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治會, 李全新 (1.中國農業科學院農業資源與區域發展研究所,北京 100081;2.攀枝花學院,四川攀枝花 637001)
?
基于人本發展視角的農業現代化評價指標體系研究
張治會1,2, 李全新1*(1.中國農業科學院農業資源與區域發展研究所,北京 100081;2.攀枝花學院,四川攀枝花 637001)
摘要介紹了農業現代化指標體系研究概況,從發展的視角梳理,指標體系經歷了唯“物”論階段,正逐步向人本發展論過渡,目前以“財富”為中心的指標體系主要缺陷在于對農業現代化內在邏輯缺乏深刻揭示。農業現代化水平應當從實現現代化的“目的”和“手段”兩個維度進行考量。該研究采用特爾斐法和層次分析法,借鑒前人的研究,科學合理選取群體指標,構建了以“物”為基礎、以“人”為中心的指標體系,體現我國農業發展中的戰略因子,在定性研究基礎上進行定量分析,確定群體指標權重,建立評價模型。基于人本發展視角的農業現代化評價指標體系的構建可對我國區域農業現代化水平進行準確測度,引導現代農業健康發展。
關鍵詞農業現代化;發展;新型職業農民;指標體系
The Evaluation Index System of Agricultural Modernization Based on the Perspective of Human-oriented Development
ZHANG Zhi-hui1, 2, LI Quan-xin1*
(1. Institute of Agricultural Resource and Regional Planning, Chinese Academy of Agricultural Science, Beijing 10081; 2. Panzhihua University, Panzhihua, Sichuan 617000)
AbstractResearch situation of agriculture modernization index system was introduced. From the aspect of development, index system went through the stage of materialism, and was now gradually develops to the theory of human-oriented development. At present, the index system with treasure as the center had the major disadvantage of lacking the deep revelation of agricultural modernization. Agricultural modernization level should be examined from two dimensions of objective and means of realizing modernization. By using the method of Delphi Method and Analytic Hierarchy Process, population index was scientifically and rationally selected according to the previous researches. Index system was established with “material” as the basis and “human” as the center, so as to reflect the strategic factors in the development of agriculture. Quantitative analysis was carried out based on quantitative research, in order to determine the weight of population, and to establish the evaluation mathematical model. Construction of agricultural modernization evaluation index system based on perspective of human-oriented development could accurately measure the regional agricultural modernization level of China′ and guide the healthy development of modern agriculture.
