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文富
(廣西壯族自治區地球物理勘察院廣西柳州545005)
廣西丹池地區碳酸鹽巖中縫合線構造特征及成因分析
■馬文富
(廣西壯族自治區地球物理勘察院廣西柳州545005)
在廣西丹池地區,縫合線構造主要發育于泥盆系和石炭系碳酸鹽巖中,縫合線構造的種類主要有鋸齒狀縫合線、波狀縫合線、交叉縫合線、網格狀縫合線??p合線構造的形成因素包括巖性、巖石溫度和壓力、巖石空隙度和滲透性、流體作用、構造作用等。
丹池地區縫合線類型成因
縫合線構造在碳酸鹽巖中普遍發育,趙健、羅根明等(2005年)認為它既可以沿著兩種不同成分碳酸鹽巖層間發育,也可以發育在同一巖性層內部,其形成與碳酸鹽巖在埋藏或變形期間的壓力有關[1]。國內外均對縫合線構造進行一些研究,包括縫合線構造特征、分類、地質意義、成因機制等,但對廣西地區縫合線構造的研究很少,也不夠深入,而且廣西丹池地區尚未發現對縫合線構造研究的相關資料。
本文根據筆者2009~2012年開展的《廣西南丹-河池地區錫多金屬礦遠景調查》項目,通過分析了實測地層剖面(102km)和1:5萬地質測量(1880km2)資料,結合野外觀察,總結了廣西丹池地區碳酸鹽巖中縫合線構造特征,并對其成因進行分析。
研究區位處世界聞名的丹池錫—多金屬成礦帶南東段,區域構造位于揚子陸塊西南緣,右江盆地的北東側,屬古特提斯構造域和環太平洋構造域的復合部位,區內構造復雜,沉積礦產、中低溫熱液礦產發育,是古特提斯多島海(洋)構造演化等國際前沿課題研究的關鍵地區。該區域中上元古界為一套淺海、半深海復理石泥砂質夾火山碎屑巖建造,早古生代界為巨厚的復理石沉積,在研究區未出露。
區內出露的地層為晚古生界、中生界及少許第四系,以石炭系為主,發育有盆地(臺溝)、斜坡、臺地等多種沉積,為一套海相沉積碳酸鹽巖-硅質巖-碎屑巖組合。沉積類型多樣,臺、溝(盆)多相并存,巖相復雜。泥盆系是該區域主要的賦礦層位,以深水盆地(臺溝)硅泥質巖沉積為主構成,歸屬代表斷陷盆地缺氧低能沉積環境的南丹型沉積相區。
區域內發育NW、NE、SN和EW等多組構造,以NW褶皺和斷裂最為醒目,其在加里東基底和前震旦結晶基底均有反映,控制了該區基底坳陷與成礦帶的展布。加里東運動之后,伴隨古特提斯洋的開裂,基底、同生斷裂活動,引起地殼裂解差異沉陷,區域內沉積形成一套以陸源碎屑-碳酸鹽巖的沉積建造。
3.1 地層特征
廣西丹池地區縫合線構造主要發育于泥盆系、石炭系碳酸鹽巖中,而二疊系棲霞組和茅口組碳酸鹽巖中僅少數地方見到縫合線構造,其中上泥盆統五指山組及融縣組、下石炭統英塘組灰巖中縫合線構造最為發育,其次為石炭系近岸-遠岸碳酸鹽臺地相都安組、大埔組、黃龍組、馬平組以及斜坡至盆地相的有鹿寨組、巴平組、南丹組中的碳酸鹽巖(灰巖中縫合線最為發育、其次為白云巖)。
3.2 縫合線構造分類
縫合線的類型前人已經進行了一些總結和描述,縫合線類型劃分方法多樣,蔡杰興(1990年)認為依垂直縫合面的形態大小,肉眼可見的稱顯縫合線;只在顯微鏡下才能看到的稱隱縫合線[2]。李國蓉(1997年)認為根據縫合線的產狀特征、縫內殘留物組成、縫間相互關系、縫與其他成巖組構的關系,可分為三期三類:微縫合線(Ⅰ)、平行層面展布的縫合線(Ⅱ)、垂直或斜交層面展布的縫合線(Ⅲ)[3]。唐方成(1988年)認為縫合線可分為原生縫合線和次生縫合線兩種類型[4]。
筆者在收集前人對國內外縫合線構造研究的基礎上,結合本區野外實地觀察和室內資料的綜合分析,從形態特征上將廣西丹池地區縫合線劃分為:鋸齒狀縫合線、波狀縫合線、交叉縫合線、網格狀縫合線。
3.2.1 波狀縫合線
本區最常見的一種縫合線類型,主要發育于微晶灰巖、含生物屑灰巖、白云質灰巖中,其次發育于白云巖,整體呈波狀起伏,根據波的形態還可以分為兩種類型,即波形較為寬緩的稱為平緩型波狀縫合線(圖1,b);波形較陡的稱為波狀縫合線(圖1,a)。有些縫合線發育于同一巖層中,而有些發育不同巖性層中,如圖1,b中縫合線兩側分別為白云質灰巖和微晶灰巖;個別縫合線將早期的裂隙面(縫合線)切割并發生錯動(圖1,c);偶見個別縫合線呈透鏡狀(圖1,d)。

