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澤仁
(成都紡織高等專科學校經濟管理學院 四川成都 611731)
?
關于經濟落后地區發展縣域經濟的思考
——以四川屏山發展生物基(竹纖維)紡織產業為例
劉澤仁
(成都紡織高等專科學校經濟管理學院四川成都611731)
摘要:四川經濟落后地區縣域經濟應如何發展才能在全省實現小康社會發展目標進程中不拖后腿,這是一個值得關注的問題。在未來幾年,我國將處于“三期疊加”時期,解決這個問題似乎更難。屏山以創新、協調、綠色、開放、共享五大發展理念為指導,審時度勢,因地制宜,選擇把生物基(竹纖維)紡織產業作為該縣未來發展的主導產業。文章對屏山發展生物基(竹纖維)紡織產業進行了SWOT分析,得出兩點結論:(1)屏山基于市場前景、產業發展區位條件與要素條件、先期進入產業的競爭力等方面,選擇生物基(竹纖維)紡織產業作為該縣主導產業,是科學明智的選擇;(2)僅僅依托宜賓絲麗雅集團與恒豐集團投資經營的產業,還遠不能滿足支撐屏山生物基紡織產業向高端發展與可持續發展的要求,也不可能形成屏山紡織產業的核心競爭力。最后,文章提出幾條相關建議。
關鍵詞:竹纖維;綠色;橋頭堡
一、對四川屏山發展生物基(竹纖維)紡織產業的考察
伴隨著人們飲食追求安全、健康的“回歸自然”熱,人們的穿著用料也開始“回歸自然”。用棉、麻、毛、絲綢等天然織物制造的時裝日益流行,特別是在一些發達國家和地區,“綠色服裝”已成為時裝發展的新趨勢。生物基化學纖維作為天然資源的產物,具有天然纖維的特性,因此,生物基紡織品同樣成為綠色紡織和人們回歸自然的重要選擇,具有巨大的發展潛力。
生物基化學纖維是指原料來源于可再生物質的一類纖維,包括天然動植物纖維、再生纖維及來源于生物質的合成纖維,其被視為工業時代下天然纖維的延續。它具有綠色、環境友好、原料可再生以及生物降解等優良特性,有助于解決當前全球經濟社會發展所面臨的嚴重的資源和能源短缺以及環境污染等問題。全球天然纖維素產量可達到1000億噸/年,量大而廣,但目前全球紡織業的纖維素用量不到2200萬噸/年。因此,生物基纖維產業的發展將帶給世界紡織行業潛力無窮的提升空間。
粘膠纖維作為生物基纖維的主要品種,不僅可以在數量上補充天然纖維之不足,而且在質量的某些方面優于天然纖維和合成纖維。它不僅可以作為衣著用料,豐富紡織品服裝的花色品種,而且在工業、農業、國防和科學研究等方面有廣泛的用途。粘膠纖維的生產原料長期以棉漿粕和木漿粕為主,近年來新開發的竹漿粕等植物纖維漿粕開始應用。其中,以竹漿粕為原料生產的竹粘膠纖維產品(名為“天竹”纖維),具有更好的吸濕性、透氣可再生性,還有天然的抗菌、抑菌、防臭及防紫外線等功能。它可紡性優良,染色純正亮麗,手感柔軟,懸垂性、親膚性俱佳,被業內專家譽為“二十一世紀最具有發展前景的健康面料”。同時作為一種新的純天然、綠色環保纖維素纖維,竹漿纖維的原料竹材栽種方便、再生快,是實現“以竹代木”、“以竹代棉”,擴大漿粕來源的重要資源。
在“十二五”期間,我國將生物產業列為七大戰略性新興產業,提出了“大力推進生物基化學纖維及其原料開發”目標。在政策指導與推動下,生物基纖維領域從研發到生產都取得良好發展,尤其在新產品研發與新技術應用方面更取得良好效果。我國不但在PLA、PTT、PBT等品類實現關鍵突破,而且在竹漿纖維、殼聚糖等品類形成自主知識產權。我國竹資源非常豐富,占世界四分之一,竹纖維產業已經研發出領先技術。解決好產業化問題不但對生物基竹纖維產業自身發展,而且對下游產業的發展將發揮巨大的推動作用。化纖工業十三五規劃雖未正式公布,綠色發展理念指導下的結構調整卻是業內共識。可以預期,在“十三五”期間,竹纖維等生物基纖維產業化將取得跨越式發展。
二、對四川屏山發展生物基(竹纖維)紡織業的SWOT分析