Key wordsAgricultural modernization; Development; New professional farmer; Evaluation index system
我國的問題從來都是農民問題,解決好“三農”問題是全黨工作的重中之重[1]。2014和2015年中央一號文件連續聚焦農業現代化,盡快實現農業現代化,是我國實現可持續發展的關鍵,對我國全面實現現代化和人的全面發展具有重要戰略意義。我國正處在工業化、信息化、城鎮化快速發展期,對同步推進農業現代化的要求更為緊迫[2]。建立一個完整的農業現代化評價指標體系,形成統一的量化標準,客觀測度農業現代化水平,準確把握我國現代農業所處的歷史方位,引導其健康發展,也成為十分緊迫的課題。筆者介紹了國內外農業現代化指標體系的研究概況,分析了現有指標體系可能存在的缺陷,運用層次分析法和特爾斐法,構建了適應時代需要的基于人本發展視角的農業現代化評價指標體系。
1農業現代化指標體系研究概況
1.1研究現狀農業現代化是一個包括經濟、政治、社會、人、生態、科技以及文化在內的規模龐大、結構復雜的系統工程[3], 但國外對農業現代化指標體系研究的相關文獻卻不多,被國內的研究者廣泛借鑒的是美國斯坦福大學英克爾斯在20世紀80年代初建立的現代化評價指標體系和1966年普林斯頓大學的布萊克提出有關現代化的10項標準,世界銀行《1982年世界發展報告》、聯合國《千年發展目標》對國內研究也產生了較大影響。國內理論界從20世紀90年代開始,掀起了區域農業現代化發展水平測度的熱潮,專家學者們構建了數十種農業現代化評價指標體系,陳春霞[4]按構建主體分類,綜述了相關文獻,雖然概括性較強,分類較清晰, 但在為后來研究者提供資料參考等方面不具有較強的參考價值;楊宏力[5]從農業現代化水平測度最為核心的4個步驟出發對文獻進行了梳理,比較全面,但在指標體系內容設置的科學性上分析薄弱,難以反映指標體系發展并逐步完善的內在邏輯。
1.2發展歷程農業現代化是一個動態發展過程,從歷史的、發展的角度進行梳理能夠較為清晰地反映農業現代化發展的脈絡。隨著農業現代化內涵的深化和相關理論研究的成熟,指標體系經歷了逐步改進到日臻完善的過程,大致分為以下3個階段:①突破“三化”的唯“物”論階段(1990~2000年)。這個階段主要從農業現代化“手段”即物質基礎方面進行“工具性”評價,糾正了過去那種把農業現代化僅僅歸結為老“三化”等過于簡單的概括,把一系列與農業現代化有關的、具有不同功能和特點的指標,按其內在聯系組合在一起[6]。主要從投入與產出2個子亞系,以勞動生產率、土地出產率、農民生活水平、物質裝備與投入、經營管理水平、農藝技術等為主體指標對農業現代化進行水平測度[7-11]。指標構建初期雖然也提出環境、科技和經營管理等相關群體指標,但卻過于弱化、簡單化,徐星明等[12]把“農業環境綜合質量”列為附加指標作為考察對象。這種以“財富”為中心的指標體系,引致過度依賴資源,污染環境,造難以恢復的生態破壞,使人類面臨前所未有的生存風險[13]。隨著可持續發展研究的深入,生態環境指標受到普遍重視,專家學者們在投入、產出兩個亞系基礎上,把資源環境與社會發展等納入同一亞系層次。珠江三角洲農業現代化指標體系課題組[14]提出 “五高六化”評價模式;梅方權[15]依據現代化內涵的“六化”構建了7大類評價指標,強化科技教育、生態環境等指標。該階段是在不折不扣的“物的崇拜”和“趕超”思維驅動下見“物”不見“人”的指標體系,環境雖然得到重視,但漠視“人”的存在與發展,導致人被生產、勞動對象異化奴役[16]。②指標體系中增加了“人”的亞系,結構上得到完善(2000~2010年)。進入21世紀,隨著二次現代化的演進,人本理論研究逐步深入(從可以檢索到的文獻來看,人本理論研究深入始于2005年),指標體系在投入、產出、環境與社會發展等亞系不斷充實和豐富的基礎上,著重從物質基礎和人類生存環境等方面進行評價,人作為“知識化”的載體,很多學者把 “勞動者素質” 或“人口因素”單設為亞系,增加了“人”在指標體系中的權重,使指標體系在結構形式上得到完善,但群體指標把人僅僅作為實現農業現代化的“工具”或“手段”,這一時期的體系中雖然看見了“人”,但只是看見了人之“婆娑光影”[13,17-23]。③指標體系結構完善的基礎上,“人”的現代化群體指標得到豐富(2010年至今)。人雖然沒有成為指標體系的中心,但強化了指標體系中人的現代化指標[24-29],王雅靜[30]借鑒國內外研究成果,建立了農民現代化的評價指標體系。這一階段一定程度上豐富了“人”的群體指標,但對農業、農村、農民現代化以及農業現代化與現代化內在邏輯的認識還需要進一步厘清,“人的現代化”指標亟需充實完善。
