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蕓
【摘 要】以地方本科高校館藏圖書的借閱數量作為統計數據的研究基礎, 比較我校不同年級不同理工科專業的在校大學生在專業圖書借閱量方面的不同, 發現地方本科高校在校大學生的閱讀行為呈現出均量不足、借閱種類不均衡的現象, 并就我校圖書借閱統計數據中反映的地方高校高等教育問題以及如何應對做一定的研究分析。
【關鍵詞】地方高校;借閱行為;理工科;統計分析
地方本科院校作為服務地方的關鍵力量在國家建設中發揮重要作用,理工科院校是其重要的組成部分。高校圖書館作為服務教學科學研究工作的文獻情報信息中心在此過程中起到不可或缺的作用。不同學科專業之間的教學科研工作對大學圖書館的依賴程度也不盡一致。本文擬以荊楚理工學院圖書館 2011-2014 年的學生借閱登記為基礎, 對我校具有代表性的理工科專業在校學生圖書借閱量作較全面的分析比較, 探討地方本科院校高等理工科圖書信息教育中的出現問題以及應對措施。
1 基礎狀況
荊楚理工學院是一所省市共管、以省為主的地方綜合性全日制普通高等學校。學校設有14個教學學院(部),以及職業與成人教育學院、國際教育學院,開設33個本科專業,12個??茖I,涵蓋理學、工學、農學、醫學、文學、教育學、管理學、藝術學等8大學科門類。建有校外實習實訓基地 90個,附屬醫院1家和教學醫院2家是醫學類專業學生的實踐場所。目前正在按理工為主,理、工、農、醫、文、教、管、藝等多學科協調發展,重點建設服務地方經濟社會發展的學科專業群進行學科定位。學校現有學?,F有在編教職工1193人,其中專任教師659人。學?,F有普通全日制在校生全日制普通在校生14078人,其中本科生9689人。學校圖書館總面積32340m2,閱覽座位2800個,按照現有學生規模計算,每百人有閱覽座位約20個;現有館藏紙質圖書1129332冊,生均紙質圖書75.51冊;電子圖書836678冊,紙質期刊1092種,電子期刊 8083種,各類資源數據庫10余個。
本文選取我校應用物理學、機械設計制造及其自動化、電氣工程和計算機科學與技術4個本科專業,數據為2011-2014 年間10級各專業的在校學生圖書借閱登記記錄。
2 借閱量的統計數據與分析
我們在借閱量的數據統計主要選取兩個方面:不同學科專業/年的人均借閱頻次以及不同學科專業借閱圖書種類所出現頻次的比例。從2011年到2014年應用物理學每年人均借閱頻次分別為:10.2、11.6、24.5、20.1;計算機科學與技術分別為:17.9、20.1、39.7、33.5;機械設計制造及其自動化分別為:11.8、13.7、25.6、21.3;電氣工程分別為:11.5、16.3、28.1、23.7。
以學科專業為例,計算機科學與技術專業在2011-2014年借閱頻次均為最高, 最低的是應用物理學專業;各專業的借閱頻次出現先上升后下降趨勢。各專業的借閱頻次出現先上升后下降趨勢。2013年個專業人均借閱頻次最高。
從2011年到2014年應用物理學每年人均借閱圖書種類所出現頻次(%)分別為:12.3、20.7、11.2、24.6;計算機科學與技術分別為:25.2、30.3、10.5、31.0;機械設計制造及其自動化分別為:14.6、19.3、12.3、23.7;電氣工程分別為:13.8、18.5、9.0、27.2。
以學科專業為例,計算機科學與技術專業在2011-2014年人均借閱圖書種類所出現頻次為最高, 最低的是應用物理學專業;各專業的借閱頻次逐年來有先下降后上升趨勢。2013年個專業人均閱圖書種類所出現頻次最低。
3 討論
不管是從人均借閱頻次還是借閱圖書種類所出現頻次的比例看,從以上可以看出計算機專業明顯高于其他類,其次機械設計制造及其自動化以及電氣工程專業,應用物理學最低。這個可能與不同學科之間差異有關,計算機專業內容較新穎實用,學生學習興趣以及學習熱情較高,急迫需要動手實踐操作欲望較強,所以借閱行為較積極,并且較延續,而應用物理學專業醫學課程較枯燥,理論部分較多,且較抽象,學生理解較困難,所以學生進入圖書館研究專業性知識的欲望不大;而其他理工科學生相比較則更具體,因此學生愿意借閱。另外我們可以發現2011年兩項指標均較低可能與剛進大學,對圖書館環境以及功能比較陌生導致。2013年相同年級借閱圖書種類出現頻次的比例均明顯下降可能與三年級學生積極考研備考有關,功利性因素較大,在此期間學生又要進行各種畢業實踐活動,所以才出現上述情況。2014年學生人均借閱頻次以及借閱圖書種類出現頻次的比例均明顯增加,可能與學生即將畢業,學習壓力基本消失,可以閱讀大量消遣類、小說類、娛樂趣味類以及其他非專業類書籍。這從一個側面說明, 我校存在學習風氣明顯不足, 尤其是低年級以及畢業班的閱讀風氣較差。也可能與我校為二類地方本科院校,學生的素質略差,學生學習欲望以及能力不強有關。不同理工科專業的畢業生, 其當年借閱的書目趨同性不明顯, 可能與不同專業的考研、考證、就業方向以及畢業論文的選題等內容比較分散有密切關系。我國高等教育在理工科大學生培養上重點放在了學生的專業知識技能,忽視人文素質,導致學生的知識面偏窄,創新能力欠缺,高校圖書館應將其設為重要建設內容[1]。
