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校訓蘊藏著大學的教育理念、校園歷史和文化,是大學思想靈魂的宣示,在學校對外宣傳中起著舉足輕重的作用。本文擬以湖南省高校的校訓英譯為例,結合西方大學校訓的平行文本,探討在翻譯生態大環境中,如何結合翻譯生態學中的整體觀和多維視角適應論等觀點探討中國校訓的英譯問題,確定校訓英譯的“生態”定位。
關鍵詞:校訓 大學校訓 生態
一、引言
中國古代校訓的出現可以追溯到書院時期。白鹿洞書院的《白鹿洞書院揭示》、岳麓書院的“忠孝廉節”、無錫東林書院的“依德之行、庸人之謹”等都是現代校訓的雛形。根據《辭源》的解釋,校訓是“學校為了進行道德教育的方便,選擇若干符合本校辦學宗旨的醒目詞語,作為學校全體人員的奮斗目標”。大學校訓是學校文化傳統和教育理念的沉淀,蘊涵著大學的精神文化。現代的大學校訓不僅肩負著傳遞大學的境界和追求的重任,還有對外宣傳的功能,高質量的校訓譯文能以此提升學校形象,加強國際范圍的校際合作,促進對外文化交流,最終推動學校的國際化發展。
二、研究概況
關于校訓翻譯的英譯研究,國內起步晚,研究成果少,但近年來越來受到研究者的重視。筆者以“校訓翻譯”為主題在中國知網上進行檢索,2008~2016年間,共檢索到65篇文章,其中上海翻譯1篇,中國科技翻譯1篇。研究角度包括目的論、文化視角、廣告傳播視角、適應選擇論、功能對等理論、等效理論、互文性、接受美學、生態學等。周永模(2008)認為翻譯時必須遵循校訓翻譯的“三原則”:互文性原則、傳意性原則、簡潔性原則的基礎上,準確地理解原文含義,并結合譯入語校訓的用詞與結構特點,簡潔而地道地傳達原作的思想內容。范武邱、范頭姣(2008)從美感磨蝕、贅述、中式英語等層面列舉并分析中國大學校訓英譯中出現的問題,并針對這些問題提出一些初步的解決辦法。曾利沙(2013)通過對一則典型校訓英譯的剖析,說明主-客觀理據論是拓展功能——目的論的重要理論范疇,對應用翻譯研究具有可闡釋和可證性的方法論意義。接下來,筆者以“校訓翻譯”“生態”為主題在中國知網上進行檢索,只有1篇論文。蔣紅紅(2011)從生態翻譯學視角來闡釋現象背后的深層原因,通過語言維、文化維和交際維的三維轉換方法來指導大學校訓的翻譯,提高和優化譯文的整合適應選擇度,體現新興的生態翻譯學的應用性價值。以上數據表明,“校訓翻譯”與“生態”的新興結合已經引起了學者的關注,但是其廣度和深度還有待進一步提升。本文擬以湖南省高校的校訓英譯為例,結合西方大學校訓的平行文本,探討在翻譯生態大環境中,如何結合翻譯生態學中的整體觀,多維視角適應論等觀點來剖析中國校訓的英譯問題。
三、中國大學校訓英譯的適應與選擇
“翻譯適應選擇論”以達爾文生物進化論中的“自然選擇”“適者生存”為基礎,以中國古代哲學中的“天人合一”的經典思想為依托。生態翻譯學起步于2001年,從生態整體主義的視角出發,探討生態翻譯、文本生態,關注“翻譯群落”生態及其相互影響和聯系。生態翻譯學注重整體關聯、講求動態平衡、體現生態美學、關照“翻譯群落”、昭示翻譯倫理和倡導多樣統一的生態理性特征。
(一)整體——關聯
校訓是大學價值核心的體現,整合了學校的歷史、文化,教育理念和辦學精神。校訓翻譯的生態環境不僅包括校訓的語言風格、文化內涵等,而且還應該考慮到學校特色、校史,地理時代背景等因素。譯者要依據校訓翻譯生態環境的整體性來使譯文和原文之間產生最佳關聯。中南大學的校訓“知行合一、經世致用——Create knowledge and serve society”。中南大學黨委書記高文兵指出“要切合中南大學長期以來形成積累的辦學特色;與中南大學所秉承的湖湘文化精神底蘊相契合?!焙洗髮W校訓經歷了一個從“忠孝廉節”—“實事求是”—“忠孝廉節、整齊嚴肅”—“實事求是,敢為人先”的發展演變過程。湖南大學的校訓“實事求是,敢為人先”譯為“Seeking truth from facts and daring to be pioneers。”“Seeking truth from facts”,指立足現實,夯實基礎,追求真理,腳踏實地。“Daring to be pioneers”,指著眼于未來和長遠,敢于競爭、敢于創新,走特色發展的道路。二者互為關聯,用“and”連接成一個整體。