(一)優勢分析
1.要素資源優勢明顯,入駐企業實力雄厚。首先是屏山電力資源供給量大,而且供電價格極具競爭力,這不但對異地高科技、高能耗、大產能的產業轉移具有強大吸引力,而且能支撐數百億產值制造業在屏山集聚。向家壩水電站完全投入運營后,國家政策規定年供應屏山的電力共達45億度,“存留電”價格為0.45元/度,保持10年政策不變,而目前省網工業用電價格在0.7元/度以上,我國東部電價更高。屏山可開發的中小水電資源富集,而且小水電價格更低。我國紡織業用電成本平均占產品總成本的10%左右,可見,在屏山生產紡織品,用電成本就可降低1/3。
其次,目前宜賓市竹種植面積大約343萬畝,擁有豐富的竹類資源,竹產業基礎良好,是四川竹類最為富集、產業發展最具潛力的地區,可為屏山生物基纖維紡織業發展提供充足的竹資源。
再次,屏山縣產業用地儲備豐富,供工業用地指標就達到4000畝/年以上,供地價格僅為5.6萬元/畝,而且無拆遷問題,而全國縣平均可供綜合用地指標僅為300畝/年,因此屏山產業用地有保障。此外,屏山縣現有勞動力16萬人,一半外出工作,一半在本地,新縣城周邊有2萬人左右,勞動力價格3000元/人·月左右,與我國東部用工價格比較,低500~1000元/人·月。因此屏山產業用工有保障,成本也比較低。
2.交通區位條件良好,城郊經濟發展有保障。屏山新縣城濱臨岷江,水路資源優越,直抵重慶、宜昌,并可順流直下直至上海進入長江入海口,目前水運價格是0.05元/噸·公里。有“世界第一條山區高速鐵路”之稱的成貴鐵路將在屏山縣城設立火車站點,助推其融入貴州經濟走廊、成貴旅游大環線,成為成都、樂山、眉山、宜賓等市和云南、貴州等省旅游、礦產等資源流通的重要樞紐。四川省“十二五”期間規劃建設的宜敘高速連接宜賓至敘永的高速通道、樂山至宜賓高速公路為屏山對外交往提供了良好的陸路交通條件。宜賓至屏山快速通道使屏山縣城至機場車程縮短為30分鐘,這使屏山能夠依托空運的有利條件,將屏山新縣城建設成為水、陸、空、鐵四大主力交通網絡齊聚的對外門戶強縣(見圖1)。

圖1 屏山縣交通區位圖
屏山縣作為山區農業縣,宜屏快速通道建成后,新縣城融入了宜賓市半小時經濟圈。宜賓作為四川經濟實力第4強的城市、川南城市群的領頭羊,化工、輕工、裝備制造、釀酒業發達,教育、科研水平高,服務業支撐力強,人才隊伍龐大,在發展過程中其產業鏈必然向半小時、甚至向一小時經濟圈延伸,同樣,經濟圈內許多需求能切實得到其城市功能的支持。因此,屏山依托本地豐富的要素資源與區域節點城市的擴張發展城郊經濟是切實可行的。
3.多項政策支持跨越式發展,產業匯聚龍頭企業。屏山因其為國家水電開發作出的貢獻,以及特殊地理條件、民族構成等原因,享受國家5個方面的政策扶持,即國家扶貧工作重點縣、少數民族集聚區貧困縣、烏蒙山區扶貧開發縣、向家壩移民安置縣、擴權強縣試點5頂帽子賦予的政策扶持。其中,后兩項政策支持力度很大,不僅對屏山發展給予了強大、優惠的能源保障,而且,還賦予屏山先行先試的許多權利,為屏山跨越發展提供了難得的政策基礎。
屏山因其進入宜賓半小時經濟圈,承接區域中心城市產業轉移是必然趨勢。另一方面,屏山要素資源優勢特別有利于高科技、高能耗、高產能企業發展。絲麗雅集團聯合其長期合作伙伴恒豐集團合作進入屏山發展,不僅奏響屏山制造業大發展的序曲,而且奠定了市場發揮資源配置決定性作用的基礎。入駐屏山的企業的優勢主要體現在兩大方面:(1)品牌優勢。入駐企業在行業內經濟實力強,以絲麗雅集團、恒豐集團、惠美線業、四川浪莎等為龍頭的大型優秀企業的入駐,實現了企業的強強聯合,同時形成了從纖維原料、紡紗、印染至織造的完整的紡織產業鏈,極大地增強了市場競爭能力,同時也將各個企業在其領域的優勢得到了更多的拓展,形成抱團發展的態勢。(2)產品優勢。以宜賓江安天竹公司竹漿粕、絲麗雅集團竹短纖為上游的纖維原料生產企業為竹纖維的深加工和開發提供了絕佳的條件,在屏山生產竹纖維紡織產品必將成為四川乃至我國西部的特色產品。