4 對策建議
4.1 圖書館積極開展新生入學教育培訓
每年隨著我院新生軍訓結束,圖書館便會開展一年一度的新生入館教育。圖書館領導高度重視、全面籌備,選派館內業務骨干認真準備培訓材料,為使新生盡快了解圖書館,充分利用圖書館提供的資源和服務,獲取信息和知識,圖書館以學院為單位,分批次對新生進行入館教育培訓。
為確保培訓工作的正常進行,圖書館精心制作《入館指南》,為各學院同學們講解。培訓中,圖書館老師介紹了圖書館概況、入館須知、館藏資源分布、借閱規則、數字資源的使用及圖書館豐富多彩的讀者活動,并強調了做一個文明讀者的基本要求,鼓勵同學們充分利用圖書館資源,學會獲取知識的有效途徑,掌握快速的學習技巧,提高學習能力。授課老師引經據典、深入淺出、激情演講,同學們聚精會神,在聽到介紹圖書館豐富的資源、周到的服務和多彩的活動時,都興奮不已,對圖書館充滿了好奇和向往。培訓課上,圖書館還為每位新生讀者發放《入館指南》,讓新生更直觀的了解圖書館的服務,更好的利用好圖書館資源,大家紛紛表示今后將科學的利用好圖書館的各種資源來提升自我。
圖書館作為大學生的第二課堂,有著豐富的文獻資源,為學生自主學習、構建專業知識體系提供了實用而有效的平臺。新生入館教育為廣大新生展示了我院圖書館的魅力,使得剛邁入大學的新生對圖書館有了一個初步的認識,藉此進一步引導學生轉變觀念,逐漸適應大學生活,保持健康的個性,熱愛自己的專業,樹立自我學習、終生學習的觀念,提高自己的信息素養,探尋精神的財富。圖書館是知識的海洋,文明的積淀,精神的家園,這里可以找到前人的精彩與廣博,也可以找到自我的充實與自信。希望新生可以從圖書館開啟知識財富之門,在浩瀚的知識世界遨游。
4.2 激發學生們的閱讀熱情
圖書館的職能是應該通過多方面多途徑引導學生讀好書以及好讀書。為了更大的激發同學們的讀書熱情,倡導讀書風尚,創建書香校園,增強圖書館的吸引力,充分發揮圖書館在校園文化建設中的重要作用。每年我校由圖書館主辦,校學生讀者委員會承辦的主題為“讀萬卷經典 引航激揚青春”的讀書節順利進行。為了辦好讀書節,在圖書館的精心指導下,學生讀者委員會作了充分準備,進行了深入宣傳,對每一項活動進行了精心策劃與落實,使得本屆讀書節豐富多彩,精彩紛呈。讀書節的活動項目有讀者之星的評選、我為圖書館做點事、我愛閱讀的橫幅簽名、好書推薦、精品圖書展、演講比賽、電影展播、圖書漂流等。在我愛閱讀的簽名活動時,學校領導均親臨現場簽名,并鼓勵學生要多讀書,讀好書。為了提高理工科學生對圖書館文獻資源的利用和掌握,培養訓練學生讀書的良好習慣,圖書館會邀請省內外在理工科領域的專家學者到我校進行學術講座以及現場操作指導,旨在激勵學生利用圖書館進行理工科專業的畢業設計以及科技創新等工作的進行。
4.3 積極加強校園圖書館服務建設
圖書館是大學生的第二課堂, 目前我國高校本科評估中已將圖書館與實驗室建設、師資力量并列為高校發展的三大基石。為了服務我校的教學以及科研工作,結合我校轉型的需要,我校圖書館已全方位多時段實施開架閱覽,文獻資料檢索基本實現計算機和網絡化的需求,校園網內數字期刊免費使用, 遠程訪問校外可申請,全年僅寒假閉館,每周包括周六日、每天16小時(8:00-9:30)均開館,便利性較高。在目前計算機和網絡環境下,圖書館的便利性較前顯著增加,圖書館仍能接待大量的讀者上門。雖然目前我校借閱量的無顯著下降,但隨著當代信息數字化和網絡化閱讀的進步, 我們要保持借閱量上升這個狀況,圖書館可以在實踐方面加強與讀者的互動交流,如網絡檢索以及文獻查閱系統內部增設讀者的評論、留言和意見,有益于幫助學生的專業學習。如今的高校圖書館不能再按傳統模式運作,必須多方面全方位地開展工作,通過大量的閱讀推廣來擴展圖書館的服務內涵[2]。為更加有效地指導同學們利用圖書館數據庫資源,圖書館還將不定期地舉辦類似培訓講座,通過圖書館網站發布通知、學生權益部微博、微信等服務平臺發布培訓活動計劃。最終是為面向地方或區域經濟發展服務,重在為地方、企業、社區培養實用性人才,找到了本科教育與職業能力培養的切入點、載體、路徑和方法,實現了應用型人才培養的目標和規格創新適應地方社會經濟的現狀和發展,并為其服務。針對地級市,強化地方性、突出民族性,開展地級市本科院校應用型人才培養研究,為中部地區提供人才、科技、先進文化支撐。
【參考文獻】
[1]馬黎艷,李明高.高校圖書館與理工科大學生人文素質教育[J].連云港師范高等??茖W校學報,2008(81):50-53.
[2]張新杰.高校圖書館開展閱讀推廣活動的實踐與思考——以南陽理工學院圖書館為例[J].圖書館學研究,2015(366):86-87.
[責任編輯:楊玉潔]