趙金龍+楊海濱



從雙星導航定位系統立項,到21顆北斗嵌滿天穹,中國北斗衛星導航系統工程走過了22載問天路。如今,“北斗”已融入百姓生活,走向全球組網,正以中國標準續寫著中國航天的輝煌。
這一切,有位科技戰士始終以沖鋒的姿態當先鋒、打頭陣。他是北斗一代地面應用系統副總設計師、北斗二代工程副總設計師、中國第二代衛星導航系統重大專項工程副總設計師……
他,就是我國斗衛星導航系統主要開拓者和建設者之一、中國工程院院士、某衛星導航定位總站高級工程師譚述森。
軍民融合鑄就偉業
千百年來,人類在征服自然的過程中,通過日月升墜辨東西、星斗高低量遠近,才得以不迷失。
當歷史穿越到20世紀,信息化浪潮滾滾襲來,利用衛星進行導航成為現實。衛星導航技術突破了幾千年來“白天看太陽,晚上看星星,陰天干瞪眼”的屏障,翻開了導航史革命性的一頁。雖然衛星遠在太空,卻與人類社會息息相關,一方面為國家經濟建設服務,一方面為提高人們生活質量服務。可以說,一旦失去衛星導航,結果將是災難性的。建設自主衛星導航系統,對于提高一個國家的國際地位、促進國民經濟發展、保障經濟社會安全、維護國防安全等,具有十分特殊的戰略意義。
美國建起了GPS,俄羅斯擁有了自己的格洛納斯系統,其他國家衛星導航計劃也隨之展開。空間導航領域從此成了大國博弈的戰場,誰占據了這個戰場的制高點,取得了主動權和主導權,從某種意義上講,誰就能領跑21世紀。
中華民族有著輝煌燦爛的歷史。司南的發明,是中國人對世界的一大貢獻,人類從此開啟了遠征,拓展了認識和改造自然的領域。大約600年前,我們的先輩通過測量北斗星的高度,換算出相應的地球緯度,使人類對吋空的認知和對方位的把握又大大向前推進了一步。歷史發展到今天,勤勞智慧的中國人民理應而且能夠為人類文明發展做出新的更大貢獻。
1994年,我國做出研制發展獨立自主衛星導航系統的重大戰略決策。
然而,擺在中國面前的,是尚未起跑就已落后20多年的現狀,以及還不夠雄厚的經濟實力、技術基礎和人才的匱乏……
但困難阻擋不了中國人前進的腳步。
也就是那一年,面對祖國和人民的召喚,52歲的譚述森離開了奮斗29載的軍事測繪戰線,義無反顧地投身到北斗事業。當時的他,享受政府特殊津貼已有兩年,曾帶領技術團隊首次完成我國西沙群島大地聯測和海上島礁攝影測量,將西沙群島的高精度測繪成果納入新中國地圖之中……可謂是成就斐然。然而選擇北斗,就意味著選擇了挑戰和風險。“國家的需要就是我的選擇!”譚述森給出了擲地有聲的響亮回答。作為北斗事業的開拓者,譚述森和十幾名專家擠在一間不足20平方米的鐵皮屋里,開始了這項不亞于“兩彈一星”的國家戰略工程。這一干,就是22年。
20多年寒來暑往,譚述森帶領北斗人越過了橫亙在北斗問天征程上的一道道坎兒,翻過了一座座山,中國人牽手北斗,又一次傲然屹立于世界導航先鋒之林。
頻率軌位資源是不可再生空間戰略資源。北斗一開始就面臨無頻可用的嚴峻局面。北斗建設之初,衛星導航大國已把頻率資源瓜分殆盡。沒有頻率,建設衛星導航系統就如水無源、樹無根。
身為北斗導航頻率設計和國際協調首席專家,譚述森創造性提出的衛星導航信號兼容性評估準則,證明了北斗與其他衛星導航系統頻率可以重疊,贏得了頻率共用的“世界共識”,堅定了國家建設北斗系統的決心。
多年來,他帶領頻率協調團隊與幾十個國家數百次艱苦談判,使北斗導航頻率占有量實現了從無到有,并躍居世界前列。
回憶起那段歲月,頻率協調團隊成員趙曉東說:“是譚述森掃除了北斗建設的第一道障礙。”
北斗問天,國之夙愿。然而,要想實現我國衛星導航系統“先試驗、后區域、再全球”的“三步走”發展戰略談何容易,可謂是三步問天步步難。這非但沒有難倒譚述森,反倒越難問天路越寬,越難問天征程越精彩:
譚述森帶領團隊攜手軍地科研人員建成了北斗一代,一舉突破了西方國家精心布設的“經緯封鎖線”,使我國成為世界第三個擁有自主衛星導航系統的國家:
以譚述森為代表的北斗人,夜以繼日并肩戰斗,建成的北斗二代系統形成了亞太地區服務能力,使我國衛星導航系統不再受制于人;
“建設北斗,重在應用。”已經退休的北斗系統主要建設者李貴琦說,北斗系統建設初衷的一個很重要方面,就是服務普通百姓,服務國計民生,成為經濟社會發展助推器。
如今,北斗應用的發展速度和前景,一直為譚述森這位北斗藍圖的描繪者所津津樂道:我國衛星導航產業已進入北斗產業時代,初步形成了完整的產業價值鏈……北斗系統已被廣泛應用于氣象水文、交通運輸、森林防火、電網運行等幾十個重要領域,在應急處突、搶險救災等重大任務中同樣發揮著重要作用:
——2011年3月1日,三亞東南方向80海里處,漁民王定成在捕魚時突發胃出血。海南省海上搜救中心通過北斗監控平臺收到求救信息后,第一時間實施救援,將王定成從死神手里搶了回來。
2013年,由25名探險愛好者組成的車隊從北京出發,穿越羌塘、可可西里和阿爾金山三大無人區進行探險。沒想到一進入無人區,探險隊員的幾部普通手機都沒有了信號。危難之吋,一位探險隊員裝有北斗模塊的手機,幫助探險隊及時與外界取得聯系,成功脫險。
“中國的北斗,正在成為世界的北斗。”這是令譚述森為代表的北斗人最為驕傲的。如今,北斗產業開始走出國門,已在“一帶一路”沿線國家和地區開枝散葉,并率先進入東盟市場:2014年6月,在泰國的3個北斗衛星地基增強系統示范站啟用:同年12月,柬埔寨北斗連續運行參考站系統建設及其警務定位示范應用落地;2015年9月,老撾萬象賽色塔北斗產業示范園落成;文萊、巴基斯坦也開始采用北斗導航系統……
“這一切,都源于我們擁有了自己的北斗。”大地測量學專家、中國科學院院士楊元喜說,從這個意義講,作為北斗系統主要開拓者和建設者的譚述森,無疑是北斗事業的最大貢獻者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