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洪軍
?
慢性濕疹科學調理
張洪軍

慢性濕疹的表現主要為皮損淡紅色浸潤性斑塊,皮膚肥厚,皮紋深,呈暗紅色或伴色素沉著并有鱗屑抓痕,界限較清,表面粗糙呈苔蘚樣變。
慢性濕疹的局限性斑塊,常見于手足、小腿、肘窩、乳房、外陰、肛門等處。發生在手足或關節部位的,常呈皸裂或疣狀。慢性濕疹病情時輕時重,而在精神緊張或睡覺前癥狀明顯,瘙癢劇烈。病程漫長,可長達數月或數年,也可因刺激而急性發作。
遺傳遺傳是決定一個人是否為過敏體質的最重要因素,不少慢性濕疹患者都是過敏體質。
內分泌變化內分泌和代謝紊亂常常與慢性濕疹有關。部分妊娠的婦女可發生濕疹樣皮疹,瘙癢劇烈,可能是對孕激素過敏所致,一般產后很快消失;糖尿病、甲狀腺疾病容易導致皮膚瘙癢,久之皮膚出現丘疹、斑片和肥厚斑塊等亞急性和慢性濕疹的表現,一般抗過敏治療效果差;尿毒癥的患者由于體內許多代謝物不能排出體外,導致有害物質血濃度升高,如尿素、胺等,這些物質常可刺激皮膚發生瘙癢,再加上患者搔抓,久之導致慢性濕疹化,表現為皮膚干燥、肥厚、苔蘚化。
慢性感染性病灶一些慢性濕疹患者往往存在慢性感染性病灶,如慢性胃炎、慢性膽囊炎、慢性闌尾炎、慢性泌尿生殖系統感染、咽喉部或副鼻竇的感染灶等。這些患者的慢性濕疹往往時好時壞,一旦這些感染灶被清除,慢性濕疹往往隨之而愈。
血液和淋巴循環障礙血液和淋巴循環障礙也可導致慢性濕疹的發生,患者往往有下肢靜脈曲張或有過靜脈炎,使得下肢遠端發生循環障礙,導致局部發生皮炎,表現為小腿下1/3及足部色素沉著、密集小丘疹、糜爛滲出、明顯瘙癢,抓破后不易愈合,對一般抗過敏治療反應差,容易產生慢性濕疹。
精神、神經因素不少慢性濕疹患者有長期失眠、焦慮、多夢、多汗等自主神經紊亂表現。有些患者有皮膚行為癥,反復用各種香皂、浴液等洗滌劑清洗身體,久之導致慢性濕疹。慢性濕疹需與下列皮膚病相鑒別:
神經性皮炎:患部皮膚先有瘙癢,搔抓后出現扁平丘疹及典型苔蘚樣變斑塊,邊界清楚。好發于頸項、四肢的肘、膝、踝關節的伸側及骶尾部。瘙癢呈陣發性加劇,無慢性濕疹的水皰、糜爛、滲液等急性發作過程。
脂溢性皮炎:好發于皮脂溢出部位如頭皮、面頸及上胸、背部等。典型皮疹為黃紅色斑、斑片,鱗屑呈油膩性,與慢性濕疹的皮疹形態不同。
手足癬:應與手足部慢性濕疹相鑒別。手足癬常單側發病,皮疹以紅斑、鱗屑為主,可有水皰。指(趾)間糜爛、浸漬,夏季多加重。刮取鱗屑或皰液鏡檢可找到菌絲,而慢性濕疹沒有。
銀屑病:皮疹初起為紅色丘疹,逐漸擴大成紅色浸潤斑塊。表面覆有銀白色鱗屑,刮除可見薄膜和點狀出血現象,慢性濕疹沒有類似的癥狀。
扁平苔蘚:好發于腕屈側腋窩、腹股溝、腰圍等易摩擦部位。典型皮疹為紫紅色扁平丘疹或斑丘疹,表面可見點狀或網狀白紋,涂石蠟油后更易觀察。
疥瘡:皮疹為針尖、粟粒大小的淡紅色丘疹、丘皰疹,多抓破結痂。如在患處找到疥蟲或蟲卵,則可確診。
慢性濕疹是一種頑固性皮膚病,在治療上需要一定的耐心,下面為是一些常用藥物:
內用藥物:內用藥物的主要目的在于抗炎、止癢。
抗組胺類藥:常用的抗組胺類藥有兩種:其一,是具有困倦作用的第一代抗組胺H1受體藥,如苯海拉明、撲爾敏、安他樂、酮替芬、賽庚啶、非那根等;其二,是非鎮靜作用的第二代抗組胺H1受體藥,如開瑞坦,仙特敏(西替利嗪)等。治療慢性濕疹初始時,通常選擇其中一種藥內服,就可以達到較好的止癢、抗過敏效果。如達不到滿意的抗過敏作用時,宜在試用過程中選擇2種或數種不同的抗組胺藥并用。在治療慢性濕疹的過程中,因長期服藥,可出現對某種藥產生耐受,此時應更換另一種。
皮質類固醇激素:如潑尼松等能使癥狀在短期內顯著減輕或消失,但停藥后常迅速復發,復發的癥狀甚至可以加重,年老者停藥后有發生紅皮病的危險。另外,慢性濕疹是一種慢性反復發作性疾病,如長期應用皮質類固醇激素,將引起各種副作用,所以不能濫用。
抗菌素:慢性濕疹繼發感染時,應在抗過敏的同時服用抗感染藥物,必要時做細菌培養及藥敏試驗,然后選擇有效抗菌素。
外用藥物:常用的外用軟膏有焦油類及皮質類固醇激素制劑,前者有5~10%的黑豆餾油軟膏、糠餾油軟膏、煤焦油軟膏和松餾油軟膏等,每天可涂抹2~3次。皮質類固醇激素霜如艾絡松、優卓爾、膚輕松、倍他米松、10%去炎松尿素軟膏、恩膚霜、鹵美他松等,可以選其中一種外用。皮質激素類單獨外用治療慢性濕疹,其療效是肯定的,但有時出現停藥后皮損加重或激素依賴性皮炎,如應用的面積大、時間久,大量吸收后,輕者局部皮膚萎縮、毛細血管擴張,重者可引起全身性副作用。
慢性濕疹的病因復雜,患者常找不到具體的發病原因。因其病變多發生在體表,影響美觀,而且難以快速治愈,常常導致患者產生自卑心理,出現焦慮和抑郁等心理問題,從而影響治療效果和生活質量。因此,患者應從以下兩方面入手,積極調整心理狀態。
要有治愈疾病的信心。慢性濕疹不是“不治之癥”,要熟悉了解慢性濕疹發生的原因、病情發展的規律等,解除思想顧慮,做好長期治療的心理準備,樹立治愈疾病的信心,積極配合醫生的治療。
多培養興趣愛好,保持放松、樂觀的生活態度。從事感興趣的事情可有效轉移患者對疾病的注意力,可以使患者身心愉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