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紀 樹
?
遇見最美的自己
● 紀 樹
她來了,像春的氣息在寒風中悄悄舒展。
和著春的旋律,她優美、舒緩,充盈著青春的活力;帶著節日的喜慶,她熱烈、溫馨,洋溢著吉祥的愛意;舉著慈善的旗幟,她溫暖、赤誠,讓人們在擲地有聲的承諾中分享慈善的快樂、感受慈善的溫暖、匯聚慈善的力量。
她就是猴年春節期間走進公眾心中的中華慈善總會微信公眾號,傳統節日里的特別奉獻。
2016年1月28日,農歷臘月十九晚上,20點鐘的時刻,在中華慈善總會“新聞辦”幾位年輕人的努力下,以“遇見溫暖、遇見你”為主推文章的首期推送出現在人們面前。作為中華慈善總會微信公眾號的第一期推送,主打“溫暖”主題,圖文并茂、生動新穎。同時推送了3篇風格多樣的文章,以活動、故事、美圖為方向。
在活動紀實篇,以“愛心傳千里,慈善情暖萬家”為題介紹了中華慈善總會與全國各地慈善會連續13年在元旦春節期間為困難群眾送去節日問候的品牌項目,2016年度4支慰問隊伍的走訪紀實,讓大家在寒冬中感受慈善的脈脈溫情。
故事篇,講述了“小善是生命的燭光”的生動故事,故事開頭談到英國喜劇《憨豆先生》中一個有趣的情節,于是頁面上就出現了這個讓人發笑,又讓人心生暖意的視頻。接下來是作者對父親幫助一個“麥客”的深情描述,讀著,不但使人仿佛真的看到生命的燭光,也能使人聯想到怎樣使自己的生命更有價值。


在美圖中,刊登的“最是家鄉暖人心”為題攝影作品,難能可貴的是,這些美不勝收、暖意濃濃的攝影作品,全部出自中小學生之手。這些作品不但能使大家感受“家鄉無論走到哪里都是魂牽夢繞的眷戀”,而且也使我們深切感受了“慈善文化進校園”成果。
中華慈善總會這個形式新穎,內容豐富的“公眾號”同時也是具備多種功能的應用平臺,向廣大微信用戶展示了中華慈善總會在救災扶貧、安老助孤、支教助學、扶殘助醫等方面的慈善救助項目,為需要救助的困難人士點亮一盞明燈。同時,打開愛心捐獻、便捷參與的通道,建立個人愛心賬號,為人們開啟了“專屬于你個人的慈善之旅,使你的愛心得以彰顯,為需要救助的困難人士點亮一盞明燈”。
中華慈善總會微信公眾號受到了大家的熱情關注和積極響應,24小時內閱讀量就超過了5000次;通過微信捐款的人數和善款數額也較過去有了非常大的增加。
2016年1月31日,農歷臘月二十二,和2016年2月5日,農歷臘月二十七,中華慈善總會又相繼推出了兩期更加精彩的微信推送。
在火紅的喜慶背影下,有“中華慈善總會攜手全國慈善會給您拜年啦”的吉祥祝福,有中華慈善總會會長李本公慈善工作的新年展望和王樹峰常務副會長關于“慈善事業需要全社會共同參與”的報道。
新春之際,通過總會微信平臺還特別發起了“慈善文化進校園”春節特別行動——“這個春節,我為困境中自強不息的孩子點贊!”
活動中,中華慈善總會聯合貴州省慈善總會,共同發起為貴州畢節身處困境而自立自強的孩子們籌集新年紅包,鼓勵他們以更加樂觀努力的精神學習、生活、成長。給他們的春節送一縷陽光,添一抹暖色!
