常征

一、李可染書法“醬當體”由來及其風格特征
李可染,別號三企,原名李永順。1907年出生于江蘇徐州一個平民之家,1989年逝世于北京,享年83歲。李可染是中國畫壇的一代宗師,20世紀繪畫史上最具創(chuàng)造性、變革精神、有影響力的藝術大師之一。李可染不僅在繪畫上造詣極高,書法也極具特色,尤其是其晚年“醬當體”更是別具一格,自成一體。
李可染曾講到:“我寫顏字,寫魏碑,還寫我自己創(chuàng)造的極其呆板的字體——我稱之‘醬當體,即像過去醬園和當鋪墻上工匠描寫的極其刻板的正體字?!鄙蝙i在《李可染先生的書法藝術》中講到:“那橫平豎直的線條,還有看起來有點貌不驚人的‘醬當體(舊時醬園與當鋪墻上寫的大字,一筆不茍,卻沒有多少韻味,先生把自己一些練基本功的字幽默地戲呼為‘醬當體)?!编u佩朱(李可染夫人)在與友人回憶中講到:“他一筆一畫,工工整整寫的一種兼有楷隸味道,看似呆板,實為厚重的字體,被稱為‘醬當體?!蓖ㄟ^以上3人對“醬當體”的評析,結(jié)合對李可染書作的觀摩,可以看出李可染“醬當體”書法筆畫粗重平實,風格厚拙蒼茫,其書法一筆一畫,工工整整兼有楷、隸味道,看似呆板,實為厚重的字體。
二、李可染書法師承
童年時期的李可染酷愛寫字繪畫,常用碎碗片在地上寫畫,博得鄰人圍觀。9歲時,他用大毛筆模仿徐州著名書家苗聚五的大幅“暢懷”二字,因傳書名。李可染16歲入上海美專學習,1929年考入西湖國立藝術院研究生,師從林風眠等。
后拜師齊白石、黃賓虹為師,齊、黃二老不僅使李可染對傳統(tǒng)藝術精髓及其發(fā)展革新有了質(zhì)的認識,而且也促進和激勵他朝著藝術大師的道路邁進,他接受了豐富、充實、沉雄、含蓄的審美觀,重新調(diào)整和把握自己的藝術創(chuàng)作,使得后期的書法風格中,在實踐探索中找到了凝練深厚、博大沉雄的自我面貌?!褒R白石學唐代李北海的字,時間最長,功力最深,結(jié)體氣勢都極其相似。最后,他兼學漢碑、魏碑、篆隸,從中脫化出來,加上自己的創(chuàng)造,形成個人風格”。李可染追本溯源,上追李北海,追求蒼古、茂樸、雄渾的漢隸筆意。同時又練習《祀三公山》《白石神君》《天發(fā)神讖碑》《石門銘》,從中博采藝術營養(yǎng)消化變革。學習白石老人的大膽、肯定、潑辣的筆法風格,篆籀之氣對后來李可染“醬當體”的形成奠定了審美基礎。齊白石曾在李可染畫的《五蟹圖》中評說:“昔司馬相如文章橫行天下,今可染弟書畫可以橫行矣?!?/p>
20世紀60年代“文革”中李可染作畫甚少,常以習字為日課,臨習顏真卿《八關齋帖》和魏碑、漢隸諸帖,在眾多的古代名碑名跡中,李可染尤其垂青于顏真卿的《八關齋》。李可染寫顏字魏碑為他后來的書風“醬當體”形成打下了筆法基礎。他臨習顏字氣度深厚,質(zhì)樸大方。他不滿足于一家之學,上探漢晉南北朝碑,取其遺貌,最后熔鑄為一家之體。他評《張遷碑》曾說過:“既深厚大方,又富情趣性。”師這正是李可染“醬當體”的書法特點。
三、李可染晚年“醬當體”與其早期、中期書法的關系
李可染自述學書經(jīng)歷:“我從小時候在家鄉(xiāng)徐州喜歡寫字,11歲時字寫得受到稱贊。但家鄉(xiāng)找不到好的書法老師,有一個老師教我趙體字,一味追求漂亮。”由此可知,李可染早年學趙孟頫,其書風自然也會受到影響。早年書法俊美秀麗,用筆瀟灑飄逸,結(jié)構富于變化,章法渾然一體。