1.3測度結論在測度結論上,現有指標體系雖然具有全球化時代特色,但主要反映的是現階段發達國家現代化的新內容與新特征[31],對我國農業現代化水平測度產生了不少誤解、得出不清晰的結論,大多數情況下“測不準”甚至距離我國實際較遠。不同部門與學者所推出的現代化時間表差異懸殊, 某些地區只有頻繁變更現代化時間表。黃文新等[6]預測江蘇在2025~2030年基本實現現代化,梅方權[15]認為我國將在21世紀40年代完成農業現代化,比較權威的中科院中國現代化研究中心在《中國現代化報告 2001》認為我國有望于2013年實現現代化, 但在該報告的第50頁推斷實現現代化的時間為2016年, 在《中國現代化報告2004》中推斷為2020年, 比國家提出的到2050年基本實現現代化的目標整整提前了30年[13]。《中國現代化報告2012:農業現代化研究》報告稱我國將在2050年前后達到世界農業中等發達水平,基本實現農業現代化,再次給出了時間表。
1.4現有指標體系可能存在的缺陷現有指標體系隨著農業現代化內涵不斷豐富和相關理論研究的成熟而逐步發展和完善,但現有指標體系可能存在以下不足。①現有指標體系對農業現代化“目的”與“手段”的內在邏輯存在認識上的先天不足,對農業現代化的本質缺乏單刀直入的揭示。在“趕超”思維模式的強烈驅動下,依然以“物”為中心,這種指標體系漠視“人”,不能對“自然、經濟、社會”這個復雜巨系統的演化本質進行深刻地揭示,無法在全國乃至世界總體發展基礎上認識農業現代化[32],導致測度失真,導向性逐步缺失。這是我國農業現代化指標體系最致命的缺陷。②指標之間相關性高。現有的農業現代化指標體系一般都比較繁瑣、過多過細,主題不突出,有的群體指標多達60多個,很多指標之間獨立性較差,甚至重復。③定性和定量研究結合存在偏差。柯炳生[21]指出,我國特色農業現代化水平測度不僅是個數學問題,更重要在于價值取向。我國為了方便操作,精確橫向比較,弱化甚至舍棄了本應保留的定性指標,迷失了價值方向。在定量研究方面,迫切需要十分廣泛、經過檢驗的與現代化相關的數據[33],由于缺乏可信數據源,往往尋找相關程度未經科學驗證的替代指標,量化帶有片面性。我國的統計制度應當適應現代化的要求,實現統計制度的現代化。
2農業現代化評價指標體系的構建
2.1構建指標體系的人本理論基礎一切關于發展的理論學說,歸根結底,都是關于人類自身發展這個根本性問題:人們在稀缺資源、環境約束下,技術上掙脫自然壓迫并與之和諧共處,通過制度創新建立和諧社會,在人類內在的心智追求中獲得自我超越,達到生存自由、社會自由和精神自由[34],實現人的解放,給工業化世界和科技文明注入傳統人文主義因素,并在文化逐漸世界化中,會通東西,建立以人的全面發展為中心、人與自然協調發展的世界新文明[35],實現人的永續進化。中央十六大報告指出,我們黨所承擔的歷史責任,是要推動社會全面進步,促進人的全面發展[36],而人的現代化是全面發展的必經階段。在20世紀50年代,日本就確立了人的現代化目標,從1953年開始,每隔5年就對國民的生活態度、理想信念、價值觀念、團隊精神等現代性進行一次實證研究,并根據研究結果及時調整教育、文化等相關政策,引導人的現代化[30]。農民是我國社會階層中最龐大的群體,長期固化的二元經濟結構使他們徘徊在貧困落后邊緣,這一階層現代化直接關系到我國現代化進程。2015年中央一號文件指出,讓農民平等參與現代化建設進程、共同分享現代化成果,推進我國特色農業現代化[2]。大力培養新型職業農民,造就有文化、懂技術、會經營的新型農民,提高農民綜合素質,提升農村社會文明程度[37],不僅僅為了解決“誰來種地,如何種地”的問題,更重要的是如何實現農民階層現代化。農業投入等物質基礎僅僅是農業現代化的“手段”,農民的現代化既是農業現代化的“手段”又是農業現代化的“根本目的”。因此,衡量農業現代化水平就不能僅僅從“手段”上進行評價,偏廢現代化“目的”性指標;否則,可能導致舍本逐末,把手段當目的去追求,發展方向就會發生偏差,增加“中等收入陷阱”風險。
2.2指標選擇及遞階層次結構農業現代化理論和我國發展的現實為完善指標體系指明了方向,農業現代化指標體系要能對我國特色農業現代化本質和內在發展邏輯進行深刻揭示,對我國農業發展具有戰略意義的因素要在指標體系中予以充分反映,因此,必須建立以“物”為基礎 、以“人”為中心的指標體系,引導農業現代化健康發展。該研究采用多指標綜合測定法,借鑒前人的研究,整個體系分為“工具性評價”和“目的性評價”兩個亞系,每個亞系下設主體指標和群體指標。“工具性評價”亞系下包括4項主體指標,代表“物”的農業現代化水平,分別是投入條件指標、綜合產出指標、農村社會發展指標、可持續發展指標,主體指標下設群體指標共15項;“目的性評價”亞系下包括4項主體指標,代表人的現代化程度,包括生活方式、思維方式、行為方式、身體素質等4項,各主體指標下設群體指標共19項,構建遞階層次結構見表1。

表1 遞階層次結構及權重分布
