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媛媛 劉根輝
?
基于數據庫的《廣韻》姓氏研究
□張媛媛 劉根輝
摘 要:姓氏文化源遠流長,體現著中國人尋根問祖的傳統思想?!稄V韻》除具有重要的音韻學價值外,還蘊涵著深厚的姓氏文化,其中關于姓氏的記錄為后人的研究提供了寶貴資料。由于政治需要以及受研究風尚的影響,《廣韻》保留了大量的姓氏資料。絕大部分姓氏用字依循基本釋義、姓氏釋義、注音的體例加注,方便借助數據庫技術進行處理。經整理發現,《廣韻》中記載的姓氏源流主要分為因地為氏、因名為氏、因事為氏、因職官為氏、因政改氏五類。
關鍵詞:《廣韻》 姓氏 數據庫
中國是世界上最早使用姓氏的國家,在原始社會就產生了姓氏。隨著中華文化的發展繁榮,中國的姓氏文化積淀了深厚的歷史、社會、人文內涵?!稄V韻》全稱《大宋重修廣韻》,成書于北宋大中祥符四年(1011年),是由陳彭年、邱雍等人奉詔重修的一部韻書,除具有很高的音韻學研究價值外,其記載的姓氏資料也非常豐富,對了解姓氏文化亦有重要意義。以往對《廣韻》的研究多側重于音韻學方面,而對其姓氏用字的研究甚少。楊小衛、尉遲治平以“督”字為例,從??北嬲慕嵌缺容^了《廣韻》與前代韻書中的姓氏用字[1];牛亞麗則從文化意義角度對《廣韻》姓氏用字進行了闡釋[2]。本文將以張氏澤存堂本《廣韻》為研究對象,運用數據庫技術對《廣韻》所收姓氏用字進行全面的整理和分析,并從注釋體例、姓氏來源等多個角度展開了分析和探討。
我國的姓氏研究始于上古時期。魏晉南北朝,姓氏族譜作為選拔官員的依據與姓氏專著并行于世,這一時期以何承天所撰《姓苑》影響較廣。唐朝初年,唐太宗為提高李氏皇族的地位,命人修訂《氏族志》以便刊正姓氏。為此,高士廉等人在全國范圍廣泛收集士族家譜,依據史書辨別真偽,考證世系。由于官方提倡,這一時期姓氏之學盛行,姓氏著作層出不窮,其中林寶奉命修撰的《元和姓纂》對后世頗有影響[3]。
自宋代始,姓氏研究越來越多,姓氏專著更加豐富多樣,姓氏理論也更趨于成熟。宋初問世的蒙學課本《百家姓》至今家喻戶曉;北宋邵思的《姓解》用文字偏旁分類法收錄姓氏;鄧名世的《古今姓氏書辨證》考辨頗為詳實;南宋鄭樵所著《通志》中的《氏族略》是全書的精華,共收錄漢族及少數民族姓氏2368個,創收錄姓氏的數量之最。姓氏研究成為宋代學術界的風潮,這使得其他類型的書中也有許多關于姓氏的內容,如:北宋地理總志《太平寰宇記》,記有郡姓和郡望;由北宋歐陽修、宋祁等編撰的《新唐書》也有姓氏來源及世系的記載。
《廣韻》作為北宋時期官修的韻書,在許多字的注釋中記載了相關姓氏的起源、人名、出處等大量姓氏資料。綜上所述,不難推斷其原因:一方面是政治上的重視與需要,另一方面是宋代姓氏研究繁榮風尚的影響。
對于姓氏用字注釋體例的分析可以幫助我們把握注釋規律,準確地定位有用信息,以便計算機進行高效的處理?!稄V韻》姓氏用字的注釋體例與其他韻字大致相同,但同中有異。其注釋主要包括以下幾個方面:
(一)基本釋義
訓釋姓氏用字的本義,這與其他非姓氏用字相同。例如:
(1)東:春方也。《說文》曰:動也。從日在木中。亦東風菜?!稄V州記》云:“陸地生,莖赤。和肉作羹,味如酪,香似蘭。”《吳都賦》云:“草則東風扶留?!雹?/p>
按:先釋“東”的本義,“春也”;再引《說文》釋義,“動也。從日在木中”;后引其他文獻中的文句作為例證。
(二)姓氏釋義
對于姓氏用字,《廣韻》釋義大體先用元術語標引,次引文獻進行說明,再引歷史或文獻中的人物加以佐證。
首先,用元術語標注。所謂“元術語”,是指用來指示姓氏用字的標志性術語。這些元術語包括“又姓、亦姓、姓也、人姓、又姓也、亦姓也、又虜姓、又羌姓、并姓”等。此外還有一些標志是專門用來指出復姓的,主要包括“復姓、又漢復姓、又虜復姓、又羌復姓”四種,其后常有“共……氏”指明包含該字復姓的數量。仍以“東”為例,在基本釋義之后,用“又姓”指出該字為姓氏用字。因“東”可與其他字組成復姓,故其后列出復姓,標明數量,“又漢復姓,十三氏”。
