梁觀
胡賀峰是一名專注藥膳事業的餐飲工作者,致力于百姓健康飲食的研究與實踐。多年來,他不斷嘗試把中醫藥膳養生的精髓,真正地融入到一道道美味佳肴之中,盡可能地讓大眾真正地接受、喜愛中醫藥膳。在餐飲行業,人們稱他為“百草先生”。
化自然 入肺腑
談起自己早幾年的經歷,胡賀峰不禁自嘲:“那時候小,走極端。”
許多大廚提到自己早年經歷,大多都是剛入廚時就確立了明確的志向。此后,從基本功開始修煉晉級,一路勤奮的埋頭苦干才有了今后的成就。胡賀峰剛好相反,他一開始使蠻勁,意氣用事才入的這一行。
胡賀峰原來的志向是做一名音樂教師,“我要是能考上音樂師范就去學音樂,考不上我就做廚子去”話才說了一半,自己就繃不住呵呵樂了。顯然,選擇廚師行是胡賀峰在罰自己。可是,等到真正接觸了廚藝尤其是深研藥膳之后,他才深深知道廚藝接通藥理,而藥理又效法天地常道,里面自有乾坤,不輸音樂。音樂怡情,脫胎于中藥藥理的中華藥膳養性,兩者在根本原理上相通相容,都可以當作一個人的安身立命之所。
胡賀峰一開始入廚,是因為年輕氣盛。之后他選擇中華藥膳當作終身事業,則是源自家學熏染。
他的叔伯爺爺是家鄉遠近知名的一個中醫,這位長輩的醫道得自祖上,家學深厚。小時候的胡賀峰雖然年幼,但是憑直覺感到這位長輩的風范與眾不同,尤其用毛筆開藥方時的神態更叫人欽慕不已。當時就有件事讓他驚奇不已。
在這位長輩與他的老伴均已80歲高齡的時候,仍保持著耳聰目明,精神旺健。經過幾年的探望閑聊后方得知,是叔伯爺爺用日常粥膳湯飲調理之故。胡賀峰還回憶起當時叔伯爺爺老伴的一句話:“如果我們的身體沒有經過常年的調理,可能早就不是現在的狀況了。”
胡賀峰那時年幼,只是簡單地感到對中醫養生膳食的好奇并沒有深思。
上世紀90年代初,胡賀峰入廚。剛開始也沒有頭緒,雜七雜八的什么菜系都涉及。那時,人們對藥膳的了解還是一片空白,但胡賀峰因為幼年的熏陶,已經隱隱感覺到藥膳的興起只在早晚。到了1997年,一個單位正好空缺出了一個與炮制藥膳有關的崗位,胡賀峰毫不猶豫地抓住了這次機會。他的事業也就此起步走上正軌。
剛開始的兩三年并不易。中華藥膳深植于中華藥理,而中華藥理博大精深,宇宙萬物盡納其中,又有著萬千樣的變化,幾乎隨手采擷任意的東西都是一門學問,都能夠自成一番天地。
胡賀峰先從背誦藥典《湯頭歌訣》、《藥性賦》入手,藥理枯燥,但是深究其理路則精妙隱微,變化萬千,并無常法,所以剛剛涉足其中磨煉的是人的性子,考驗的是毅力和決心。胡賀峰在這一階段耗時三年,把功夫做得扎實。在這期間,他一面深挖藥理一面設想藥理怎樣與食膳的結合,藥膳怎樣更能獲得人們的喜愛。藥膳不光“治未病”還要適口,這一思路在胡賀峰的事業規劃中貫穿始終。
中醫藥理中最核心的關鍵是經驗的積累,這個積累可能需要幾代人的傳承,所以能有一位領路人,往往事半功倍。胡賀峰在2007年時結識了著名中醫方和謙先生。方老在與胡賀峰的交流中,并肯定藥膳是對中醫藥學的很有意義的延伸與拓展,是百姓健康飲食的可靠保障,但前提一定是嚴謹的,要經得起推敲和考驗。這些意味深長的叮囑,一直激勵和指引著胡賀峰在藥膳道路上堅定的前行方向。
方老為人謙和,與人為善,精通醫道。在他的點撥下,胡賀峰對藥理的理解不再局限于書本,而是接通了活生生的經驗。這些內容讓胡賀峰受益匪淺,此后,胡賀峰的中醫藥理知識就有了深厚的經驗做基礎。
潛心產品 惠及大眾
近幾年,胡賀峰把主要精力都放在了對藥膳的研發和推廣上。藥膳本身工序復雜,要求制作者需要明了中醫醫理與藥理,還要懂得食材的營養搭配。胡賀峰當下主要是以藥膳培訓和勞務輸出的形式與餐飲機構、養老公寓、學校和社區合作推廣藥膳,使藥膳真正進入尋常百姓家。
在選擇藥膳制作人才上,他的原則是一定要有烹飪基礎、勤奮好學、做事嚴謹、有靈性、肯用心的作為選擇對象,然后向他們傳授藥理,加以培養,把他們訓練為熟通藥膳烹飪的專業人才。
這樣的做法既保護了知識產權,使得重要核心內容不至流失,也保證了藥膳在炮制過程中始終如一,使出品的各個指標都能達到既定的要求。只有具備這樣的基礎,才能夠更好地獲取食客對藥膳回饋的準確信息,及時對藥膳產品做出調整。
胡賀峰在過去近二十年的時間里,借助中華藥歷經千年錘煉的宏大理論,和精誠的醫者數代相承的醫術,自身再加以修習中醫藥理論中的養生之道,最終把它們巧妙的融匯于藥膳之中。
當下,他的新計劃是開辟新渠道,使得中華藥膳這一經典文化能夠惠及大眾。在當前人人注重養生,和社會推崇創業的新思潮下,一位中國藥膳大師將以所學用真情回報社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