每籌集500元,就可以為一個孩子送上新年紅包。這將是他們人生中一份溫暖的“獎學金”。故事的主角,則是那些生活在貴州西北烏蒙山腹地——畢節的身處困境自強不息的孩子。為尊重隱私,我們選擇只講事實,不公布真實姓名,讓我們聽聽其中兩個孩子的故事:
小海:我們慢慢長大,奶奶頭發卻已花白,身體已經佝僂,腿腳也不如從前利索了。我希望將來給奶奶一個好的生活,也希望這一切來得及。

小海是貴州省畢節市七星關區學校初一學生,有一個姐姐和弟弟,父母在他們很小的時候就去世了,從此姐弟三人與奶奶相依為命。從小海記事以來,家里就很貧苦,奶奶靠政府救濟撫養著姐弟三人。面對同齡人的嘲笑和不理解,小海曾用叛逆對抗。慢慢長大,他才發現奶奶的頭發已經花白,身體已經佝僂,腿腳也不如從前利索了。家里農活很重,小海在學校就把該做的先做好,然后回家就幫忙家務,有時還為奶奶洗腳按摩。現在小海的學習成績在班級排名第7,全年級31。他的目標,是將來考上一所大學,給奶奶一個好的生活。
天天:我與年邁的爺爺奶奶相依為命,小小的我肩負起了照顧他們的重任。雖然我現在沒有能力,但我會通過自己的努力改變家里的情況。
天天是貴州省畢節市七星關區田壩中學的一名學生。考上心儀的學校是令人高興的事,可是能分享喜悅的父親卻重病入院。面對昂貴的醫藥費,家里值錢的東西都賣掉了,可還是沒能挽留住父親。面對一個需要照顧的孩子、兩位需要贍養的老人,天天的媽媽承受不了這樣的壓力,改嫁他人。天天的哭求沒有阻止媽媽離開的腳步。那之后,媽媽再也沒有來看過天天,只剩年邁體衰的爺爺奶奶和天天相依為命。小小的她又肩負起了照顧爺爺奶奶的重任。天天在學校的時間分秒必爭,要把老師當天講的知識都理解吃透,作業也要做完,因為回家后還要給爺爺奶奶做飯、做家務。天天的懂事、能干都看在老師和鄰居的眼里,打心里心疼這個孩子,平時也是盡量幫襯。這一切天天都記在了心里……
在很多人看來,這種生活太過悲慘。但這些孩子卻活出了別樣堅強。他們懷揣夢想,努力生長,面對困難勇于挑戰,接受點滴幫助滿懷感激……
世界上最沉重的事,往往有著最簡單的理由。其實都是在追求快樂和幸福。我們不想為這些努力綻放的深山花朵,冠以救助的名義。貧窮也是一種隱私,而在困境中奮發圖強的精神,更值得尊重和保護。對待祖國未來的態度決定著社會的未來是裂開還是和諧的。在追求快樂和幸福的道路上,我們期盼著與這些孤獨和貧困的孩子一起攜手前行。
從2月5日活動在微信上線,總會官方網站線上捐贈同步開通,截至2月19日,短短15天時間內共有246名愛心人士通過網絡捐款共計12301.64元,可以為貴州山區24位自強不息的貧困學生送去這溫暖的微信紅包了。雖然相比中國高達6.88億的網民數量來說,款額和捐款人數微不足道,但是這可貴的第一步畢竟邁出了。而且有些捐贈者的留言讓我們感到了真誠的愛心,特摘錄幾條以讓讀者一起感受這濃濃的愛意與祝福。
你們不如溫室里的花朵嬌艷,因為你們是經得起風吹雨打的小樹苗,終將成長為參天大樹!
陽光總在風雨后,不經歷風雨,又怎能見彩虹。相信自己,永遠是最棒的。年幼時的苦難經歷,將是一生受用不盡的財富。從困境中走出的孩子,更堅強,更善良,更懂得感恩。
曾經一樣的憧憬,今天一樣的夢想!
困難只是暫時的,堅強的同時告訴自己‘再堅強一點’,堅持的同時告訴自己‘再多一點點堅持’,愛心一直在不斷傳遞,陽光總是在風雨過后,關注你們的人會越來越多,一切都會改變的,一切都會好起來的!
中華慈善總會幾位為每期呈現給公眾什么樣的推送而絞盡腦汁、日夜操勞的年輕同志說:“對于新媒體表現形式、網絡眾籌等新型網絡公益方式,我們是初學者,我們會不斷學習,改進方式方法,打造‘開放、公開、透明’的平臺,秉承‘精彩生活,分享愛’的公益價值觀,愿每一位關注者和閱讀者感受愛和力量,使“公益成為一種習慣”。
“這個冬天,在這里,我們相識、相知、相伴,共同見證彼此的成長,大家的關注和監督,將是我們不斷完善、奮勇前行的動力。讓我們在這里遇見溫暖,遇見彼此,遇見最美的自己。”歡迎進入手機微信,通過搜索中華慈善總會或通過點擊微信右上角“+”選擇掃一掃,掃描下方二維碼關注總會公眾號吧。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