其次,引用姓氏類文獻。用來注明出處或說明姓氏的變化情況。常用“某書有”“出某書”或“某書云”等來加以說明。例如:
(2)邦:出何氏《姓苑》。
(3)威:《風俗通》云:齊威王之后。
(4)茙:《后魏書·官氏志》云:南方有茙眷氏,改為茙氏也。
再次,列舉歷史人物或文獻中的人物。指出人物的生活時代或所出文獻,有的還概括人物的籍貫、特點、官職等信息。例如:
(5)種:后漢司徒河南種暠。
(6)宮:《左傳》虞有宮之奇。
(7)翁:《漢書·貨殖傳》有翁伯,販脂而傾縣邑。
(三)注音和同音字字數
如果該姓氏用字為《廣韻》的小韻韻目,則其注釋還包括注音、同音字字數兩種信息。注音多用反切或直音法,若為多音字則同時標注又音,這與其他非姓氏用字一致。之后,再用數字標記該韻目下同音字的數量。
當然,在《廣韻》中,并非每個姓氏用字的注釋都嚴格遵循這樣的體例。有的釋義記錄比較全面豐富,包括了以上所述的各個方面。如:
(8)尹:正也,誠也,進也?!墩f文》:“治也。”又姓。出天水、河閑。周有尹吉甫。又漢復姓。齊定王時有尹文子,著書。又《漢書·百官表》曰:“內史,周官,秦因之,掌治京師,武帝更名曰京兆尹?!睉吭唬骸昂幽弦灾沃艿兀丶嫣煜?,置三川,守河洛伊地,漢更名河南太守也。世祖徙都雒陽,改為尹?!庇鄿是?。
有的記錄則比較簡潔,只包括其中的部分內容。如:
(9)仉:姓。梁公子仉□后也。
(10)昝:姓也。子感切。
(11)譚:大也。又姓。
(一)《廣韻》數據庫
本文所用《廣韻》數據庫是華中科技大學尉遲治平先生在古籍數字化研究中的一項重要成果。該數據庫包括32個數據表,本文主要利用“GY韻字”表,其中共有25331條記錄,每條記錄包括韻字號、韻字、注釋等字段。數據提取前,我們對照紙本《廣韻》②對該表進行了全面校對,訂正了其中的一些輸入錯誤并增補了部分注釋文本。
(二)《廣韻》姓氏用字的數據獲取方法
基于對《廣韻》數據庫的整理,我們把焦點集中在“注釋”字段。如前所述,《廣韻》韻字的注釋體例大致相同,先釋本義,次引《說文》和其他文獻;若為姓氏用字,則隨后用元術語標示并引例證明;若為小韻韻字則列出反切注音與同音字字數。這種歸一化的注釋體例為我們進行數據庫檢索與查詢處理提供了方便。
根據《廣韻》注釋體例,我們提取了其中的姓氏用字,采用SQL查詢語句進行查詢,再輔以人工校對。具體工作包括以下幾個步驟:
首先,確定查詢關鍵字。元術語“又姓、亦姓、姓也”等作為姓氏用字的標志,為確定關鍵字提供重要依據,但“姓”作為關鍵字并不能檢索到所有有效記錄,如“郇”字釋義:“地名。在河東解縣。周文王子封于郇,后以為氏。王莽時有郇越。”因此,為了保證數據的完整性,我們把“氏”也納入查詢范圍。查詢時利用通配符設置格式“*姓*”或“*氏*”,可以確保注釋中包含“姓”與(或)“氏”字的所有記錄無一遺漏地提取出來。
其次,利用SQL查詢語句“SELECT * FROM GY韻字where GY韻字.註釋like‘*姓*'or GY韻字.註釋like‘*氏*'”,進行篩選和查詢,共得到包含“姓”和“氏”或二者同現的數據庫記錄1470條。
最后,剔除冗余數據。由于1470條記錄是在保證沒有遺漏的前提下提取出來的,因此其中包含了少數非姓氏用字,需要人工校對加以剔除。這些冗余數據主要包括引文中出現關鍵字“氏”(《左氏傳》《呂氏春秋》、鄭氏云等),或以“氏”作為反切下字等情況。例如:
(12)獵:《尸子》曰:“虙羲氏之世天下多獸,故教人以獵也?!?/p>
(13)姼:又尺氏切。
(14)舂:《呂氏春秋》曰:赤兾作舂。