(二)多維度的適應與選擇——語言、文化、交際
1.語言維
語言維的適應性選擇轉換指的是語言形式的適應性選擇轉換(胡庚申,2004)。語言維的轉換主要體現在譯者對文字特點、修辭風格、文體風格等的適應性選擇轉換上。中國校訓在語言上呈現以下特點:字數對等、結構相稱、音韻和諧、整齊勻稱。形式上主要以四言八字,二言八字為主,結構均衡工整。“知行合一,經世致用”“實事求是,敢為人先”“博學篤行,盛德日新”均為四言八字,詞性相當、平仄相諧,體現出漢語語言形式上的對稱美。英文校訓也講究對仗美,名詞并列,如麻省理工學院校訓:Mind and Hand;耶魯大學校訓:Truth and Light;杜克大學校校訓:Knowledge and Religion;佐治亞理工學院校:Progress and Service;塔夫斯大學校校訓:Peace and Light;印第安納大學訓:Light and Truth;西點軍校校訓:Duty,honor and country。英語具有靜態傾向,多用名詞化表達法如名詞、形容詞、介詞等,如普林斯頓大學的校訓:In the nations service and in the service of all nations,愛荷華州立大學校訓:Science with practice.漢語具有動態傾向,多用動詞化表達法,如動詞、副詞、動詞短語等,因此在漢英翻譯中應該把漢語的動詞化表達法轉化為英語的名詞化表達法。“實事求是,敢為人先”把原文改成非動詞短語“Seeking truth from facts and daring to be pioneers”,“仁愛精勤”的翻譯把原文的形容詞改成了“be+adj”形式:“Be humane,caring,excellent and industrious”“知行合一、經世致用”“Create knowledge and serve society”仍為動詞短語,不合英文表達的要求,可以改成“To create and to serve”。
2.文化維
林為連(2005)認為,在文化方面,國內的校訓反映了我國傳統的儒家文化,國外的校訓有明顯的宗教色彩,體現著宗教文化;在價值取向上,國內的校訓具有明顯的人文主義色彩,而國外的校訓則主要是對學術和自由的追求。我國現代多數校訓為取自典籍的成語,用詞體現了儒家思想的道德觀和價值觀,強調道德修養和精神世界,具有濃厚的人文主義色彩。中南大學的校訓“知行合一、經世致用”,遠承先秦諸子“備物致用”的為學之道和宋明理學“為萬世開太平”的宏大志向,近效湖湘學派務實踐行的優良傳統。湖南大學的校訓為“實事求是,敢為人先”?!皩嵤虑笫恰痹某鲎浴稘h書·河間獻王傳》,“敢為人先”是湖湘文化的精髓,岳麓書院是湖湘文化的搖籃,將“敢為人先”列為校訓,體現了湖南大學對優秀傳統的弘揚。湖南師范大學的“仁愛精勤”,此古已有之?!妒酚洝ぴ涣袀鳌罚骸叭蕫凼孔洌孔浣誀帪樗??!薄度龂尽な裰尽罚ň硎骸皫钟谑戮?,繼踵在忠后,其威風稱績皆不及忠?!薄痘茨献印ば迍沼枴罚骸皥蛄⑿⒋热蕫郏姑袢缱拥??!毕嫣洞髮W的校訓“博學篤行,盛德日新”選自《中庸》《周易》?!安W篤行”語出《禮記·中庸》之“博學之,審問之,慎思之,明辨之,篤行之”。“盛德日新”轉語《周易·系辭》之“富有之謂大業,日新之謂盛德”。
西方大學的校訓具有明顯的宗教色彩,體現的是宗教思想文化,強調對真理與學術自由的追求。校訓的內容主要取自《圣經》,或是古希臘、古羅馬的典故。如艾莫利大學的校訓“The prudent heart will possess knowledge”,摘自于舊約圣經的箴言第18章15節。西北大學的校訓“Whatsoever things are true”,摘自新約圣經的腓利比書第4章8節。瓦爾帕萊索大學的校訓“In thy light we see light”摘自于舊約圣經的詩篇第36篇9節。約翰。斯坦福大學的校訓“The wind of freedom blows”出自16世紀批判現實主義作家烏爾里克·哈頓的作品。由于中外校訓文化差異太大,在傳遞意義與保留文化內涵方面,二者很少能兼顧,文化內涵經常會出現選擇性缺失的情況。不過有個不錯的例證,如蘇州大學校訓“養天地正氣 法古今完人”典出《孟子·梁惠王上》:“吾善養吾浩然之氣,況浩然者乃天地之正氣也”,而英文校訓“Unto a full grown man”語出新約圣經《以弗所書》第4章13節。譯者巧妙地選擇了《圣經》中譯語讀者熟悉的表達,不僅使譯文地道,而且能實現文化內涵的對等。