圖1 下石炭統地層中波狀縫合線
3.2.2 鋸齒狀縫合線
此類縫合線在本區較為常見,主要發育于微晶灰巖、生物屑灰巖、白云質灰巖中,因其形態似鋸齒而得名,縫合線兩邊巖石裂面參差不齊,每個“齒”呈不對稱三角形,頂角大部分呈尖棱狀,局部呈次棱狀,縫合線寬0.5~5mm不等,個別達1cm以上,普遍延伸不長,大部分在1m以內,個別達數米(圖2)。
3.2.3 交叉縫合線
是指兩條或者兩條以上縫合線相互交叉,有點斜交,有的相互垂直,甚至相互切割,局部形成網狀縫合線(圖1,c、圖3)。本區交叉縫合線也較為常見,主要發育于灰巖中,縫合線的形態各異,長短不一,個別通過兩者的切割情況判斷形成的期次。

圖3 黃龍組(C2h)灰巖中斜交縫合線
3.2.4 疊瓦狀縫合線
是由多條形態不一大致平行的縫合線相互排列形成的疊瓦狀構造??p合線之間的距離為數毫米至厘米不等,縫合線的深度較淺,普遍發育于巖石表面(圖4上部),而深度較大甚至切穿巖層的很少形成疊瓦狀縫合線,而是形成單條波狀或鋸齒狀縫合線(圖4下部)。

圖4 丹池地區下坳-永安一帶疊瓦狀縫合線
前人對于縫合線構造的成因有多種假說,劉和甫(1959年)認為:縫合線的形成時間是不一致的,一種是在晚期成巖階段形成的,其成因以壓力溶解作用為主,而另一種是在后生階段形成的,其成因以溶解作用為主[5]。蔡杰興(1990年)則認為碳酸鹽巖要形成縫合線必須具備以下四個條件:
(1)巖石的最高溫度和承受的最低壓力(應力)符合PT-TP圖式或直線方程式:
PT=kTP-b
(2)巖石要有足夠的空隙度和滲透率。
(3)巖石空隙中要含有CO2流動性水溶液。
(4)巖石中要有比最主要礦物難溶的微量礦物雜質[2]。李方正(1988年)認為沉積巖中的縫合線同沉積巖中的結核的成因一樣,有原生的,也有次生的[6]。
筆者比較認同蔡杰興的觀點,結合廣西丹池地區的實際,認為縫合線的形成是多種因素作用的結果,主要有以下幾個方面的因素:①巖性;②巖石溫度和壓力;③巖石空隙度和滲透性;④流體作用;⑤構造作用等。
①巖性
本區縫合線主要發育于灰巖、白云質灰巖、白云巖中,而這些巖石的礦物成分主要為方解石、白云石等,可以與CO2、H2O發生化學作用而溶解,容易形成縫合線;相反,以石英為主要礦物成分的粉砂巖、砂巖等不易形成縫合線構造,說明了巖性對形成縫合線構造具有很大的影響。
②巖石溫度和壓力
溫度和壓力是礦物溶解和運移的重要因素,巖石達到一定溫度后發生溶解,而壓力的變化會使流體發生運移。
③巖石空隙度和滲透性
空隙度為CO2、H2O提供空間,滲透性則保證了H2O及溶質的流通。
④流體作用
流體在化學反應中必不可少,通過流體的大量運移,有利于物質的運移和沉淀,從而形成縫合線。
⑤構造作用
包括褶皺、斷裂、巖體侵入等,使巖層發生變形、破裂,有利于縫合線構造的形成。
5結語
縫合線是在碳酸鹽巖廣泛發育,在丹池地區則主要發育于泥盆系和石炭系灰巖、白云質灰巖、白云巖中,其形態各異,類型有:鋸齒狀縫合線、波狀縫合線、斜交縫合線、網格狀縫合線。縫合線的成因受多種因素(物理條件、化學條件、外部應力)相互作用形成的。
[1]趙健,羅根明,曾佐勛,姬獻峰,程明.縫合線研究新進展--以湖北大冶鐵山地區為例[J].現代地質,2005,19(4).
[2]蔡杰興.縫合線特征及成因機理 [J].巖石學報,1990(2).
[3]李國蓉.碳酸鹽巖中縫合線的形成機制及其儲集意義討論 [J].礦物巖石,1997,17(2).
[4]唐方成.下揚子區中-下三疊統碳酸鹽巖中的縫合線構造 [J].江蘇地質,1988(1).
[5]劉和甫.縫合線的形成及其在石油地質上的意義.地質論評,1959.
[6]李方正.遼南寒武系中統縫合線類型--兼論縫合線構造的成因.遼寧地質,1988(1).
P61[文獻碼]B
1000-405X(2016)-6-8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