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相釗 侯文強 韓永明 韓永賢
(青海省有色地質礦產勘查局八隊青海西寧810012)
青海東昆侖銅金多金屬找礦研究
■劉相釗 侯文強 韓永明 韓永賢
(青海省有色地質礦產勘查局八隊青海西寧810012)
東昆侖成礦帶主要經歷了元古宙、早古生代、晚古生代和中生代四個發展期或構造旋回期。其中,中生代構造-巖漿-成礦活動對區域銅金多金屬大規模成礦具有重要作用。以區域性深大斷裂控礦為主線,研究分析青海東昆侖構造-巖漿-成礦作用與主要礦產分布特征,探討區域成礦規律及大型-超大型礦床的形成條件,提出了巖漿熱液型銅金多金屬礦床的勘查思路與找礦方向
金屬礦產控礦因素巖漿熱液型成礦分析
東昆侖構造帶中生代構造-巖漿活動劇烈,并伴隨有大規模的成礦作用。該期構造-巖漿-成礦作用使先期形成的礦產活化、遷移并重新就位,是該區域的主要成礦期。
東昆侖成礦帶處于古亞洲構造域與特提斯構造域疊接復合部位。該帶東西長約1300km,南北寬90~240km。西被北東東向阿爾金構造帶斜切,東接西秦嶺構造帶,北部多被柴達木盆地覆蓋,南部與巴顏喀拉構造帶拼接。昆北、昆中和昆南三條區域性深大斷裂帶呈北西西向橫貫全區,控制了區域地層、巖漿巖、構造及相關多金屬礦產的分布(圖1)。

東昆侖構造帶元古宙、顯生宙地層發育較為齊全。由老到新主要有古元古界金水口巖群、中-新元古界萬寶溝群、冰溝群,寒武—奧陶系灘間山群以及泥盆系牦牛山組、石炭系大干溝組和締敖蘇組、二疊系布青山群、三疊系鄂拉山組和巴顏喀拉山群等。其中,金水口巖群(Ar3—Pt1J)呈殘塊狀斷續產于東昆侖中帶和祁漫塔格山,下部主要由變粒巖、片麻巖、混合巖以及大理巖、角閃巖等中高級變質巖系組成;上部為一套以石英質巖石為主的變質巖系。萬寶溝群(Pt2—3W)分布于昆南,斷續出露于水泥廠北側及溝里等地,為一套淺變質碎屑巖、火山巖和碳酸鹽巖。冰溝群(Pt2B)主要分布于昆北、昆中,巖性主要為碳酸鹽巖和碎屑巖。灘間山巖群(∈OT)主要分布在祁漫塔格—大灶火河地區,多以斷塊形式出露,由一套厚度較大的淺變質碎屑巖、變中-基性火山巖夾生物碎屑巖、白云質大理巖構成。
沿東昆侖成礦帶區域性深大斷裂發育一系列中生代中酸性巖漿巖體。但一些巖體特別是出露面積較大的花崗巖體多被認為系殼源形成。尤其是一些深源巖漿巖體由于受其形成環境和條件制約,一般規模較小或地表很少出露,在以往的調查資料中很少反映或被忽略。筆者認為東昆侖構造帶幔源巖漿活動在區域銅金多金屬成礦中起到了至關重要的作用。
東昆侖成礦帶主要優勢礦產與中生代深源巖漿活動關系密切。首先是在區域空間上許多礦床或礦集區圍繞深源巖漿巖體分布,發育相關巖漿熱液蝕變及異常、元素組合;其次是在礦種上發育與幔源基性-超基性雜巖有關的銅、鎳、鈷、金等礦產,礦體多以沿斷裂構造貫入的脈狀形式出現;再就是有關礦產在成礦序列上成礦元素具有從高溫—中低溫的分帶或組合特征,即在東昆侖常形成沿構造、巖漿巖帶發育的鉬銅-鉛鋅-金(汞銻)礦床(體)
依據勘查新成果與新進展資料,進一步深化成礦規律認識、拓展找礦思路。在總體工作部署上,以構造—巖漿—成礦為主線,沿昆北、昆中、昆南等區域深大斷裂和巖漿活動帶等成礦有利地段開展東昆侖礦集區找礦工作。重點加強多期次構造交匯部位、中新生代巖漿巖發育區銅金多金屬大型—超大型礦床的勘查評價工作。
按照巖漿熱液及成礦系列等成礦理論開展東昆侖地區綜合找礦與勘查評價工作。系統地研究分析區域地物化遙資料和礦產信息,以礦田或礦床為單元合理確定重點勘查區或礦集區范圍,統籌部署開展多金屬找礦及評價工作,避免在找礦地段、成礦類型以及成礦元素等方面的顧此失彼或遺漏。在控制、擴大主要成礦帶的基礎上,按照有關成礦序列理論,加強其他相關礦種礦產、異常、礦化線索的追蹤和找礦評價,擴大已知礦床點的規模及找礦潛力;再就是加強礦產勘查中相關共(伴)生礦產的采樣與分析,提高礦產地的經濟與開發利用價值。
在已知金礦區深部和靠近深大斷裂、巖漿巖體附近注意加強尋找銅、鉛鋅等多金屬礦產;在銅鐵礦區附近注意尋找鉛鋅、金等礦產;在鉛鋅等礦區注意加強銅鉬以及金、汞銻等礦產的找礦工作。
[1]舒曉峰,王雪萍,張雨蓮,等. 青?;㈩^崖地區多金屬礦床成因類型的厘定及找礦方向 [J]. 西北地質,2012.45(1):165-173
[2]張德全,王富春,佘宏全,等. 柴北緣-東昆侖地區造山型金礦床的三級控礦構造系統 [J]. 中國地質,2007
[3]郭正府,鄧晉福,許志琴,等. 青藏東昆侖晚古生代末-中生代中酸性火山巖與陸內造山過程 [J]. 現代地質,1998,12(3):344-352
P62[文獻碼]B
1000-405X(2016)-6-1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