(二)劣勢分析
1.環保制約產能擴張,市場較遠增加成本。流經屏山縣的兩江在宜賓市城區匯為長江。屏山縣域地貌以山丘為主,國家對其環境保護要求極高。雖然屏山工業集中處于優先功能區內,但基本都沿岷江而建,對引入產業的排污要求很高。集聚紡織服裝產業在屏山發展,產業排污問題不可回避,必須有可持續的應對辦法。與之同步還有一個問題。由于紡織產業集聚屏山,而西南市場有限,產業服務的市場主要是我國東部及國外,即使外輸產品全部走航運,因長距離運輸,物流成本也已居高。同時航運還面臨時間能否保障的難題。
2.勞動力資源比較緊張,勞動管理可能出現困難。勞動力供求可能出現階段性失衡。從宏觀看,我國東部加快轉型升級步伐,西部城市也在大舉擴張,城市與服務業進入大發展時期,對勞動力產生旺盛需求,即使制造業不斷提高用工價格,勞動力需求仍難得到滿足。在這一態勢下,屏山外出打工人員,從凈流出量看,可能呈增長趨勢。從微觀看,屏山將步入產業大發展時期,產業用工需求肯定要集中爆發,相應,勞動力資源供給可能全面緊張,相對于東部的勞動力價差優勢會很快喪失,這會對產業鏈延伸構成實質性障礙。
行業勞動管理可能出現管理難問題。由于紡織業許多環節有噪聲大、工作單調、工作環境溫度高等特點,因此勞動者在就業選擇比較寬松時不愿進入這一行業工作。另一方面,屏山是傳統的山區農業縣,當地勞動者普遍缺乏工業文明熏陶,對于剛性的工業制度缺乏理解與尊重,可能對工廠提出的諸如加班之類的合理要求不太配合。對此千萬不可小視。屏山人社局、教育局在組織勞動者職業培訓時,要進行有針對性的職業教育。
(三)機遇分析
1.生態本底繪制藍圖,抓住機遇跨越發展。屏山縣底子薄,又為配合向家壩水電站建設錯過十年黃金發展期,因此,至今其包括工業在內的產業發展相對于鄰縣有一些滯后,其實現2020年全面小康目標的任務艱巨。2015年向家壩水電站建成并全面投入使用以后,屏山獲得更好的發展條件。在黨的十八大會議上,我黨首次將生態文明建設寫入報告之中,黨和國家多位重要領導人多次提出青山綠水就是金山、銀山。因此,向家壩水電站的建成不但為屏山發展提供了強大的綠色清潔能源,而且為屏山未來的可持續的大開發——生態開發,留下了藍天、碧水、綠地,從而為屏山工業、富硒農業、旅游業三大產業未來的協同發展提供了支撐。
當前,在屏山科學規劃未來大發展的階段,正值我國東部產業在多重因素觸發下進行大調整、新布局,同樣,西部、四川的區域節點或中心城市也在轉型升級的浪潮中進行產業的調整與重新布局。在這一歷史機遇面前,屏山憑借生態開發的能源與未開發而保留下的自然資源, 化產業雙轉移機遇為現實,有望創造未來幾年四川承接產業轉移,發展縣域經濟最大的神話。
2.“一帶一路”交匯屏山,助推屏山紡織產業的發展。經國務院授權,國家發展改革委、外交部、商務部于2015年3月28日正式公布《推動共建絲綢之路經濟帶和21世紀海上絲綢之路的愿景與行動》(以下簡稱行動),向世界宣布我國國家主要領導人提出的“一帶一路”發展戰略強力啟動。我國施行“一帶一路”戰略的國際經濟意義巨大,不但能增強亞歐之間傳統的國際貿易通道功能,而且在歐亞大陸上構建起多條以鐵路為主干的互聯互通網,既可保障歐亞內陸資源的有效大開發,還可促進沿海產業與內陸產業的高效對接。
“一帶一路”對整合亞洲區域經濟合作計劃或行動也有十分重大的意義。目前,中國制造正在向亞洲制造轉變,巴基斯坦與印度西部面海區域、孟加拉灣經濟欠發達區域、東南亞大湄公河流域將構成未來亞洲的主要生產基地。“一帶一路”的西線與印度聯通,南線即中國古南絲綢之路。將我國西南與南亞、東南亞聯通的通道打通,將徹底改變我國西南地區主要靠航運、空運與他國進行經濟交往的歷史,為西南地區發揮資源優勢、產業優勢、教育科研等優勢,全方位開展國際經濟交往提供可能。行動規劃中,中國與歐亞互聯互通的路線圖是:中國經中亞、俄羅斯至歐洲(波羅的海);中國經中亞、西亞至波斯灣、地中海;中國至東南亞、南亞、印度洋。在行動中,把云南定位為“發揮區位優勢,推進與周邊國家的國際運輸通道建設,打造大湄公河次區域經濟合作新高地,建設成為面向南亞、東南亞的輻射中心。”這對四川南向戰略的橋頭堡屏山極為有利。
