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閎
近日鄭爽的父親鄭成華頻頻登上媒體顯眼位置,先是自己爆料稱女兒分手源于“胡彥斌是花心大蘿卜”,然后又被自媒體爆料“與友人現身某歌廳,與某女子勾肩搭背,直指爽爸‘撩妹”,剛剛又有媒體專訪“鄭爽爸:你們還沒有爽兒的十分之一強”轟動一時,接下來又來了針對這篇報道的“鄭爽怒斥某媒體對父親的專訪:無中生有!”
旁觀者也一定清楚明白地看出來了,爽爸在新聞中已經從女兒鄭爽身邊脫穎而出,逐漸自己變成了新聞當事人,他儼然已經成了媒體追逐的對象。換言之,爽爸此時的語言和行為已經受到了媒體的關注,他自己本人(剔除鄭爽因素以后)已經具備了新聞要素。
當然,爽爸成為新聞主角跟他自己確實也在電視熒屏上亮相有關,甚至他還跟鄭爽一起拍戲、客串,但毫無疑問眾人追逐和關注,主因還是他是當紅花旦的爸爸。包括那篇被鄭爽質疑的報道,為什么可以長篇累牘地專門采訪一個毫無作品的中年男人,當然也是因為他是話題人物鄭爽的身邊人。
此前也有黃子韜父親接受專訪,語言更犀利,態度更耐人尋味,這種明星爸媽拋頭露面的事越來越多,這說明一來我們對明星和泛娛樂的邊界正在拓寬,一切好玩有意思的話題不僅僅來源于明星當事人,他們身邊的親近之人也可以成為新聞大餐的主菜;二來,我們都是血肉之軀的人,面對伸過來的話筒和攝像機,難免都會產生一種“好好表演”的心理欲求。我認為,前者是趨勢,后者是人性和失控。至于這些帶來的利益和弊端,都需要當事人自己好好審視和承受。
作為明星的爸媽,當他們成為新聞主題時,變成了某爸某媽,他們的角色無疑放在第一位的還是維護自己的兒女,通過辯解和展現,以達到維護和呵護的目的。但凡事永遠都有兩面性,當明星的父母用顯然不是明星語言系統的話語來接受采訪時,那么因此造成的誤解、好笑也在強化或削弱原本粉絲心中的偶像形象。
從效果和效率來說,明星爸媽為自己的兒女代言這種事,當然不如專業經紀團隊,他們的視角、語言方式,以及個性化言辭背后的連鎖效應,都是相當具有局限和很難控制的。如果我們明星的爸媽實在愛子心切、耐不住寂寞非要面對閃光燈擺一個動人的pose,也許你切實地幫了自己的孩子一把,令他們的話題或者人設更加突出,那么與此同時也要來承受以此帶來的質疑、煩惱乃至圍觀群眾粉絲對偶像本人的厭倦。
在上海開唱的鹿晗在社交網絡上PO出了與郵筒的合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