2.3各層次指標權重的確定權重分配不全是單純的數學問題,而要取決于人們的價值取向和經驗[21],我們結合德爾菲法和層次分析法的優點,確定各層次指標的權重。用“1~9”比例標度法對指標之間的重要程度進行比較賦值,將“表1”發給有關管理部門、專家學者收集國內權威專家意見,形成比較判斷矩陣的基礎數據,經過反復比對和統計模擬,構造出綜合層兩兩比較判斷矩陣A、并直接分配權重為wA=(0.575,0.425)T,構造出相對于亞系層兩兩比較判斷矩陣B1、B2和主體層兩兩比較判斷矩陣C1、C2、C3、C4、C5、C6、C7、C8,C4直接分配權重為wC4=(0.76,0.24)T。以B1、C1為例計算如下:

采用方根法計算權重向量。以B1為例,設B1的判斷矩陣為:

對判別矩陣進行一致性檢驗,計算結果見表2。由表2可知,各矩陣CR≤0.1,均通過一致性檢驗,矩陣可以接受,權重向量有效。組合各亞系、主體指標和群體指標權重列于表1相應指標右側。

表2 權重向量及判斷矩陣一致性檢驗結果
2.4數據標準化處理由于農業現代化評價指標原始數據的量綱不同,對原始數據進行標準化處理,消除量綱影響。該研究以各個指標中的最優狀態數值為標準,體現農業現代化發展水平的動態變化性、相對性和發展的不平衡性,從而使結果具有良好的可比性[33]。首先根據統計數據計算出各地區群體指標的數值;其次找出最優狀態值,正指標的最大值即最優狀態值,逆指標的最小值為最優狀態值;最后假定各指標最優狀態數值系數為1,算出群體指標的百分比系數,正指標的標準化數值為:
aj=Aj/maxAj
式中,aj為群體指標的標準化值;Aj為群體指標數值;maxAj為該群體指標的最大值,逆指標先用(100%-Aj),再按以上算式處理數據標準化后,aj全部滿足0≦aj≦1,消除了量綱差異,從而可以計算農業現代化評價指標數值。
2.5評價模型的構建根據上述指標體系的設置,構建農業現代化評價模型,其計算公式為:
Z=∑wjaj
式中,Z為農業現代化綜合評價指數,反映某地區某階段的農業現代化總體水平,綜合指數的大小與現代化水平正相關;wj表示各群體指標的權重;aj表示各群體指標的數值,計算得出農業現代化發展綜合指數。綜合評價指數采用百分制,滿分為100分,農業現代化綜合指標的數值為0~100。
3結語
農業現代化評價指標體系研究隨著現代化、可持續發展和人本發展等相關理論的完善而逐步成熟,從發展的視角梳理,指標體系經歷了唯“物”論階段,正逐步向人本發展論過渡,目前以“財富”為中心的指標體系主要缺陷在于對農業現代化內在邏輯缺乏深刻揭示,未能厘清發展的“目的”與“手段”的辯證關系,這是目前指標體系對我國農業現代化水平測度“失真”和實現現代化的時間“測不準”的根本原因,使指標體系在導向上出現偏差,實踐中舍本逐末,把手段當目的去追求,增大“中等收入陷阱”風險。實現人的自由和永續進化是經濟社會發展的根本目的,實現人的現代化、服務人的發展是當前人類活動應秉持的價值訴求,農民的現代化既是農業現代化的“手段”又是“目的”,培養造就新型農民,不僅要解決“誰來種地,如何種地”的問題,更重要的是如何實現我國農民階層的現代化。
長期固化的二元經濟社會結構使農業現代化成為我國現代化的“短板”, 我國農業現代化是在特殊的時代背景和具體國情下進行的。受“追趕式”思維強烈影響,農業現代化建設初期以物質資本投入為基礎,縮小同發達國家農業生產力物質基礎差距,對生產力中人力資本的積累重視不夠。按照馬克思的觀點,物的因素是基礎,人卻是生產力中最活躍最積極最革命的因素,也是現代化的目的和根本,對現代化實現程度的測度就不能只從物質基礎或只從人單方面進行,而是一個相互影響相互促進的系統工程。以前的指標體系更多地側重物質指標,人的指標不足,建立一個以“物”為基礎,以“人”為目標的農業現代化評價指標體系,以便于更加客觀準確地反映我國農業現代化的真實情況,這是未來的方向,該研究進行了粗淺的嘗試。該研究指標體系中“人”與“物”的權重分配僅僅征求少數專家的意見,哪些指標能準確表征人的現代化特別是農民的現代化,如何尋找替代指標,
降低指標數據收集的難度,這些都還有待進一步研究。
參考文獻
[1] 胡錦濤.中共十八大報告[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2.
[2] 2015年中央一號文件. 關于加大改革創新力度 加快農業現代化建設的若干意見[A].2015.
[3] 林星.對當前現代化指標體系的幾點認識[J].福建省社會主義學院學報,2005(3):62-67.
[4] 陳春霞.我國農業現代化評價指標體系研究評述[J].改革與戰略,2009,25(6):184-186.
[5] 楊宏力.我國農業現代化發展水平評測研究綜述[J].華中農業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14(6):66-72.
