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捷
摘 要:對天津市三北防護林體系五期工程區概況進行了介紹,結合實際對工程建設的重要意義進行了分析,為全市造林綠化工作奠定了理論基礎。
關鍵詞:三北防護林;五期工程;概況;意義
中圖分類號:S727.24 文獻標識碼:A DOI 編碼:10.3969/j.issn.1006-6500.2016.04.034
Abstract: The five phase of the Three North Shelterbelt Engineering of Tianjin was introduced, and the significance of engineering construction was analyzed, it has laid a theoretical foundation for the city's forestation work.
Key words: Three North Shelterbelt Project; phase five; survey; singnificance
1 三北防護林工程背景
1978年黨中央、國務院針對三北地區日益惡化的生態環境,從促進社會經濟可持續發展的高度出發,決定在我國西北、華北、東北西部實施三北防護林體系建設工程。1986—1995年,天津市編制實施了三北防護林體系建設二期工程,工程建設范圍為全市所有十二個涉農區縣; 1996—2000年,編制實施了三北三期工程,工程建設范圍為全市所有十二個涉農區縣; 2001—2010年,編制實施了三北四期工程,工程建設規劃范圍為寶坻、武清、寧河、靜海、東麗、津南、西青、北辰等八個區縣,2006年開始又將寧河、靜海、東麗、津南劃入沿海防護林工程區建設范圍。
三北五期工程2011年正式啟動,目前天津市三北五期工程(2011—2020年)范圍包括寶坻、武清、西青、北辰等4個區,規劃造林1萬 hm2,其中防護林8 064 hm2,用材林1 736 hm2,經濟林200 hm2。防護林中,防風固沙林2 603 hm2;農田防護林5 461 hm2,全部是平原地區人工植苗造林。2011—2015年規劃造林6 690 hm2,其中:喬木6 432 hm2頃,灌木258 hm2。2011年規劃造林1 832 hm2,2012年規劃造林1 501 hm2,2013年規劃造林1 348 hm2,2014年規劃造林1 055 hm2,2015年規劃造林954 hm2。2016—2020年規劃造林3 310 hm2,其中:喬木3 213 hm2,灌木97 hm2。
三北五期工程的前五年,與“十二五”規劃在時間上相契合,與京津冀協同發展機遇疊加。這期間,天津市按照習近平總書記來天津考察時提出的要求,啟動了美麗天津建設工程,并將“四清一綠”(清新空氣、清水河道、清潔村莊、清潔社區、綠化美化)納入天津市一號工程。通過實施“一環、兩河、七園”等市級重點造林工程(一環是指外環線外側綠化、兩河是指獨流減河和永定新河綠化、七園是指七個郊野公園),有力地促進了三北防護林體系建設工程,豐富了三北工程的建設內容,特別是通過郊野公園建設以及小城鎮綠化建設等工程,使民生林業在三北防護林工程建設過程中得以充分體現。
天津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視三北防護林體系工程建設,近年來,先后出臺了一系列促進三北工程建設相關政策。在市政府批準的《2011—2015年天津市造林綠化規劃》中,確定了林業用地政策、造林補助政策、林木管護政策、種苗扶持政策以及林下經濟政策等,特別是天津市在全國率先劃定了生態建設保護紅線,為三北防護林建設在造林用地以及林地保護等方面提供了法律保障。
2 工程區范圍及基本情況
2.1 工程區區域范圍
天津市地處華北平原的東北部,北依燕山,東臨渤海,位于北緯38°34′至40°15′,東經116°43′至118°04′之間。三北防護林體系建設五期工程規劃區域包括寶坻區、武清區、西青區、北辰區4個區,規劃區總面積389 567 hm2。
