歐陽軍
走進湖南馬王堆漢墓博物館,你會被出土的精美漆器所吸引,它們在陰暗潮濕的地下埋藏了兩千多年,卻依然熠熠生輝、光彩奪目。這些漆器是用中國特產的生漆涂刷加工的。生漆是漆樹的分泌物,它形成的漆膜堅硬光亮,耐熱耐水耐油,抗腐蝕性極好,直到現在,人們還把生漆稱為“涂料之王”。
我國是世界油漆技術的發祥地之一。從文獻記載上看,遠在四千多年前的虞夏時代,我國就已經開始出現漆器。《韓非子》提到,舜和禹最先發明漆器,用作食器和祭器。從考古發掘來看,早在七千多年前的新石器時代,我國就已出現了油漆技術的萌芽。浙江余姚河姆渡遺址出土了一件朱漆木碗,江蘇吳江梅堰遺址出土了用油漆彩繪的陶器,就是兩件最早的漆器實物。
春秋戰國時期,漆樹已經作為重要的經濟作物來栽培,《詩經》中就曾多處提到漆樹。這時還出現了國家經營的漆林,派有專門的官員管理。戰國時代著名思想家莊子就作過漆園吏。油漆技術也有重大的進步,人們開始認識到漆膜的防腐保護性能。《周禮·考工記》記載:“漆也者,以為受霜露也。”油漆的用途大大擴展了,除了食器和祭器以外,車輛、樂器、棺槨和一些日用品也開始用油漆來涂飾,除了木胎漆器以外,皮胎和夾纻胎(即用麻布作胎)漆器也出現了。
油漆技術的一項重大突破就是桐油的使用。桐油是我國特產的一種干性植物油,是從桐樹的種子中榨出來的。據研究,早在戰國時期,油漆工匠就掌握了桐油的制法,并創造性地把桐油加入到生漆中,得到了混合涂料。一些出土漆器上的纖細花紋,就是用桐油配上各種彩色顏料繪成的。直到近代,人們仍然把桐油加入漆中,既可改善性能,增加光澤度,又可降低
成本。
秦漢時代是油漆業和油漆技術大發展的時期,在四川一帶還建立了大規模的官營漆器工場。秦漢油漆技術最突出的成就是發明了“蔭室”。所謂蔭室,是生產漆器的一種專用房間,房中必須保持潮濕和溫暖。蔭室是符合生漆成膜的科學道理的。現代科學研究表明,生漆在較高的濕度(相對濕度70%—80%)下氧化成膜,得到的漆膜質量最好,干燥最快,又不易出現裂紋。
漆器一般都要上幾道漆,下道漆要等上道漆干透后才能上,因而整個生產周期很長。為了加快漆膜的干燥,縮短生產周期,古代工匠發明了化學催干劑。他們在生漆和桐油中分別加入少量蛋清和密陀僧(含氧化鉛)或土子(含二氧化錳),可以有效地促進高聚物薄膜的形成和干燥。
自秦漢以后,油漆技術已經基本成熟,人們開始在底胎和面漆兩方面進行改革,創制出一系列獨特的新產品。在魏晉南北朝時期,人們發明了夾纻脫胎法,用來造佛像:先塑出泥胎,再在外面黏貼上麻布,在麻布上涂漆和彩繪,等油漆干了,再把泥胎用水沖出來,就造成了中空的漆佛像。這種佛像十分輕巧,一丈多高的佛像,一個人就能輕易舉起來;它還特別耐久,譬如日本至今還完好地保存著唐代著名的鑒真和尚的夾纻塑像呢!
明代在南京設立了官營的漆樹園和桐樹園,還在北京果園廠創建了官營的油漆工場,專門生產御用漆器。這時還產生了有關油漆技術的專門著作。浙江新安的民間漆工黃成精通油漆技術,他搜集整理了前人的論著,結合自己多年的實踐經驗,寫出了著名的油漆技術專著《髹飾錄》。這是我國現存最早的一部油漆技術專著,是明以前油漆技術的總結,直到現在仍有重要的參考價值。
我國的漆器和油漆技術很早就流傳到國外。朝鮮曾經發掘出大批漢代蜀郡和廣漢郡生產的漆器,日本皇室至今還收藏著隋唐時代的中國漆器,蒙古也出土過漢代的漆器。事實證明,朝鮮、日本、蒙古、緬甸、印度、泰國、越南等鄰國,都在宋代以前就從我國傳入漆器和油漆技術,并且都逐漸形成了具有自己民族特色的漆器業。我國漆器還經阿拉伯國家西傳到歐洲大陸,引起了歐洲人的極大興趣,他們紛紛從事研究和仿制活動,自十七、十八世紀以來,法國、德國、意大利等國先后仿制成功,發展起了漆器業。我國特產的桐油也在十六世紀傳入歐洲,歐洲人是在十三世紀經意大利旅行家馬可·波羅的介紹才第一次知道了桐油,此后歐洲各國一直大量進口中國桐油,直到二十世紀初,美國等國移植桐油成功,才開始逐漸取代了中國桐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