屏山作為金沙江、岷江過境縣,與長江經濟帶天然聯通,再經長江水道出海。經海上絲綢之路,可實現屏山與他國的商品交換,為紡織業發展發揮一定的流通作用。屏山作為南絲綢之路東線必經之縣,又是四川南大門,經云貴不但可與越南、老撾、緬甸等國貫通上下游產業鏈物質技術聯系,而且還可為屏山明日走出去提供有效通道。滬昆高鐵已抵達貴陽,連接昆明指日可待,因此我們認為,屏山借力“一帶一路”,發展生物基(竹纖維)紡織業,明日前景不可限量。
(四)威脅分析
1.省內省外紡織服裝業有一定競爭。體現在以下幾方面:
(1)新疆、云南等地承接產業競爭表面激烈,但不減屏山特色優勢。首先,我國東部由于勞動力成本增幅更快更高及環境治理標準大幅提高等因素,主客觀都要求轉出勞動密集型產業,其中包括紡織服裝產業。又由于產業資本轉移追求轉出的時間效益、資本效益,因此在區域選擇上更偏好選擇要素資源更富集與利用成本更低的區域、政策鼓勵支持的區域,而不愿選擇要素資源及利用成本與轉出地差距不大的區域和政策支持有限的區域。因此,東部產業選擇的轉入地更多的是西部地區,而不是中部地區。在國家實施“一帶一路”戰略的影響下,我國紡織服裝業產業轉移的這一特征更加明顯。這就是近兩年我國東部紡織服裝產業,尤其是紡織產業大舉向新疆、寧夏、云南、四川轉移的根本原因。
其次,在西部省區際間雖然存在激烈的承接產業轉移的競爭,但差別化發展保障了各地各具承接紡織產業的競爭力。從地理與交通優勢看,新疆與云南是中國西部沿邊開放的橋頭堡,各自有接近相應方向國外市場的地理與交通優勢,四川、寧夏似乎不占優。從國家政策支持的力度看,新疆、云南、寧夏更受益。從要素條件看:在主要原材料方面,新疆是我國棉花生產第一大省,棉花產量為451萬噸,占全國棉花產量的73%,長絨棉占全國的90%,寧夏條件次之,四川更次,而云南這方面幾無條件;從用電條件看,在電力資源都充沛的前提下,新疆供電價格0.3元/度,云南保山0.38元/度,四川屏山0.39~0.42元/度;從勞動用工成本看,云南保山可用外勞,成本最低,為1800元/人,其他幾地應無明顯差別;從供地價格看,新疆有國地政策支持,價格最低,云南保山次之,四川屏山與寧夏無太大差別。簡單看,四川屏山在承接東部產業轉移方面幾無優勢,然而深入分析將發現:第一,四地施行的都是特色優勢發展戰略,從而為施行產業轉移實現不同產業轉型升級目標的公司提供了不同的機會。第二,產業轉移公司為控制投資與未來運營風險,采取“不把雞蛋放在一個籃子”策略,以規避四地存在的短板。如恒豐集團既向新疆、寧夏、云南保山進行轉移性投資,同時,也在四川屏山投資,而且,在四川屏山將投資形成100萬錠紗生產能力,而在新疆奎屯、寧夏石嘴山只投資形成30萬錠生產能力。由此可見,四川屏山由于有優勢分析中的諸多優勢,能為竹纖維制造及利用產業提供不可復制的優越條件。
(2)省內地級市之間及宜賓市外縣際間亦無競爭關系。四川紡織服裝產業有一定規模優勢和特色,2014年全國紡織行業實現主營業務收入6.7萬億元,四川省占比為2%,位列全國第11位、西部地區第一。目前,四川181個縣(市、區)中35個縣(市、區)將紡織產業列為當地優勢產業或大力發展的主導產業,形成了五大集群(即成德綿服裝家紡產業集群、南充絲綢紡織產業集群、遂寧棉紡織產業集群、達州苧麻紡織基地、宜賓自貢化纖紡織原料基地)和20余個產業園區。屏山紡織業不但在材料方面有綠色優勢,在要素方面有成本優勢,產品用料上更獨具優勢。也就是說,屏山紡織業與其他地級市支持發展的紡織或服裝業幾無競爭關系,而且獨具特色優勢。