2.2 自然地理條件
地貌類型:建設區域地貌類型有平原、洼地,絕大部分海拔在20 m以下,呈現出西北高東南低的特征,區域內河流縱橫,坑、塘、洼、淀星羅棋布。
氣候:屬暖溫帶半濕潤大陸性氣候,春季干旱多風,夏季炎熱多雨,秋季晴朗氣爽,冬季寒冷干燥。年均溫11 ℃,≥10 ℃以上有效積溫4 000~4 300 ℃,全年無霜期185 d左右。年均降水量為600 mm左右,全年日照時數為2 770 h。
土壤:建設區的土地是在深厚沉積物上發育的土壤,主要有潮土、沼澤土等。
植被:植物區系以華北區系為主,以菊科、禾本科、豆科和薔薇科的種類最多,其次是百合科、莎草科、傘形科、毛茛科、十字花科及石竹科。草本植物種類多于木本植物。
水文:建設區河流眾多,素有九河下梢之稱。流經的主要河流有海河、北運河、子牙河、大清河、永定河、薊運河、獨流減河、潮白河、青龍灣河等。近些年由于連年干旱,加之上游節節攔蓄,地上水出現危機,有時竟成季節性河流。
2.3 社會經濟條件
天津是我國北方最大的沿海開放城市和環渤海的中心,正在努力建設北方經濟中心。2014年天津市常住人口1 516.8萬人,其中戶籍人口1 016.7萬人。天津市轄16個區、縣,其中有農業的區縣有10個。2014年,全市實現地區生產總值(GDP)15 726.9億元,人均生產總值達到15.5萬元,全市一般公共財政收入2 390.4億元。
2.4 林業資源條件
三北防護林體系建設五期工程區有林地面積為64 067 hm2,其中:林分53 448.4 hm2,經濟林10 618.7 hm2;灌木林地767.7 hm2;四旁折算面積12 388.4 hm2;疏林地20.2 hm2,未成林造林地2 439.2 hm2,苗圃地969.9 hm2,無立木林地69.5 hm2,宜林地10 853 hm2;森林覆蓋率為16.45%,林木綠化率為19.87%。
工程區現有林木總蓄積547.7萬m3,其中防護林蓄積458.1萬m3,用材林蓄積87.3萬m3,特用林蓄積2.3萬m3。
3 工程建設方針與思路
按照京津冀協同發展國家戰略和《美麗天津建設綱要》的要求,結合國家開發銀行貸款實施國家儲備林基地建設,貫穿“大綠、大美、大生態”的理念。圍繞道路、河道、城、鎮、村、濕地和郊野公園,實施大規模造林綠化,使天津市林地面積顯著增加,林木空間布局趨于合理,林種結構進一步優化,生態環境進一步改善,城鄉居民擁有更多綠色生活空間,為實現美麗天津建設目標和天津市經濟社會全面協調可持續發展提供生態保障。到2020年,在天津市三北工程區建成帶、片、網結合的三北防護林體系,為區域經濟社會協調發展奠定良好的生態基礎,為改善城鄉居民居住環境做出貢獻。
3.1 建設方針和理念
(1)突出生態林業建設,發揮林地的水源涵養、水土保持、防風固沙、護岸護路等功能,高標準構筑森林生態系統,構建綠色生態屏障。
(2)豐富三北民生林業建設內容,突出郊野公園和城市綠道系統建設,為市民提供以森林為主體的多種生態產品。
(3)加強經濟林建設,突出林地的生產經營等功能,積極培育林下種植、養殖等產業,大力發展林下經濟。
3.2 工程建設的重要意義
天津市三北防護林體系建設意義重大。首先,由于天津所處的生態區位非常重要,位于環渤海地區的中心位置,緊鄰首都北京,正在努力建設生態城市。特別是當前天津市正處于京津冀協同發展、自由貿易試驗區建設、國家自主創新示范區建設、濱海新區開發開放和“一帶一路”等疊加機遇期,經濟社會各項事業迅速發展,對生態產品的需求日益增加。雖然天津市三北工程經過近30年的建設(原來全市有農業區縣均在三北范圍),工程區林木資源增長幅度較快,但與天津市的生態地位相比還有很大差距。
在天津市實施三北防護林體系建設工程是非常必要的。工程區范圍內的4個區位于天津市非常重要的生態區位,寶坻、武清、西青、北辰等4區位于天津市津西北的沙區,沙化土地總面積占全市沙化土地總面積的98%,是津西北防沙治沙工程的主要實施縣區,擔負著天津市防沙治沙的重要任務,目前還有沙化土地一萬多公頃,治沙任務依然較重,同時這4個區也是西北季風造成風沙侵襲市區及濱海新區的主風口。所以實施三北五期工程對天津市經濟社會可持續發展,對改善天津市乃至京津冀區域生態環境都具有非常重要的意義。
