進行匹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