孟昭群

人到老年,消化功能開始下降,欲使身體健康,就要做好日常飲食養生工作。除了要選擇適合自己的飲食外,還要注意科學地進食。因此,老年人飲食一定要掌握好下面六個“度”。
飲食溫度,冷熱適中老年人陽氣日衰,而脾喜暖怕寒,故宜食用溫熱之品護持脾胃,不宜食用過熱或過冷的食物。人到老年,胃腸道黏膜變薄,對食物的溫度十分敏感。如果長期食用過燙的食物,會直接損傷口腔、牙齦、消化道及胃黏膜。過涼過冷的食物,會引起胃黏膜血管收縮,胃液分泌減少,從而引起消化不良,導致腹痛、腹瀉的發生。老人的飲食溫度一般以40℃左右為宜。
進食速度,忌快宜慢 老年人由于牙齒脫落,咀嚼及消化功能降低,如果進食速度過快,食物在口腔中得不到細嚼分解,粗糙的食物進入胃腸后不能及時消化吸收,時間一長就會引起胃腸疾病的發生。鑲有假牙的老年人,如進食過快,易將假牙吞入食管和胃里,有可能劃破食管和胃壁,造成損傷、出血。所以老年人進食不可過急過快,宜細嚼慢咽,這不僅有助于保護腸胃,避免“吞、嗆、咳”的發生,還可鍛煉和提高老年人的咀嚼功能。通過充分咀嚼后,口腔唾液中的消化酶與細碎的食物混合成食團,更利于食物的消化吸收。
食量適中,不宜過飽老年人嚴格掌握進餐的食物量,對養生保健十分重要。食用量如果過少,對老年人的營養健康不利。如果進食過量,對胃腸道是一個沉重的負擔。還可導致營養過剩,造成肥胖。因此,老年人以每餐只吃七八分飽為宜。
食物硬度,宜軟忌硬老年人牙口不好,胃腸消化吸收功能減弱,宜“吃軟不吃硬”。如果食物烹煮不爛或粗糙堅硬,食用后不僅不易消化,還會增加腸胃負擔,引起胃腸道不適,久而久之易得消化不良或胃病,甚至可致胃黏膜受損,引發胃炎、胃潰瘍、食管反流疾病。對于那些纖維素較多較硬的食物,應盡量切細煮爛后食用。老年人的飯菜質地以軟爛為好,可采用蒸、煮、燉、燴等烹調方法。盡量避免選擇纖維較粗、不易嚼爛的食品,如肉類可多選擇纖維短,肉質細嫩的魚肉。牛奶、雞蛋、豆制品都是最佳食物。
膳食熟度,趨熟避生老年人的膳食要熟透,水要煮開,食物要做熟,這樣既符合飲食衛生要求,又有利于吸收其中的營養。老年人免疫力降低,消化功能減弱,假如食用沒有煮熟的食物,很容易受到病菌的侵害,久而久之易造成胃潰瘍、胃炎等胃腸道疾病。此外,常食生食會引起胃黏膜血管收縮,造成胃液分泌減少,影響胃腸對食物的消化吸收,導致消化不良、腹痛、腹瀉等癥狀。
飲食營養度,全面均衡合理膳食,均衡營養,對老年人來說尤為重要。老年人的飲食要科學搭配,使營養更為全面、合理。老年人不要挑食,每天食用的食物要有變化,攝食營養應當均衡。原則應是低鹽、低脂肪、適量蛋白、較多維生素,應葷素粗細合理搭配,嚴格控制高脂肪、高熱量食物的攝取,適當地多吃一些粗糧、魚類、大豆制品和蔬菜水果,食鹽的攝取量應控制在每天5克以下,這樣才有益于健康長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