3.2.1 推進京津冀協同發展 《京津冀協同發展規劃綱要》指出,推動京津冀協同發展是一個重大國家戰略,核心是疏解北京非首都功能,要在京津冀交通一體化、生態環境保護、產業升級轉移等重點領域率先取得突破。
目前京津冀地區森林生態系統十分脆弱,主要表現為森林資源不足,分布不均、嚴重退化老化,濕地萎縮、功能退化。改善京津冀地區生態環境,林業生態建設是重中之重。針對天津市森林資源偏少,森林質量不高的實際情況,編制了《京津冀協同發展林業生態建設三年行動方案(2015—2017)》,并將后兩年的任務列入“十三五”造林綠化規劃一并實施,努力推進京津冀區域生態環境建設。
3.2.2 貫徹落實生態宜居城市定位 森林在生態環境建設中的主體作用,決定了要打造宜居生態城市,改善城鄉居民居住環境,就必須全面提升造林綠化水平,為居民提供優質的生態產品。為貫徹落實國務院對“天津建設宜居生態城市”的城市定位,全市將大力實施環城鎮、環村莊“兩環”和沿公路、鐵路、河道“三沿”工程以及郊野公園建設等林業重點工程建設,高水平建設城市綠道系統,豐富市民出行方式,加快推進城鄉綠化一體化,形成森林資源穩步增長、生態環境和城市綠化景觀逐步改善的良好生態格局,這是天津市宜居生態城市建設的必然選擇,也是城鄉居民對環境改善的熱切期盼。
3.2.3 繼續實施美麗天津建設 習近平總書記在天津考察工作時提出加快打造美麗天津的要求。為落實總書記的重要指示,天津市實施了 “美麗天津一號工程”,全面開展了綠化美化行動 ,取得了良好開局。三北五期后五年,是加快建設美麗天津的關鍵五年,綠化美化作為美麗天津建設的重要內容,一定要在鞏固“美麗天津一號工程”造林綠化成果的基礎上,繼續大力實施道路綠化、河道綠化、村鎮綠化以及郊野公園建設等綠化工程,逐步實現“大綠、大美、大生態”的生態格局。
3.2.4 提升林業應對氣候變化的作用 黨中央、國務院高度重視林業應對氣候變化工作,明確在應對氣候變化中林業具有特殊地位,強調要努力增加森林碳匯,到2020年,實現森林面積增加4 000萬hm2和森林蓄積量增加13億m3的林業“雙增”目標。
作為國家發改委首批8座低碳試點城市之一,天津市正在積極推進產業低碳化發展,編制了《天津市應對氣候變化和低碳經濟發展“十二五”規劃》。天津市將繼續在三北區域實施大規模植樹造林工程,努力增加森林面積和森林蓄積量,提高森林固碳能力,減輕碳排放壓力。
3.2.5 啟動國家儲備林基地建設 國家儲備林建設是國家木材戰略儲備體系建設的核心和主體,是國家應對木材安全的重大舉措,對改善天津市生態環境、推進美麗天津建設,發展現代林業、提高蓄積儲備功能、帶動農民收入都有十分重要的意義。
三北五期的后五年,天津市將在濱海新區、薊縣、寶坻區和武清區進行第一批試點,然后在寧河區、靜海區、東麗區、津南區、西青區、北辰區進行第二批試點。通過集約人工林栽培、現有林改培等集約經營措施,全力推進國家儲備林基地建設,儲備培育大徑材,優化林分結構,提高林業生產能力,增加木材供給,到2020年底,基本建成天津市森林生態網絡體系,森林生態功能將得到進一步優化。
參考文獻:
[1] 容玉祥.彭陽縣三北防護林體系建設成效及存在的問題[J].現代農業科技,2014(20):179.
[2] 金祖達,方國景.浙江省沿海防護林體系二期工程森林生態效益價值評估[J].天津農業科學,2015(1):118-123.
[3] 李建東.關于“三北防護林體系建設工程”的思考[J].草業科學,2014(12):2195-2197.
[4] 郭增江.山西省三北防護林工程造林技術模式研究[J].山西農業科學,2008(10):67-68.
[5] 姚青.阿克蘇地區三北防護林五期工程建設對策[J].防護林科技,2014(9):44-4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