伍君儀
指導專家:廣州醫科大學附屬第一醫院脊柱外科主任 何二興

今年45歲的張先生腰痛已有十年,病情時輕時重,干點體力活或者走路時間長點就會腰痛,休息后疼痛消失。他一直以為是勞累導致的腰肌勞損,平時盡量不參加鍛煉,導致體能和健康狀況比同齡人差很遠。最近,他因腰痛加重去就診,經檢查發現得了“腰椎管狹窄癥”,醫生建議他接受手術治療。
腰肌勞損是一種腰肌過度使用后產生的慢性損傷,常見于腰部長期固定于某種姿勢者,例如長期坐辦公室、整天對著電腦的白領,以及經常要站直腿彎腰搬重物、勞動強度大的藍領,往往在青壯年時期發病,跟個人體質不夠強壯也有一定關系。
腰肌勞損通常不需要做外科手術治療。肌肉的修復能力很強,患者在適當休息之后,大部分腰肌勞損的癥狀可在幾個星期內自行消失。患者可以做熱敷、按摩、超短波等物理治療,疼痛影響到睡眠時可服用一些消炎鎮痛類藥物。治療的關鍵是找到導致腰肌勞損的原因,從生活習慣上糾正,例如久坐者要適當起來活動,彎腰搬東西時要先蹲下來。
患者平時可多參加健身活動,有針對性地鍛煉腰背肌,可做俯臥撐、倒行等,也可以嘗試五點支撐法——仰臥位雙膝屈曲,以足跟、雙肘、頭部當支點抬起骨盆,盡量把腹部與膝關節抬平,或伸直下肢抬起整個軀干,然后緩慢放下,一起一落為1次,每晚睡前連續做20~30次。
很多腰腿痛的患者一直以為自己患的是“腰肌勞損”,結果在家休息了幾個星期還很痛。他們的疼痛有著特定的規律:疼痛會向下肢放射,可一直痛到足部;早期勞累后腰痛加重,經常復發;晚期疼痛劇烈,還會出現肌肉無力、下肢癱瘓,導致患者生活不能自理,只能臥床休息。不少患者被“腰肌勞損”的診斷耽誤了數年到十幾年,建議有這類問題的患者去醫院的脊柱外科就診,有經驗的醫生可借助X線片、CT、磁共振和試驗性治療分析出原因,分清楚腰痛是簡單的腰肌勞損,還是更復雜的腰椎退行性疾病——腰椎間盤突出癥、腰椎滑脫、腰椎管狹窄、腰椎不穩等。
在疾病早期,腰椎間盤突出癥的椎間盤損傷局限,只是磨損而沒有斷裂;椎管狹窄只是輕微的骨質增生;脊柱結構不穩,但看不到滑脫移位。約90%的患者只需接受針對性的非手術治療,如用消炎鎮痛藥物治療,在生活中盡量避免劇烈的腰部活動如搬重物,配合適當休息便可好轉。
如果發展到腰椎滑脫,出現明顯移位,骨頭結構破損,就要盡早做手術進行復位治療。病情越拖越嚴重,手術復位的難度就越大。腰椎是人體的負重部位,也是全身運動的軸心,在上面“開大刀”要翻開背部肌肉,可能損傷神經血管,還難免破壞脊柱的天然結構。在腰椎手術近100年的歷史中,醫生一直在改進手術方法,到了今天已經是微創手術的時代。
在過去,微創手術只能處理輕度的腰椎間盤突出癥(如通過椎間盤鏡清除椎間盤碎片)、簡單的椎管狹窄的減壓等,但要植入螺釘修復復雜退行性病變只能“開大刀”。現在,隨著內鏡放大倍數的提升以及手術影像學的進步,脊柱固定和融合、脊柱結構重建等高難度手術也可以通過微創手術完成,醫生采取分散鉆孔的方式安放螺絲釘等固定器材,精準程度高于開放式手術,而且保持了脊柱的天然結構,有利于患者盡快恢復勞動和體育鍛煉。患者在微創手術后恢復很快,3~5天就能夠起床活動,住院時間縮短一半,而且醫療費用比開放式手術還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