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穎
摘 要:法學教育的人才培養使命和教育內容本身具有特殊性,需要從德育目標、德育模式、德育方法、德育內容等層面構建完整的德育體系,確保培養出來的法學人才符合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要求。
關鍵詞:法學;教育;德育;德育體系
中圖分類號:G410 文獻標識碼:C 收稿日期:2016-01-05
學生發展,以德為本。有德有才為精品,無德無才為廢品;有德無才為成品,無德有才為毒品。法學教育以培養符合社會要求的法律人才為使命,因為法學人才在社會發展過程中充當著判斷是非、伸張正義的角色,更加需要樹立正確科學的價值觀,需要具備良好的道德水平,因此德育體系的構建至關重要。
1.德育滲透的意義
從“社會本位”角度分析,法律與道德作為調整社會關系的重要手段,彼此互為補充,法律將最低層次的道德要求規定為公民的義務,具有強制性,以保證社會主體對安全穩定的基本要求;道德通過引導社會自我凈化,進而為良法之治營造積極的環境,實現整個社會的公平正義。從“以人為本”的視角看, 法律使人明法,知道可為和不可為之舉,道德使人明理,明白應當做什么, 不應當做什么,二者共同為個體行為提供了指引。法學教育過程中德育實踐對我國當前經濟建設和法學人才的培養意義重大,但傳統的道德教育體系已無法與當代快速發展的高校教育相適應,德育體系有待進一步重構與優化。
2.以法學人才為培養對象的德育體系
教育要因時制宜,因材施教,在構建德育體系的過程中需要充分認識到法學專業的特殊性,應從德育目標與原則、德育模式與方法、德育內容以及課程設置等方面進行研究,建立起符合當代法學教育目標和社會需要的德育體系。
(1)德育目標。作為法學教育,它承擔著培養符合社會要求的法律人才的重任,其德育目標必然離不開對社會主流價值觀的引入,以提高法學人才與社會需要的匹配性,建立發展的法律道德體系。具體而言,有三個方面的目標:第一,專業目標。通過寓德育于法學教育,提高法學人才的專業信仰,提高整個法律系統的道德水準。第二,職業目標。法律職業具有一定的封閉性和技術性,其道德觀念與其他職業存在一定區別,在德育過程中需要提高學生的職業意識,提高對各個主體的責任意識。第三,評價標準。法制社會發展過程中,存在諸多價值沖突,一個律師或者法官可能面臨著對當事人盡職和對社會公開的雙重責任,當對私與對公之間存在沖突時,需要公正的價值標準,才能保障人的行為穩定性,因此德育的最重要目標就是建立一套穩定的價值評判標準。
(2)德育模式與方法的選擇。筆者認為可以重點采用的德育方法有三種,即說服教育、角色扮演、合作學習。說服是通過擺事實、講道理,使學生提高認識,形成正確觀點的方法;角色扮演是指通過角色模擬,親身體會獲得道德感知和認同的方法;合作學習則是教育學生養成合作意識和團隊意識,要求學生在道德取舍過程中充分考慮團隊價值。這些德育方法與法學教育培養的人才,如法官、律師所需要的辯論說理的基本素質相符合,同時在活動教育模式下,法學教育的德育實踐更多是通過模擬、辯論的方式來完成。這些過程本身就是一個團隊進行彼此分工協作,模擬不同的角色,通過剖析事實并運用法律進行價值評價,進而說服對方的過程。
(3)德育內容。社會主義教育體系下,德育內容非常豐富,有關國家集體、勞動、紀律、民主法制、理想、世界觀等都可以成為德育的內容。法學教育過程中,專業知識主要涉及法律,從與專業知識相互促進、相互影響的角度看, 德育內容應當以民主法制觀念教育為主。通過對學生進行社會主義民主法制道德教育,促成法學專業學生形成民主價值觀。基于民主法制的主體內容,在課程設置方面需要結合實際培養方案,充分考慮法律專業大學生的認知水平,通過道德理論基礎、德育活動實踐、活動評價等進行具體德育課程設計。道德理論基礎的建立主要通過課堂教學來實現,即將法律與道德的關系進行明確界定,啟發學生主動尋求法律與道德的統一途徑;再通過模擬法庭、成案研究、庭審旁聽等實踐課程,強化學生道德意識,并促使其樹立良好的法律價值觀,逐步縮小學校德育與社會德育間的差距,提高法學學生價值觀水平與社會需求的同步性;最后還需要通過對德育實踐活動的評價,對學生的價值觀和道德觀予以明晰化,最終確立法學專業學生的民主法制觀念和信仰。
參考文獻:
[1]季愛民.我國德育模式研究的現狀與趨勢[J].武漢大學學報(人文科學版),2006,59(1):119-123.
[2]范樹成.當代德育模式分類研究與評價[J]. 外國教育研究,2004, (7):45-4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