這樣的干擾記錄經人工統計后共有69條,剔除后得到的有效記錄共1401條,對應于《廣韻》姓氏用字1401個,這與牛亞麗[2]的統計結果1357個稍有出入,可見人工計數難免會有疏漏,而數據庫方法可以確保數據的準確性和完整性。
在此基礎上我們用查詢的方法統計出各個元術語出現條數以及所占比重。

表1:元術語分布統計
全部1401條姓氏記錄中絕大部分包含元術語,還有約11%的小部分記錄沒有明顯標志。需要說明的是有的記錄中運用了兩個元術語,全部是“又姓”在前“姓也”在后的組合,這樣的記錄共有8條,統計時歸為“又姓”作為標志的記錄。還有的元術語是“又姓也”(9條)或者“亦姓也”(1條),歸為“又姓”或者“亦姓”作為標志的記錄。
統計結果表明,《廣韻》在注釋姓氏用字時,常用的術語主要有“又姓”“亦姓”“姓也”,既簡明扼要又具有通用性,與《水經注》《康熙字典》等典籍著作中指明姓氏用字的高頻術語相一致。
《廣韻》對姓氏的介紹,不僅停留在指出姓氏用字以及人名舉例上,其中406條記錄還涉及到姓氏的源流問題。根據對語料的分析,大致可將《廣韻》中提到的姓氏源流分為五類。

表2:姓氏源流統計
(一)因名為氏
《廣韻》注釋中指出,以先人的姓、名、字、號或者謚號作為姓氏的,均歸為此類。此類數據最為豐富,共出現177條。因名為氏體現著對祖先的崇拜,與中華民族的宗族觀念和血緣意識緊密相關。
(15)魚:《風俗通》云:宋公子魚賢而有謀,以字為族。
按:《通志·氏族略》:“魚氏。子姓。風俗通云,宋桓公子公子目夷,字子魚,子孫以王父字為氏。”[4](P114)
(16)恭:晉太子申生號恭君,其后氏焉。
按:“恭”是敬順事上的意思。據《禮記·檀弓上》記載,申生為奉行忠孝甘受誣陷,順從父命而自殺,因此他的謚號為“恭”[5]。《古今姓氏書辯證》亦有引證:“《姓源韻譜》曰:晉申生謚恭世子,后人以謚為氏?!盵6](P34)
(二)因地為氏
《廣韻》注釋中指出,以某一地域的名稱作為姓氏,如封國、鄉邑、有特殊標示的地域等。此類有93條,約占四分之一,也是比較重要的姓氏源流,體現出人類發展與土地休戚相關。例如:
(17)崔:齊丁公之子食采于崔,因以為氏。
按:據《元和姓纂》《通志·氏族略》等資料記載,西周時期齊國國君丁公伋的嫡子季子曾食采于崔邑,子孫以邑為氏,是為山東崔氏[4][7]。
(18)姜:出天水齊姓,本自炎帝,居于姜水,因為氏。
按:《水經注·渭水》:“岐水又東經姜氏城南為姜水,按《世本》:‘炎帝,姜姓?!兜弁跏兰o》曰:‘炎帝,神農氏,姜姓?!概怯稳A陽,感神而生炎帝。長于姜水,是其地也。”[8](P423)可見,姜水是岐水的一部分,神農氏炎帝在姜水河畔成長,即以姜為姓,子孫世代相傳?!对托兆搿泛汀锻ㄖ尽な献迓浴肪蓄愃朴涊d,各家所述均與《廣韻》對姜姓的釋義一致,姜水是炎帝生長之地,故后代以這一地名作為姓氏[4][7]。
(三)因政改氏
因政改氏是指因某些政治因素更改姓氏,共計86條,呈現為三種主要類型。第一,少數民族的復姓改成漢族單字姓,這是促進民族融合的一項舉措;第二,因受到統治者的冊封或者懲罰而賜姓或改姓;第三,因為避難的需要,隱姓埋名更改姓氏。三種類型均與政事相關,多是在原來姓氏的基礎上,增添偏旁、刪減字數或改為讀音相近的字。例如:
(19)茙:《后魏書·官氏志》云:南方有茙眷氏,改為茙氏也。
按:茙眷為鮮卑族姓氏,《古今姓氏書辯證》中的記載進一步證實了改姓的過程:“今詳唐孔至《姓氏雜錄》有代北茙眷氏,改為茂氏。茂當為茙,必字畫之誤也。”[6](P6)
(20)梟:隋煬帝誅楊玄感,改其姓為梟氏。
按:梟在古代指一種不孝、惡毒之鳥。因楊玄感反叛,隋煬帝怒其“惡如梟流”,將其斬首示眾,并懲其一族改姓“梟”。在《通志·氏族略》中也有類似記載[4]。
(21)怡:《周書·怡峰傳》云:本姓默臺,避難改焉。
