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保健品之“病”
近二十年來,我國城鄉保健品消費支出增長速度為15%~30%,遠超發達國家13%的增長率,在可預見的未來,我國將超越美國成為全球最大的保健品市場。保健品消費正在成為社會時尚,消費群體也在一步步擴大。然而,造假、暴利等問題頻出也暴露了保健品行業火熱景象之下的病態。
“老要補鈣、男要補腎、女要補血、小要補腦、胖要減肥”,這些年來,保健品消費成為社會時尚。在剛剛過去的春節期間,保健品市場更是一片紅火。各大藥店、大型超市里,各種保健品都裹以精美包裝,成為熱門的饋贈禮物。
但在新春前夕,被媒體爆出的阿膠行業的一筆爛賬,讓國內保健品市場陷入尷尬。據媒體報道,以目前中國市場阿膠銷量估算,每年需驢皮400萬張左右,而國內供應不足180萬張,即使算上進口,可供制膠的驢皮也只夠實現當前產量的六成。“驢唇不對馬嘴”的數據缺口,反映了阿膠行業偷工減料的事實。報道稱,目前市面上食藥用阿膠產品魚龍混雜,有的阿膠糕甚至根本不含阿膠成分。
在國內傳統滋補類保健品問題頻出的同時,有數據顯示,近六成城市消費者認為進口保健品更好。去年“雙十一”,進口保健品銷量位居進口產品的銷量第三名。保健品類銷量排名前三的均為海外跨境品牌的旗艦店。而這些海淘來的保健品,與以往國內保健品定位中老年的印象完全不同,許多都是針對年輕女性的品類,包括膠原蛋白、經期保健、護膚養顏等。
隨著經濟發展、生活水平的提高,保健品的消費群體正在一步步擴大。然而,不管是國產保健品還是進口保健品,都存在許多病態,負面新聞屢見報端。保健食品本應是健康食品,為何如今卻“疾病”纏身?
在阿膠丑聞爆出之前,媒體還曾曝光市場上銷售的大量燕窩為走私貨品,其中充斥著各種造假手段。一位做燕窩批發的網友說,自己從廠家拿的九成干燕窩小條,一公斤4000元,而有些人報價才1650元。“這樣的價格加工廠都沒法做,怎么辦?刷明膠增重唄,有時能加20%,反正也吃不死人。”
2014年11月,一款名叫“雁禧”的泰國減肥藥在微信朋友圈頻繁刷屏。長沙市食藥監局執法人員進行檢測后發現該減肥藥為假藥。經查,何某等人通過微信宣傳銷售、支付寶收取貨款、快遞郵寄假藥等方式,將從上線陳某處購買的泰國假藥雁禧減肥藥銷售給下線吳某、王某等人,案值1040萬元。
食品藥品犯罪的作案方式不斷翻新,犯罪手段更趨隱蔽,驅使犯罪分子鋌而走險的背后動機,正是保健品行業的暴利。
2012年,南京市鼓樓工商分局在調查一起保健品虛假宣傳案件時,意外截獲了保健品銷售人員的一個筆記本。該筆記本泄露了保健品暴利的“天機”:代理價4元的賣到38元,代理價每盒6元的零售價竟然達到98元,銷售利潤高達1533%。
在保健品業內,一個流行的說法是:保健品是“四、三、二、一”產品,即一分的成本、二分的流通費、三分的廣告費、四分的利潤。
有媒體在調查多地醫藥批發市場和大型藥房后發現,批發價15元的某品牌減肥藥,零售價高達98元。深海魚油保健品批發價10元,賣到消費者手中有的要幾十元,有的換個洋名零售價就能高達上百元。
一位藥品批發店的老板向媒體爆料,藥品大部分為國家限價,利潤不高,而保健品利潤可以到百分之幾百。調查中,一位從事保健品銷售的男子自曝“行業潛規則”:“買保健品的都是有錢人,便宜了他們不買。”至于保健品定價,可根據當地市場的售價來定,也可根據買家來定,如一瓶200粒裝的“深海魚油”,進價13元,零售價可以賣80元,也可以賣100多元。