如20世紀40年代早期作品《玉蜻蜒》題款書法筆畫細勁,如鋼絲纏繞,搖曳多姿。題詩部分每個字與大塊的空白、大量粗重的筆畫和少數(shù)細勁的筆畫形成較大的反差。最后兩行小字題款線條較細,以中鋒為主。題詩部分用筆側(cè)鋒較多,且橫畫、捺畫末端向上翻挑,極大地增強了字的飛動之美和古拙之感,再加上結(jié)體的天真爛漫、奇趣橫生,整個題字顯得生動鮮活、渾然一體而節(jié)奏鮮明?!队耱哐选奉}款基本上全用中鋒,線條圓渾勁健,彈性十足,力感極強,深受趙氏書風影響。作品《午困》題字用墨濃淡干濕對比強烈,用筆老辣、蒼勁、恣肆,與花架、藤蘿的線條和諧統(tǒng)一,相映成趣。早期題畫書法風格多樣,而自家面貌尚不突出。這些題畫書法線條骨力雄強,自然流暢,絕無軟弱、遲滯之病;字形大小錯落,奇趣橫生,天真活潑,絕無寫字匠應規(guī)入矩而狀若算子般的呆板模樣。以“飄逸俊邁,風流清新”概括是較為準確的。與晚年“醬當體”線條平實,結(jié)體方正形成鮮明的對比。和晚年“醬當體”風格相比,早期題畫書法更具美感,但個人風格并不突出。
20世紀六七十年代李可染中期書法漸趨凝重厚拙,點化圓渾方斷兼之,線條非常富有立體感,這對晚年“醬當體”風格起到至關重要的鋪墊作用。自然這是中期以后他崇尚篆隸的結(jié)果,行筆如錐劃沙、點化如屋漏痕。以拙為主而不乏機巧,是晚年“醬當體”的形成的一個初步形態(tài)。
20世紀80年代,李可染書法經(jīng)過早期、中期的蛻變,具有“金石味”的“醬當體”風格面貌已經(jīng)比較突出??梢愿爬樾蹚姟詫崱⑦t澀、拙樸,靜中求動,以篆隸筆法寫行草書。晚年“醬當體”書法濃墨較多,強調(diào)干濕對比,厚重、老辣而蒼勁。如晚年作品《澄懷觀道》作于1984年,此幅作品在運筆上,一是經(jīng)常出現(xiàn)的鋸齒形,一是經(jīng)常出現(xiàn)的佛珠似的連續(xù)點形,佛珠似的線條的成因,可能與積點成線的理論有關。鋸齒形線條,為顫筆所致。無論是鋸齒形的還是連續(xù)點形的線條,寫的不自然,都容易給欣賞者以有意刻畫裝點的感覺。作品《東方既白》,堪為楷范。其款為:一九八九年歲次己已秋九月上浣,李可染于師牛堂。是83歲時所書。款右下方蓋有白文方印“白發(fā)學童”、朱文圓印“李”、白文方印“可染”。“東方既白”“既”字結(jié)體左平右險,左正右斜,“東”字左撇右捺,均頗為適度而別具美感,開而不收?!凹取弊值聂薏浚笊戏降拈_口,十分微妙而別有意趣,這種筆法圓厚重實,不顯沉重呆板,豐厚之中見筋力。其結(jié)體意方而圓,字勢開張大氣。點畫圓勁,用墨酣飽,時有飛白,具有動感,有篆隸之意。通篇給人以沉穩(wěn)堅定、嚴肅雄健、寬博大度美感。這是“醬當體”的成熟代表之作。
四、李可染“醬當體”書法與繪畫的關系
李可染“醬當體”與晚年繪畫風格相吻合,他行筆遲、澀,如老農(nóng)馭牛耕田,痕跡很深,書法結(jié)字渾厚重大,如摩崖刻石。李可染“醬當體”書法融隸、魏、行書為一體,寫出了自己風格的“書體”。也正是這種厚重、老辣、蒼茫的線條和用筆也使李可染繪畫更具藝術氣魄,壯美雄強。
如李可染山水畫經(jīng)典性系列之一《漓江勝景圖》,題識:余三游漓江,覺江山雖勝,然構圖不易,茲以傳統(tǒng)以大觀小法寫之,人在漓江邊上,終不能見此景也。1963年4月22日晨興作此,于廣東從化溫泉翠溪賓舍,可染。從李可染題款中,可以看出李可染晚年“醬當體”對繪畫的影響,同時晚年繪畫風格也對其書風有著不可忽視的作用,使其晚年書體“醬當體”和繪畫風格協(xié)調(diào)統(tǒng)一,給人以氣象萬千的大氣魄,使其書法與繪畫之間相互影響。李可染的繪畫作品表現(xiàn)出來的不僅僅代表其繪畫特色,也表現(xiàn)出李可染書法風格的鮮明特征。
(作者單位:陜西師范大學美術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