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益華
國務院總理李克強在2016年政府工作報告中首次提出,“鼓勵企業開展個性化定制、柔性化生產,培育精益求精的工匠精神。”這個提法不禁讓人眼前一亮。
回顧建國之初的偉大工匠們走過的不尋常之路,今昔比對工匠精神在我國餐飲行業流失、淡化,造成做不久、做不優、做不大的現狀。在過去的一年里,“工匠精神”被屢屢提及,成為熱門話題。而“工匠精神”首次進入《政府工作報告》,也足見其對我國餐飲行業發展的重要性和迫切性。
什么是“工匠精神”?
據統計,截至2013年,全球壽命超過200年的企業,日本有3146家,德國有837家,荷蘭有222家,法國有196家。其中全球壽命最長的公司斯多拉公司壽命長達700多年。這些企業長壽的秘訣是什么呢?答案就是:他們都在不懈地傳承著一種精神——工匠精神。
其實,“工匠精神”并非舶來品,中國從古至今從不缺少工匠精神。早在我國的戰國時期,就將“能工巧匠”視作為“濟世圣人”。《考工記》記述:“知者創物,巧者述之守之,世謂之工。百工之事,皆圣人之作也。”在歷史上,被乾隆、袁枚點贊廚藝好,人品也相當好的王小余,因一道“官燒目魚”菜肴成名,被乾隆皇帝特賜黃馬褂和五品頂戴花翎的“聚慶成”廚師、“游刃有余”的庖丁、技藝精湛的魯班、“我亦無他,惟手熟爾”的賣油翁……這些能工巧匠的典范,無不展現著“工匠精神”的魅力。
現代社會,“工匠精神”有兩層意思,第一是熱愛你所做的事,勝過愛這些事給你帶來的錢;第二是精益求精,精雕細琢。“精”“益”兩個字指的是你把它從60%提高到99%,和從99%提高到99.99%是一個概念。他們不跟別人較勁,跟自己較勁。
互聯網餐飲時代的“工匠精神”是什么?把用戶看不到、看似不起眼,無關大局的地方也都做好,做到位,這就是工匠精神;工匠精神也是一種現代企業人的信仰,工匠精神倡導的信仰就是踏實和認真;工匠精神,要求廚師、服務員在技藝和流程上精益求精,追求完美和極致,以質量和品質贏得行業領先和消費者信賴的精神;工匠精神體現了一種踏實專注的氣質,在如切如磋、如琢如磨的鉆勁背后,是對品牌和口碑的敬畏之心,正是東方色彩的“工匠精神”。
在一味追求物質刺激而越來越乏力的時代,我們餐飲企業的下一個增長動力從哪里來?來自工匠精神。工匠精神也是中國餐飲企業要補的“精神之鈣”。我們身處的時代最需要什么樣的精神?就是工匠精神。
記得一位年過七旬的烹飪大師說過這樣的話:我是誰不重要,我做的事才重要,如何讓自己做的事重要,要讓自己做的事守“規矩”,做事的結果超越顧客的期望值。這位廚界元老的至理名言彰顯著可貴的工匠精神。
餐飲“工匠精神”需要“三化”
近年來,我國餐飲企業由于“工匠精神”的缺失、淡化,社會心浮氣躁風氣侵蝕著餐飲業的肌體,不少企業和個人追求 “短、平、快”(投資少、周期短、見效快)帶來的即時的短期利益,從而忽略了菜品和服務的品質靈魂。中國很多餐飲做不長、做不優,原因雖然很多,但最終可以歸結到一個方面上來,就是做事缺乏認真、嚴謹、不遵守規矩的工匠精神。 這里所說的“工匠精神”,顯然并非針對一兩個員工,而是需要整個產業隊伍靜心錘煉的。
當企業學習國外某些先進管理模式時,要注意到國外某些管理模式最值得學習的是一種精神,而不是具體做法,這種精神就是遵守行業規矩的工匠精神。
餐飲的工匠精神需要“三化”:專業化、精細化、持久化。專業化、精細化,我們能夠在某一點上把它做精、做透、做深,認認真真的;那么持久化就是做這一點,能夠幾十年的做下去,甚至終生地做下去,這就是工匠精神核心所在。
工匠精神要求我們的菜品和服務,不會給他人帶來任何麻煩,既不會欺騙顧客,更不會污染環境,這也是餐飲行業的總規矩。我們所做的一切,絕不是為了一兩句漂亮話、一兩句口號。我們的目標也絕不是去搶什么市場第一,而是老老實實地日復一日、年復一年地做出感動人心的物超所值的優質菜品和優質服務,這才是我們傾盡全力和所有熱情在努力的。
營造崇尚工匠精神的土壤
餐飲業的所謂“工匠”,是餐飲業第一線掌握烹飪技術和服務技能的高級技工,包括廚師、服務員。企業要想經營成功,都必須擁有一大批具有堅定、踏實、精益求精、懂規矩的“工匠精神”的高級技工。
國內有家著名企業在寫給全體員工的一封EMAIL里提到“學習工匠精神,一生專注做一事”紅遍員工圈。郵件中提到所謂的“工匠精神”其核心是:不僅僅是把工作當作賺錢的工具,而是樹立一種對工作執著、對所做的事情和生產的產品精益求精、精雕細琢的精神。
不僅如此,這家企業在企業內部建立起鼓勵工匠精神的一系列激勵措施,讓工作在一線的廣大員工安心、精心、快樂地工作。
從企業角度來說,企業要讓“工匠”發揮價值、創造價值,應該從物質、精神兩方面來激勵。不僅要多設置一些專業技術崗位,比如烹飪名師、大師,服務師、宴會設計師、首席專家等,更要提高他們的薪資待遇,一些特別重要的崗位薪酬甚至可以超過公司老總。
營造崇尚工匠精神的社會氛圍還需要有關部門加大宣傳力度,制定某些政策,提高“工匠”們的社會地位和政治地位,讓他們的勞動價值得到充分體現,同時更要受到全社會的尊重。
我們堅信,從前,德國、瑞士、日本的“工匠精神”火了,我們相信,中國的“工匠精神”會更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