[6] 黃文新,黃在鳴.農業現代化指標體系及其應用[J].中國農村濟濟,1991(9):13-19.
[7] 鄭興和,楊加水,崔太昌,等.山東省農業現代化指標體系與階段性研究[J].農業現代化研究,1997,18(1):4-7.
[8] 鄭有貴.農業現代化內涵、指標體系及制度創新的探討[J].中國農業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00(4):56-59.
[9] 單玉麗.福建農業現代化水平評估與發展構想[J].農業現代化研究,1998,19(3):142-145.
[10] 劉巽浩,任天志.我國農業(農村)現代化與持續化指標體系的研究[J].農業現代化研究,1995,16(5):287-291.
[11] 韓士元.農業現代化的內涵及評價標準[J].天津社會科學,1999(5):68-70.
[12] 徐星明,楊萬江.我國農業現代化進程評價[J].農業現代化研究,2000,21(5):276-282.
[13] 陳友華.現代化指標體系構建及其相關問題[J].社會科學研究,2005(2):104-108.
[14] 珠江三角洲農業現代化指標體系課題組.2010年珠江三角洲基本實現農業現代化的評價指標體系[J].南方農村,1999(2):4-8.
[15] 梅方權.我國農業現代化的發展階段和戰略選擇[J].調研世界,1999(11):3-7.
[16] 朱強,俞立平.中國現代化指標體系評價的實證研究[J].求索,2010(3):16-20.
[17] 趙景陽,郭艷紅,米慶華.廣義農業現代化的內涵與評價研究:以山東省為例[J]. 農業現代化研究,2007,28(1):28-31.
[18] 劉曉越.我國農業現代化進程研究與實證分析[J].統計研究,2004(2):10-16.
[19] 郭冰陽,陳小彥.我國農業現代化水平的綜合評價[J].統計與決策,2006(1):95-96.
[20] 李黎明,袁蘭.我國的農業現代化評價指標體系[J].華南農業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04,3(2):20-24.
[21] 柯炳生.對推進我國基本實現農業現代化的幾點認識[J].中國農村經濟,2000(9):4-8.
[22] 單勝道,黃祖輝.農業現代化模糊綜合定級法研究:以浙江省新昌縣為例[J].農業技術經濟,2000(6):1-5.
[23] 劉明,王克林,謝炳庚,等.關于我國農業現代化進程測度的思考[J].中國農村經濟,2000(6):48-52.
[24] 譚愛花,李萬明,謝芳,等.我國農業現代化評價指標體系的設計[J].干旱區資源與環境,2011(10):7-14.
[25]“農業現代化評價指標體系構建研究”課題組.農業現代化評價指標體系構建研究[J].調研世界,2012(7):41-47.
[26] 官愛蘭,蔡燕琦.農村人力資本開發對農業經濟發展的影響:基于中部省份的實證分析[J].我國農業資源與區劃,2015,36(1):31-37.
[27] 傅晨.廣東省農業現代化發展水平評價:1999-2007[J].農業經濟問題,2010(5):26-34.
[28] 杜華章.江蘇省區域農業現代化發展水平實證研究[J].山西農業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12,11(3):238-247.
[29] 蔣和平,崔凱.我國糧食主產區農業現代化指標體系的構建和測算及發展水平評價[J].農業現代化研究,2011,32(6):646-65l.
[30] 王雅靜.農民現代化評價指標體系研究:基于河北省的實證研究[D].保定:河北農業大學,2013.
[31] 朱強,俞立平.我國現代化指標體系評價的實證研究[J].求索,2010(6):50-52.
[32] 陳劭鋒,牛文元,楊多貴,等.現代化指標體系的設計與測度[J].我國科技論壇,2001(6):53-56.
[33] 王國敏,周慶元.我國農業現代化測評體系的構建與應用[J].經濟縱橫,2012(2):69-74.
[34] 李寶元.人本發展經濟學[M].北京:經濟科學出版社,2006.
[35] 羅榮渠.傳統與我國的現代化[J].天涯,1997(2):18-21.
[36] 溫家寶.十六大以來重要文獻選編(上)[M].北京:中央文獻出版社,2006.
[37] 2014年中央一號文件.關于全面深化農村改革 加快推進農業現代化的若干意見[A].2014.
中圖分類號S-9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0517-6611(2016)06-254-04
收稿日期2016-02-14
作者簡介張治會(1975-),男,四川攀枝花人,博士研究生,研究方向:區域發展。*通訊作者,副研究員,博士,碩士生導師,從事區域經濟及農業資源管理研究。
基金項目中國農業科學院創新工程項目(523-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