去年10月1日起實施的新《食品安全法》被冠以“史上最嚴”。為深入貫徹落實新《食品安全法》,國家食品藥品監督管理總局按照“四個最嚴”的要求,起草了《食品安全法實施條例》修訂草案,并征求社會各界意見。征求意見稿中涉及多項保健食品的管理規定:食品經營者銷售實行注冊管理的保健食品,應當查驗產品注冊證書,核對所載明內容與產品標簽標注內容是否一致,并留存注冊證書復印件;保健食品應當設專柜或專區銷售,并在專柜或者專區顯著位置分別標明“保健食品銷售專區(專柜)”,保健食品不得與藥品或者普通食品混放。另外,保健食品還應當在專柜或者專區顯著位置標明“本品不得代替藥物”字樣等。
然而,春節期間的各大賣場依然充斥著保健食品銷售混亂的現象,更有一些小超市竟無證經營。
在長沙市某大型商場內,食品區貨架上擺放的某品牌天然維生素C、某品牌多種維生素片等在包裝上明顯標注了“保健食品”字樣,即俗稱的“藍帽子”標志的貨品。但混放在同一貨架的某品牌綜合果蔬酵素、某品牌膠原蛋白液態飲等貨品外包裝上均無“藍帽子”標志,也未標注保健食品批準文號。
在全國各地多家大型超市,保健食品在銷售中都處于“混擺”狀態。超市工作人員向媒體表示,他們在采購保健食品時,都按規定索取了衛生部發放的保健食品批準證書復印件和產品檢驗合格證。除了大型綜合超市,一些位于居民區的小超市、便利店,也經營功能性飲料以及具有保健功能的保健醋,然而,這些小超市在進貨時普遍未索要保健食品批準證書復印件和產品檢驗合格證。一些店員說不清楚標有“保健食品”的功能飲料是不是保健食品。同時,很多小超市營業員坦言沒聽過保健食品批準證書,甚至有些店員認為,相關證書是生產廠家的事,與經營者無關。
“快給你的腸子洗洗澡吧”,碧生源常潤茶的廣告恐怕很多人都不陌生。電視上、網絡上、公交車上、電梯里……碧生源的廣告“轟炸”遍地皆是。
鮮亮的廣告背后,卻是灰色的現實。國家食藥監總局網站顯示,該產品功能僅是改善便秘。而廣告中,口臭、色斑、痤瘡甚至失眠健忘等,都納入了療效范圍。其主要成分番瀉葉,在醫學專家看來更是需嚴格控制使用的瀉藥。
阿膠被廣告塑造為“滋陰養顏圣品”,但在科普作家云無心看來,類似的說法沒有多少科學道理。云無心稱,阿膠的主要成分為部分水解的膠原蛋白,“這種蛋白質中含有大量的非必需氨基酸,更缺乏人體必需的色氨酸,因而在營養意義上是一種劣質蛋白。”對于傳言中阿膠的種種神奇療效,云無心表示,阿膠是否“有用”,應靠實驗證據來說話,但目前沒有能證明其“神效”的可靠證據。
進口保健品也習慣在宣傳中夸大產品功效。最近一段時間,一種叫“磷蝦油”的保健品非常火爆。據了解,磷蝦油來源于磷蝦,經水洗、破碎、提取、濃縮、過濾等步驟制成。磷蝦油保健品在各大網絡平臺均有銷售,在一家大型網絡電商平臺上,在售的磷蝦油多為海外代購膠囊類保健品,價格從幾百元到上千元不等。
在一家專營海外代購的保健品網店中,店家在網頁最顯眼的位置標示,“磷蝦油”能提高免疫力、延緩衰老、降血脂、降血糖、維護血管健康,抑制腫瘤生長。
在一些專營保健品的小電商平臺上,磷蝦油更被宣傳成能包治百病。如某店家稱“國際抗衰老協會等65家權威機構聯合證實南極磷蝦油能清除自由基,激活全身細胞,強效祛除高血壓、糖尿病、冠心病、心梗、腦梗等60多種慢性疾病,有效抗擊衰老。”
