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羽
“未來一個餐廳如果完全還以賣餐位為標準,它一定會在發展和經營上受到制約。” 在輕資產、互聯網、餐飲業都有所涉獵的李闖,對餐飲業的發展有著更為犀利的見解。對餐飲市場的敏銳嗅覺、對企業增值的強大信心,在經營策略的劍走偏鋒,成就了“有璟閣就是有璟閣”的鮮明個性。揶揄自己是“投機商人”的李闖,堪稱餐飲“互聯網+”的一代梟雄。
接手有璟閣
主業房地產的李闖曾經做過六七年的餐飲,一家火鍋店,一家中餐館。“那個年代的餐飲跟現在不完全是一個概念。那個年代也不一定在餐飲上能下多大工夫,而現在做餐飲是為了一個品牌的一個項目,完全是兩個出發點,兩種戰略目標。”
2013年,李闖再次轉回餐飲業。整體經濟形式下行與“國八條”的出臺,給餐飲業帶來不小的打擊,深諳互聯網運營之道的李闖卻看到了新的機會,“以前餐飲好做,但是好的位置都被占了,想讓人家轉讓也不成”,“現在我易得商鋪,而且價格不會高,潛在的成本會很低”。李闖把自己的戰略叫做逆境中求生存,憑借著對市場的敏銳判斷,李闖成功接手有璟閣。
沿用有璟閣的金字招牌,李闖有自己多方面的考慮。根據我國商標法的規定,注冊一個新品牌至少需要8個月的時間,花費時間較長;此外,有璟閣在先前的經營已經取得了成功,一度見于法國高端雜志報道之中,成為當年北京時尚餐飲的指向標, “不管叫阿貓還是阿狗,品牌出名了,到最后都會發現還是不錯的”,“品牌的名稱上讓人易懂、易記,這是最關鍵的”;有璟閣原先的定位是中高檔餐廳,李闖接手后開始改走親民路線,沿用“有璟閣”三個字,也是為了通過差異化的營銷手段,突出餐廳現在的高性價比。
從基本餐標300-500元左右的中高檔型餐廳,到主要定位年輕人的中低型消費,李闖有著自己的考慮。李闖認為,中高型消費場所能夠生存,也能夠很好地生存,但是其拓展和擴張的速度是非常慢的,受社會經濟和政策變化的影響很大,相反,將定位瞄準13億中10億人口的消費群體,盡管競爭力很大,但是李闖認為這一市場是穩定的,且充滿商機與活力。
與其他餐飲企業不同的是,有璟閣并沒有對門店風格進行統一,每個門店的風格都各有特色。“我們造就的是不同的文化,有璟閣的文化是包羅萬象的,是通過多種多樣的文化交匯所集成的一個餐飲文化的大集合體。我的每一家餐廳都會不一樣,這是有璟閣的特點。”李闖認為,品牌的營銷就是在讓消費者養成一種習慣,一般餐飲連鎖店風格的復制再復制,就是為了加深消費者的印象,讓消費者逐步習慣這一品牌,直到最終認可;有璟閣也是如此,逐步讓消費者對自己的獨特的風格、體驗和品牌養成習慣,“可能在養成的過程中我比別人是要慢一些,但是沒關系,萬事皆有利弊,有得必有失。”
各門店彼此獨立的風格,讓有璟閣面臨投入大,收益慢的問題。僅望京一家門店,就投入了近7000萬元,連李闖也坦言自己是在“燒錢”,任何投資,如果不想付出資本,就要付出時間,李闖說自己今年將近40歲了,沒有時間再一家一家來,“我要想成功,我必然得‘燒錢。”
李闖的自信來源于對有璟閣未來價值的信心。有璟閣怎么盈利?李闖舉了阿里巴巴的例子,阿里巴巴為什么沒在A股上市?對于新三板,當時的審核要求必須有兩年的業績,可是阿里巴巴那個公司沒有業績,它沒有利潤。為什么能在納斯達克上市?簡單理解來說,是因為阿里巴巴擁有能在他的平臺上持續消費的5億會員。對于李闖而言,以有璟閣為平臺,只要培育起一定的“粉絲群”,并不斷對這一平臺和顧客進行深耕,有璟閣的價值就會不斷增長。
餐飲互聯網+
李闖認為,之前大家做的是“+互聯網”,而李闖要做的是餐飲的“互聯網+”。“‘+互聯網是你通過互聯網創造了你應該創造的同樣的價值,‘互聯網+是你通過你創造的第三方平臺或者你跟別人合作的第三方平臺,創造了你餐飲本身不能夠提供的價值。”“餐飲互聯網+”,要既能在外在去產生價值,又能在同企業之間產生價值,還能夠通過企業和外在的過程達到一些資源的共有,再通過自己的平臺進行集成。
“互聯網早晚有一天它依然會走一條路——合并,大的巨無霸也要合并,因為這是市場變革的必然途徑。”李闖認為,大的互聯網平臺進行組合后,就會不斷精品化。李闖的有璟閣也將走上這樣的道路,以有璟閣為品牌,為下屬企業的資源收集與共享搭建平臺。
“未來一個餐廳如果完全還以賣一個餐位為標準,我覺得它會在發展和經營上受到一些阻礙和制約。”李闖認為,能夠引領未來時尚的餐飲行業,應該是一推一、一推二、一推三這樣的多項聯合經營模式。李闖已經和恒信珠寶的品牌I DO合作推出了Ooh Dear的珠寶品牌,人群定位和有璟閣的基本一致。李闖將Ooh Dear專柜放在了有璟閣望京店里。“你如果去了,你能看到,有璟閣還不光是未來是餐廳,還是賣鉆石的餐廳,賣書的餐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