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放軍304醫院心身醫學部主任 彭國球
北京市家庭教育協會心理專家 周婷麗

小時候常聽父母跟子女說要做個聽話的好孩子,原因自然是聽話的孩子少惹事能省心。當子女長大,父母變老,為人子女的也希望年邁的父母做個聽話的老人享享清福。然而許多老人執拗、倔強,不聽勸,甚至偏執逆反,常常與子女之間出現爭執,給雙方添上許多焦慮和煩惱。有人調侃,老人不聽話,全家都害怕!
前些天,門診中一個朋友抱怨,70多歲的父親在老家感覺心臟有點不舒服,在縣醫院看了幾次,醫生說沒什么問題。他不放心,便安排父親來北京最大的??漆t院做了一系列檢查,最后確診都沒什么大問題。
就在訂好票要離京的前一晚,父親又突然感覺胃部不舒服,自言自語“哎……來了一趟北京連胃鏡都沒做”。朋友聽后就把票退了,打算做完胃鏡若沒問題再讓他安安心心回去。父親一聽,不樂意了,堅持第二天一定要回家。票也退了,專家也聯系好了,現在父親又不聽安排,讓朋友焦慮不堪,頓感無助。
有的父母總是特別節儉,每天都會買回一些不新鮮的廉價蔬菜和水果,剩飯、剩菜不管多長時間了都不讓倒掉。一位朋友的父母就因為吃了不潔凈的剩飯剩菜上吐下瀉,又不去醫院治療,直到過了一天后,老人真的一點力氣都沒有了,才打電話告訴他們。
還有的老人迷上了養生,整天忙著吃這偏方、吃那食材,并時不時去參加一些“養生講座”,每次都會買回一大堆“營養保健品”,真正治病的藥卻不按醫囑吃,結果病情控制不好,被子女勸急了,老人就說“花自己的錢,你們管不著”。
老人的執拗不是一時的,他們年輕時也曾意氣風發,為何年老了,卻開始執拗起來了呢?
一方面,許多老年人看似不愁吃不愁穿,實際上精神生活不如意。在子女面前的執拗、倔強甚至偏執,都是因為在情感上對子女不滿。為人子女平時只顧從物質上予以關照,卻很少考慮老年人的精神生活。
還有一些老人的執拗來源于對過去生活習慣的堅持。很多老人是苦過來的,他們曾經在艱難的物質條件下撫養孩子,所以即使現在生活條件很好,他們也很難改變習慣了。
很多老人以父母權威自居。在他們眼里,子女永遠是自己的孩子,長期以來在子女面前的父母威嚴仍然不能丟。
另一方面,老人執拗,還有子女的責任。我們常常把兒童和老人“物化”,即他們不會被當作獨立思考的人,他們常常會被“安排”。一味地打著“我這都是為你好”的旗號要對方聽話,其實是一種粗暴的干預,最后只會讓老人更加執拗。
老人要不斷適應變化了的時代和環境,遇事多聽子女的建議。
對于節儉、家長權威等要有新認識,以前正確的一些觀念未必永遠正確,為了提高生活質量適度消費要提倡,要學會享受社會進步帶來的益處。對于養生保健要科學對待,不迷信,不盲從。
對年輕人而言,建議對老人多些理解和包容,平時多和老人交流,多讓老人接觸外面世界的新鮮信息,開闊老人的視野。
最重要的是千萬不要把老人“物化”,做事前先征求老人的意見,允許他們表達自己的觀點,即使老人觀點不符合當下情況,也要和老人講明利害關系,通常老人三思后會做出適當的決定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