不過,國家食藥監總局日前發出消費提示,磷蝦油可在普通食品中使用,但不能代替藥品,不能宣傳疾病治療、預防作用。截至目前,食藥監總局未批準過含磷蝦油原料的保健食品。
無獨有偶,蔓越莓作為產自北美的一種紅色小漿果,酸酸甜甜的味道惹人喜愛。而在對它的描述中,部分商家強調這是“女性的紅寶石”,因為“可以預防女性常見的泌尿道感染問題”。
在某大型購物網站,代購一瓶澳大利亞的蔓越莓精華膠囊,每瓶30粒售價150元。膠囊中含有“抑菌排菌成分”,并號稱“服用3天后,尿頻尿急就能緩解”,“服用40天后,婦科炎癥消失”。不但如此,還可以養顏美容,是“口腔、胃腸病菌的克星”。宣傳如此誘人,使得商家的生意也很紅火,一個月的銷量可達近三百件。
江蘇省人民醫院內分泌科主任醫師何畏介紹,如果植物要具備抗菌、調節內分泌、緩解婦科疾病癥狀等功能,只有一種可能:含有某種激素成分,就比如豆漿中含有植物雌激素。但蔓越莓作為一種漿果,并不具備這種功效。
南京市食藥監局保健食品化妝品處工作人員表示,現在流行的進口保健食品,其實在國外被稱作“膳食補充劑”,在上市時,并不需要獲得食藥監局的審批,也沒有經過任何醫學上的臨床試驗,因而所謂的一些“功效”,實際上都是商家自說自話。
碧生源廣告的問題,其實早已有監管部門介入。在碧生源公司上市前的三年中,其廣告違規23次。該產品廣告還因嚴重欺騙和誤導消費者、夸大保健功效等原因,上過廣東食藥監局的“黑榜”。
一邊是頻繁違規的廣告和屢屢曝光的“不良反應”,一邊卻是碧生源的銷售奇跡——2011年銷量達13.7億袋,相當于給每個中國人的腸子“洗了一次澡”。
事實上,近年來,有關部門對藥品和保健食品違法廣告監管和整治力度一直在加強,可為什么這些違法廣告還是頻頻出現,甚至愈演愈烈?有關人士認為,相對于巨大商業利益的誘惑,目前對違法廣告的處罰力度仍然偏輕,這使得違法廣告發布者的獲利空間極大,而風險成本較小。如碧生源如此頻繁違規對其銷售卻幾乎沒有任何影響,僅在2007年因侵犯消費者肖像權被北京工商部門罰款1萬元,2007年因誤導消費者、夸大功效被罰款7.3萬元。這對碧生源的高額利潤來說是九牛一毛。
更重要的是,我國現行的藥品、保健食品廣告監管體系也為違法廣告的出現埋下隱患。目前,藥品、醫療器械和保健食品廣告的審批權歸食品藥品監管部門,而監督處罰權屬工商部門,盡管兩部門多次表示將加強溝通、及時移送,但仍然存在一定的銜接和配合問題。在監管和處罰分離的情況下,法制難以形成有效的震懾力度。
僅僅是處罰生產企業還遠遠不夠,媒體監督是增加違規行為輿論成本、社會壓力的重要手段。然而,產品涉嫌虛假宣傳,廣告繼續大量投放的情形并不鮮見。一些網絡搜索企業和少數媒介,在追逐經濟利益的同時也充當了無良保健品的幫兇。
近二十年來,我國城鄉保健品消費支出增長速度為15%~30%,遠超發達國家13%的增長率。加上人們越來越注重養生保健,預計我國在可預見的未來將超越美國成為全球最大的保健品市場。巨大的發展空間、光明的發展前景在向保健品產業招手。我國保健品產業要抓住機遇,在更加激烈的市場競爭中發展壯大,必須痛下決心,從規范做起,筑牢產業發展的根基。(本刊綜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