3.交際維
交際維的適應性選擇轉換把選擇轉換的重點放在交際的層面上,關注原文中的交際意圖是否在譯文中得以體現。校訓作為大學的外宣手段,具有勸勉和感召的交際功能。中國大學校訓強調道德、集體榮譽、奉獻,如“仁愛精勤”“盛德日新”,《尚書》中提到:“茍日新,日日新,又日新?!睂W生需要不斷地修養身心、完善品格、學習發展,最終臻于“盛德”“至善”的境界。而西方的大學突出知識、真理、權利和自由。斯坦福的校訓是“讓自由之風吹拂(The wind of freedom blows)”,耶魯大學的校訓是“光明與真理(Truth and Light)”,在理念上他們始終堅持真理至上,尊重科學,具有為國家、為社會服務的意識,普林斯頓大學的校訓是“普林斯頓:為國家服務,為世界服務(In the nations service and in the service of all nations)”,西點軍校的校訓是:“職責,榮譽,國家(Duty,honor and country)”。校訓“博學篤行,盛德日新”的英譯分別以4個形容詞來描述:“Learned,practical,virtuous and progressing”,在句式特點上體現出譯者遵循英語的特點,但是“progressing”使用不當,“creative”能更好地實現原文的交際意圖?!皩嵤虑笫牵覟槿讼取笨梢蕴鲈牡淖置嫦拗?,精簡成“Pursuing truth and being pioneers”,“知行合一,經世致用”譯為“Create knowledge and serve society”,動態的表達方式使得譯文如同命令般指示,生硬晦澀、喪失了激勵呼喚的功能,缺乏一種精神,一種靈魂深處的感召力,無法實現交際維的適應性選擇轉換。
四、結語
大學校訓是大學的靈魂、大學的宗旨、大學的生命。英國著名學者阿什比爵士在《科技發達時代的大學教育》中指出,大學“像動物和植物一樣地向前進化。所以任何類型的大學都是遺傳與環境的產物”。校訓體現著科學精神和人文精神,核心價值觀是自由、平等和追求真理。校訓處于知識、精神、道德、社會服務的生態環境中,在語言、文化、交際三個維度不斷整合適應選擇度,確定“生態”定位,最終實現校訓的外宣功能。
(本文為湖南省教育廳科學研究項目“適者生存——外宣翻譯生態過程研究”[項目編號:14C0319]的部分研究成果。)
參考文獻:
[1]周永模.大學校訓的主要特點及翻譯原則[J].中國科技翻譯,2008,(2):51-53.
[2]范武邱,范頭姣.中國大學校訓翻譯:問題與基本對策[J].上海翻譯,2008,(2):41-44.
[3]曾利沙.功能—目的論視角下校訓英譯的主—客觀理據論——以
“明德尚行”“學貫中西”英譯剖析為例[J].廣東外語外貿大學學報,2013,(5):60-64.
[4]蔣紅紅.生態翻譯學視域下大學校訓的翻譯[J].漳州師范學院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11,(4):81-85.
[5]胡庚申.翻譯適應選擇論[M].武漢:湖北教育出版社,2004.
[6]林為連.國內外知名高校校訓評析[J].浙江大學學報(人文社會科學版),2005,(35):129-136.
[7]阿什比.科技發達時代的大學教育[M].藤大生譯.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83.
(張睿思 湖南衡陽 湖南工學院外國語學院 4210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