詹春華
指導專家:湖南省兒童醫院兒童保健所所長、教授 鐘 燕

兒童用生長激素引發了社會各界的強烈關注。什么才是真正的矮身材?誘發身材矮小的病因究竟有哪些?兒童生長激素是否適用于所有身材矮小的孩子?帶著諸多疑問,記者走訪了湖南省兒童醫院兒童保健所所長鐘燕教授。
在采訪中,鐘燕向記者出示了一份由中華醫學會推出的《矮身材兒童診治指南》,該指南把矮身材定義為“指在相似環境下,同種族、同性別和年齡的個體身高低于正常人群平均身高2個標準差者,或低于第3百分位數者”。“不是個子偏矮一點就叫作身材矮小,在上述標準中的都屬正常生理變異。家長可帶著孩子到正規醫院監測生長速度,請醫生依據標準來判斷是否身材矮小,而且這種監測應從小開始、每年堅持,發現矮小及早就醫。”鐘燕強調。
據介紹,誘發身材矮小的病因有幾百種,其中常見的有生長激素缺乏癥、甲狀腺功能低下癥、心臟病、血液病、慢性腎病、骨骼肌肉系統發育不良、唐氏綜合征(先天愚型)、先天性卵巢發育不全、腦部腫瘤等。身材矮小病因繁多,絕非只靠注射生長激素就能讓孩子長高。欲使孩子長高,需對癥下藥、去除病因。也就是說,不是所有身材矮小的人都適合注射生長激素。
鐘燕透露,生長激素缺乏癥、慢性腎功能衰竭、小于胎齡兒、先天性卵巢發育不全、特發性矮身材等引起的身材矮小,可以通過注射生長激素來治療,幫助孩子長高。而這些必須經過正規醫院的確診后才能進行治療,且療程不宜短于1年,過短的話作用不大。
在門診中,鐘燕曾遇到過這樣的家長:他們14歲半的兒子身高1.65米,按照標準,是正常身高,并不屬于身材矮小型,但家長強烈要求醫院為其兒子注射生長激素,希望他最終身高能長到1.78米。
其實,除了上述幾種可以注射生長激素的適應證外,大多數正常的矮小兒童并不適合注射生長激素,更何況身高正常的孩子。家長如果給并沒有生長激素缺乏癥的孩子注射生長激素,有可能導致骨骺線的提前閉合,孩子反而再也長不高了;而對于骨骺線已經閉合的孩子,過度增加生長激素,在骨骼不能持續生成軟骨長高的情況下,有可能造成骨骼的鈣化和增寬,不利于生長發育。關節和手指關節肥大的“肢端肥大癥”就是生長激素的過量分泌造成的。
鐘燕強調,打生長激素畢竟只適用于少數人群,想長高,讓孩子養成健康的生活習慣才最可取。
均衡膳食 不挑食、不偏食,多補充牛奶、雞蛋等優質蛋白質,多吃蔬菜、水果補充維生素和微量元素,多曬太陽、多吃富含維生素D的食物等有助于長高。少吃甜食、飲料等零食。
適當運動 經常參加體育運動,能夠促進血液循環,加速新陳代謝,使骨骼組織供血增加,有利于長高。不同年齡的孩子應選擇不同的運動方式,兩三歲的幼兒以走、跑、跳為主,大孩子以跳繩、打籃球、游泳等伸展性運動為主。運動持之以恒,才能促進身高的增長。短期內過度疲勞的運動,可能適得其反,對身體造成損害。
良好的睡眠 在睡眠狀態下,生長激素分泌最旺盛。優質睡眠可以使身體和大腦得到充分休息,再加上睡眠時肌肉得到充分放松,有利于關節和骨骼的伸展,有利于孩子的身高增長。
愉悅的心情 保持愉悅的心情有助于長高。
監測生長速度 定期到正規醫院復診。正常兒童建議每年復診一次,矮小兒童建議每3~6個月復診一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