(3)與宜賓市臨縣之間可能出現同行競爭。屏山生物基(竹纖維)紡織產業將主要依托位列我國化纖、紡織行業前列的絲麗雅集團與山東德州的恒豐集團,以上下游合作關系聯動轉入方式快速發展。相應地,兩大集團合作投入的產品是市場競爭十分激烈的短纖產品,而且,絲麗雅生產短纖的原材料是木棉原料,是從遙遠的巴西購入的。從長遠預期看,世界范圍內大規模伐樹時代將結束,就地取材是唯一選擇,即用竹纖維作為主要材料制造各種紗是屏山產業長期發展的必然選擇。鐵托公司正在與絲麗雅協商將其控股的江安天竹公司交予后者托管經營。絲麗雅強力進入竹纖維紡織產業,既可以依靠江安天竹公司生產的竹漿粕從事短纖生產,又可以繼續自行開拓竹漿粕生產領域,強化新型纖維研發與產業化應用,做大做強品牌,強化技術優勢。如談判不成功,屏山生物基(竹纖維)紡織業與江安天竹公司可能形成競爭格局。
2.生物基纖維業技術創新日新月異。從上個世紀開始,世界化工巨頭杜邦化工、DOW化學、帝斯曼、巴斯夫等企業就已經從傳統化纖和化工產業轉向生物基化學纖維及原料的研究和產業化,現已將其作為最優先發展的業務。國際金融危機之后,世界各國特別是發達國家均把發展生物基化學纖維產業作為爭奪高新技術纖維的制高點,我國也不例外。《“十二五”國家戰略性新興產業發展規劃》和《化纖工業“十二五”發展規劃》都把發展生物基化學纖維及其原料作為重要的專項內容。國家發改委、財政部、工業和信息化部、科技部、中國科學院等部門正聯合推動“國家生物基材料重大工程實施方案——生物基化學纖維及其原料專項實施方案”的實施。在國家利好政策的推動下,近年來我國生物基化學纖維及其原料均得到大力發展,殼聚糖纖維、PDT纖維、生物蛋白纖維、竹漿和麻漿纖維等品種已經達到國際領先水平;PTT纖維、PBT纖維、聚乳酸(PLA)纖維等纖維加工也達到國際水平,應用市場日趨成熟;Lyocell纖維、PHBV與PLA共混纖維、海藻纖維等市場應用廣泛。
從我國生物基纖維研發與生產的空間布局看,華東、中部的企業在大多數領域處于優勢地位。近兩年國內纖維紡織企業中的十大品牌企業主要是注冊地在浙江、湖南、臺灣、北京的企業,四川企業榜上無名,由此可見一斑。
(五)SWOT分析小結及建議
綜上分析,我們形成兩大判斷:
第一,屏山從市場前景、產業發展區位條件與要素條件、先期進入產業的競爭力方面看,選擇生物基竹纖維紡織產業作為該縣主導產業,是科學明智的選擇。
第二,僅僅依托宜賓絲麗雅集團與恒豐集團投資經營的產業,還遠不夠滿足支撐屏山生物基紡織產業向高端發展與可持續發展的要求,也不可能形成屏山紡織產業的核心競爭力。因此,我們向屏山縣委縣政府提出如下建議。
第一,應該大力支持絲麗雅集團與恒豐集團等先入園企業不斷提升自身科研實力,通過走內涵發展之路,強化其在生物基(竹纖維)紡織產業的行業地位與區域優勢。
第二,注重引入更多的國內外纖維紡織優勢品牌企業或生物基材料研發領先企業,與之互促發展,奠定屏山生物基紡織產業長期可持續發展的堅實根基。
我們可以預見戰略性新興產業生物基(竹纖維)紡織業和國家生物基紡織產業高地將崛起在四川省屏山縣。
參考文獻:
[1]鄭柏芝,端小平.2011-2015年:中國化纖行業發展規劃研究[M]. 1版.上海:東華大學出版社,2002.
[責任編輯楊瑜]
中圖分類號:F207
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2095-1124(2016)02-0089-04
作者簡介:劉澤仁(1957—),男,教授,研究方向為產業經濟和旅游經濟。
收稿日期:2016-02-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