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刊編輯部
“技術不缺,產品不缺,就缺渠道。”同仁堂健康藥業研發總監查圣華所說的“渠道”,指的是相對于同仁堂自有渠道之外的第三方渠道。
目前,在中國內地和海外市場,同仁堂的終端已經超過2000家。其中,在海外23個國家和地區已經建立了123個終端,中國內地除西藏地區大概有1800多家門店。但對于大眾消費市場來說,這還遠遠不夠。
“第三方渠道對于我們來說是全新渠道,我們正在進入一個新的領域。”俞睿璇透露,雙茶飲料研發之初,同仁堂就做了近6個月的渠道調研項目,“我們聘請第三方公司來整體調研,研究第三方渠道的運營模式,也走訪了很多經銷商,從而制訂整體的渠道策略。”
“我們想穩一點。”主管第三方渠道的張麗萍回憶起2015年7月雙茶飲料剛剛上市時的情景,“之前我們沒有對經銷商開放過這個領域,相當于同仁堂大門沒有開放過。7月23日雙茶推出以后,有大客戶直接把價值200萬的貨品全包了,即便如此我們也沒有四處招商,因為還是想一步步地,基于以前的步調做各種調研、各種實驗,然后做一個整體營銷方案,整體考量以后再去出發和布局。”
一方面是出于謹慎,另一方面源于上市當時已經過了涼茶季,同仁堂決定先鋪自有渠道和大型超市,在可控范圍內不斷做市場調研,匯總消費者反饋,以調整營銷策略。
此前,同仁堂健康產品的銷售渠道比較單一。單一渠道不僅風險較大,且無法滿足大眾消費的需求,如果同仁堂真的決定布局“大健康戰略”,渠道多元化勢在必行。鑒于此,雙茶產品僅僅是開拓第三方渠道的先導部隊,其最終目的是為此后推出更多快消產品線蹚平道路。
“‘十二五期間我們一共開發了330多個新產品,包括藥品、保健品、食品、化妝品各個品類,豐富了同仁堂整個產品群。下一步,我們還想力爭再推出300多個產品繼續擴大產品群建設。”同仁堂董事長梅群介紹說。
同仁堂健康“雙茶”接下來將主攻北方市場,以重點城市為突破,深耕下沉渠道,拓展營銷模式。目前“雙茶”產品已進駐京東,并在同仁堂健康自有門店及部分商超賣場銷售,正在推進更為全面的線上、線下渠道覆蓋。
“第三方渠道的拓展重點將放在全國的一、二級城市,以華北區作為試點。雖然華北區不是沖涼茶的首選地域,但因為同仁堂在北京,在我們家門口兒。華北區老百姓對同仁堂有一定的情結,所以我們一定要在華北區深扎,深扎以后再往南方拓展,這是我們的一個初步策略。”張麗萍介紹說,“首先是北京、天津這樣有代表性的城市,其次就是上海、江蘇、深圳,接著遍及全中國各大商場以及知名大型連鎖,比如家樂福、沃爾瑪等。”
在渠道方面,同仁堂保持了一貫的差異化定位戰略。與其他涼茶產品不同,同仁堂涼茶將主要渠道瞄準商超和餐飲渠道,“這兩塊占比達到總渠道的70%。我們對消費人群定位是不一樣的,先做賣場和高檔餐廳,把整體品牌理念傳播出去以后,再從上往下灌輸給消費者,重新教育消費者對涼茶和瑪咖的認知。”張麗萍說。
除了自北向南滲透的渠道拓展路線,同仁堂“雙茶”產品還將自一二線城市向低線城市滲透。“在終端建設上,我們主要是在省會城市和一線城市,在地級市渠道布局比較弱,下一步我們繼續推進縣一級城市,使終端能夠更好直接為消費者服務。”同仁堂董事長梅群表示。
在線下渠道開拓的同時,線上渠道也在不斷延展。在天貓旗艦店之后,2015年11月5日,同仁堂健康正式宣布入駐網上藥店壹藥網,并在該網開設首家中醫品牌館“同仁堂品牌館”。2016年,同仁堂還將專門為線上渠道推出“爆款產品”。
此外,配合“大健康戰略”,海外市場也將成為渠道開拓的重點。梅群透露道,“根據中央提出來‘一帶一路的建設,我們想在‘十三五期間,不斷地擴大海外終端建設,以前我們說‘有華人的地方就有同仁堂,下一步叫‘有健康需求的地方就要有同仁堂。”
飲料行業的渠道競爭一向慘烈,張麗萍將其稱為“江湖”,足見水深。當年,加多寶與王老吉之爭,上至高空廣告對戰,下至渠道終端排面搶奪,上演了一出又一出商業悲喜劇。僅經銷商與銷售團隊的問題,就是同仁堂“大健康戰略”繞不過去的坎兒。
為了吸引經銷商,同仁堂開出了各種優惠政策,譬如:年銷售額完成1000萬可獲奧迪Q7獎勵等有競爭力的招商政策。此外,還提供了更為創新性的渠道支持手段,比如同仁堂與海爾合作訂制的“數字化一體機”,就在3月22日的發布會上正式亮相。除了售賣涼茶和瑪咖烏龍茶,還可以通過 3D 影片立體展示產品特點與價值。“我們希望能夠打造一種全新的全渠道模式。”張麗萍表示。
根據同仁堂公布的數據,3月22日其首批簽單達到3億元。對于首款新品來說,的確是個不錯的開頭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