按:《通志·氏族略》有記載:“臺氏。亦作怡。本墨臺氏,避事改焉。”[4](P141)
(四)因職官為氏
因職官為氏是指以職業或官職名作為姓氏,此類情況出現較少,只有22條。技藝或者職業作為人的代號用作姓氏,因而得以傳承。與之類似,古代以為官為榮,官名也常被用作姓氏。例如:
(22)巫:《風俗通》云:“氏于事,巫、卜、陶、匠是也?!?/p>
按:巫是中國古代一種專門從事祈禱、祭祀、占卜活動的職業,以職業為氏。巫人在古代被認為是上天的使者,在朝廷中地位很高,受到王族顯貴和一般百姓的尊崇。以“卜、陶、匠”為氏的情況與“巫”類似。
(23)符:……魯頃公之孫雅仕秦,為符璽令,因而氏焉。
按:符璽在古代是傳達公文或下達命令的憑證。符璽令又稱符節令,是職掌符璽官印的官員。據《元和姓纂》和《通志·氏族略》記載,戰國時,魯國被楚所滅,末代君王魯傾公的孫子公雅,后來在秦國擔任符璽令,其后人便以符為姓[4][7]。
(五)因事為氏
具有重要性或象征性的事件,會給人留下深刻印象,為了紀念或保存事件的吉祥寓意,故以之為姓氏。因事為氏具有一定的特殊性和偶然性,因而極少出現,《廣韻》中記載的僅有7條。例如:
(24)車:本自舜后,陳敬仲奔齊,為田氏。至漢,丞相田千秋以年老得乘小車,出入省中。時人謂之“車丞相”,子孫因以為氏。
按:據《元和姓纂》所載,舜后田氏之裔,丞相千秋因年老受到優待,朝見時可乘坐小車進入宮殿,所以就號稱“車丞相”,后人便以“車”作為姓氏[7]。《通志·氏族略》中對此事也有說明:“漢武帝時丞相田千秋,以年老,詔乘小車出入省中,時號車丞相,子孫因氏焉?!盵4]
除以上五類外,《廣韻》中還有一些姓氏用字的來源比較復雜,往往是多種類型的綜合,特別是同一姓氏用字下的不同復姓,其源流也不盡相同。共計21條,我們把它歸作“綜合來源”一類,對此本文不再詳述。
《廣韻》中記載著豐富的姓氏資料,一方面是宋代譜牒之學興盛的體現,另一方面也說明姓氏文化的重要地位。對《廣韻》的數字化研究,有助于我們得到更加精確的統計數據,由此不僅可以管窺宋代民族文化的融合、中國傳統的家族血緣觀念,而且可以在考證姓氏的源流變化、讀音規律等方面進行有益的探討。
(本研究獲得“教育部人文社會科學研究規劃基金項目[項目編號:13YJAZH051]”與“華中科技大學自主創新研究基金[項目編號:2014AA006]”資助。)
注釋:
①本文例證均來自《廣韻》數據庫,順次編號,冒號前為所舉姓氏,之后為注釋。
②主要參照周祖謨《廣韻校本》[9]與余迺永《新校互注宋本廣韻》[10]。
參考文獻:
[1]楊小衛,尉遲治平.《廣韻》姓氏辯證例——《廣韻》??笔傲阒J].語言研究,2009,(4):70-74.
[2]牛亞麗.《廣韻》姓氏字的文化闡釋[J].宜賓學院學報,2010,(1):79-82.
[3]李吉,王岳紅.中國姓氏[M].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2006.
[4][宋]鄭樵撰.王樹民點校.通志二十略(全二冊)[M].北京:中華書局,1995.
[5]方向東.大戴禮記匯校集解[M].北京:中華書局,2008.
[6][宋]鄧名世.古今姓氏書辯證[M].南昌:江西人民出版社,2006.
[7]岑仲勉.元和姓纂四校記[M].上海:商務印書館,中華民國三十七年[1948].
[8][北魏]酈道元著.陳橋驛校證.水經注校正[M].北京:中華書局,2013.
[9]周祖謨.廣韻校本[M].北京:中華書局,2004.
[10]余迺永.新?;プ⑺伪緩V韻[M].上海:上海辭書出版社,2008.
(張媛媛 劉根輝 湖北武漢 華中科技大學中文系43007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